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别让作文也装进了“套子”

 

【作者】 陈素珍

【机构】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别让作文也装进了“套子”


——对“套话作文”的思考


湖南省祁阳一中 陈素珍


  契诃夫笔下的“装在套子里的人”模样呆板,思想僵化,而当前中学生作文也好像被做了个套子,学生们都欣然钻进去,“套话”作文成风。
  一、套话例作: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台湾女作家刘继荣在博文上说,她上中学的女儿成绩一直中等,但是却被全班学生全票推选为“最欣赏的同学”,理由是乐观幽默、热心助人、守信用、好相处等。她开玩笑地对女儿说:“你快要成为英雄了。”女儿却认真地说:“我不想成为英雄,我想成为坐在路边鼓掌的人。”博文引发了广大网民的热议。
  网民甲:坐在路边鼓掌,其实也挺好。
  网民乙:人人都在路边鼓掌,谁在路上跑呢?
  网民丙:路边鼓掌与路上奔跑,都应该肯定。
  从上述网民的议论中,选取一种看法,写一篇文章。你可以讲述故事,抒发情感,也可以发表议论。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不得少于800字。⑤不得抄袭、套作。
  一路掌声相伴
  伴着掌声,将最深刻的脚印留在最泥泞的道路上!
  ——题记
  有人说,生活应当平淡。平平淡淡才是真。多给人一些掌声,自己看着便好。
  有人说,生活应当忙碌。忙碌的生活才会充满快乐。人就应该这样踏踏实实地过一辈子!
  我说,生活应当拒绝平庸!奔跑在人生的道路上,即便是一路泥泞,一路坑洼,不必害怕,勇往直前!自会有激昂的掌声为你而响彻全场!
  人生,如同一叶茶叶,总在沸水中浮浮沉沉,舒展叶片,释放生命的激情!
  我爱阅读《史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鲁迅先生对其评价如此之高,但绝不过分!史家经典当之无愧!那么著成它的,应当是风流倜傥、卓越不凡之人吧!不是!他是受了极刑而受人歧视,甚至出则不知所如往,无颜面对列祖列宗!正是这样一个人,他通晓了古今之变,成就了一家之言!又如孔子膑足,《兵法》修列;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屈原放逐,乃赋《离骚》……暴风雨后的彩虹,才显得绚丽多彩!寒冬腊月的腊梅,才显得傲骨嶙峋!
  在泥泞的道路上,他们跑出了自己的风采,赢得了后世无尽的掌声!
  我亦爱阅读《老人与海》。虽然生活贫穷,虽然年迈年弱,但他没有向生活屈服。在与大马哈鱼的持久战中,在与鲨鱼群的激烈搏斗中,老人以其顽强的意志战胜了他们!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它的作者海明威不也是这样一个人吗?他热爱生活,热爱探险,曾七次遭遇飞机失事,可依旧生存了下来。即使是飞机爆炸,他依旧从火堆中艰难地爬了出来,在得知自己患有重病时,他无法忍受自己苟且偷生!他用自己打狮子的猎枪,结束了自己传奇的一生!这种死法,岂不精彩!
  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海明威跑出了属于他自己的传奇人生,赢得了读者敬佩的掌声!
  人生的道路不会平坦,在泥泞中奔跑便无须畏惧跌倒。跌倒了,站起来!回头看看那一道脚印,聆听那一道掌声,继续奔跑!
  前方,风景更好!掌声更响!
  二、“套话作文”的特点:
  1.选材陈俗
  “套话作文”选用的材料单一、陈俗,或是中外名人生平,或是历史名事,或是社会热点、时评焦点。近几年高考的“套话作文”中就有不少“套作”套用屈原、陶渊明、苏轼、庄子、项羽、司马迁、稽康、王维、李白、杜甫、柳宗元、李商隐等历史名人生平、事迹的,也有不少“套作”套用2008年的汶川地震中的英雄事迹。考生准备了这些材料,不管你出的题涉及爱国主义还是环境保护,关怀底层大众还是建设精神文明,他们都可以套用。这些材料最大的特点是陈旧、烂熟、无新意,远离变革时代,脱离学生生活。
  2.主题游离
  名人生平事迹或英雄壮举的陈旧素材中本身就存在解读的角度的层面问题,解读和运用的角度的层面不同,其说明的问题和说服力也就不同。如司马迁忍辱著《史记》,可以从“执著”、“坚定心中的信念(理想)”、“生命的韧性”等层面解读有很强的说服力,但如果从“爱国”、“坚持节操”、“环境保护”、“亲情友谊”等角度来解读就很难达到说服他人的目的。陈旧的材料本身就存在角度和层面的多重解读性,拆整为零组合之后就更难把握了。因此,这些材料成为考生随意使用的“万金油”的同时,也成为考生露出套用痕迹,暴露自己写作水平的“麻辣汤”。考生很在短时间里将那些陈旧的素材巧妙的运用到一个与考题相切合的主题上去。高考“套话作文”中十有八是主题游离的,说“爱国”主题也像,说“情意”主题也没错,谈“忠孝”也对,谈“和谐”也可以。
  3.结构单一
  “套话作文”的结构大都表现为“穿靴戴帽三段论”,即用三段左右的历史名人的事迹或英雄的壮举作为文章的主体,再加上一个开头和一个结尾,“题记”如同帽子,“后记”好比靴子,中间的“三段”就是“假人”,全文结构初看起承转合呼应衔接,条理清楚,但实际上结构单一生硬,陈旧死板,既不能体现文章的构思创意,更谈不上作者的匠心独运,无法体现写作者的谋篇布局的技巧和智慧。
  4.思维浅表
  “套话作文”的主体都是套用早就准备好的,不是自己在写作构思过程中创造的,因此基本上无法体现写作者的思维过程和思维状态。文章所引用的事例和人物基本上都有来自中学课本,远离自己的生活,材料的解读和评价套用书本上的陈旧说法,自己没有附加新的解读意义,写作者的写作思维变成了单纯的拼凑,不再是说理抒情。写作者缺少了对作文题目的分析和思考,放弃了对材料的深入挖掘和广泛拓展,没有了由此及彼逐层深入的辩证分析,更忽视了自己的鲜活生活和真实情感,整个行文过程演变成了刻意“排文”,而不再是用心“为文”。
  5.情感虚假
  以情动人是文章生命的根本。真情实感是高考作文夺分的法宝。蕴涵深刻、内容丰富、生动感人的文章,无不渗透着写作者对社会、时代的独特思考和理性分析,无不体现着写作者强烈的生活感受和真挚深刻的情感。而“套话作文”只是将别人的事例当作“填充物”,既没有自己的生活体验,也没有对事例的独特思考和情感处置,只是在开头或者结尾时装腔作势,空喊口号,既苍白无力,又干瘪虚假。
  三、套话作文的成因
  1)创作主体沦丧。当前中学作文教学课堂普遍无“人”——教师和学生全都“唯考是图”,“唯分是瞻”,作文课堂彻底沦为“应试”的基地。教师注重条条框框,大谈应试技巧,告诉学生如何审题立意,如何谋篇布局,如何遗词造句等等。学生则被条条框框约束,动弹不得,,严守教师的规定,投师所好,丧失自己的思维和情感,找不到自己的分析问题的角度和深度,更谈不上创新,于是只能是一凑、二抄、三套,凑材料,抄范文,套格式。
  (2)写作空间缩减。由于沦丧主体思维和情感,考生在学作时无法调动自己的生活,无法将情感受的触须伸进自己的那本就单调的生活,他们总是将写作的空间锁定在自己的阅读视野,锁定在经典素材上。由于他们平时阅读局限于中学教材,因此,他们的作品中只能呈现那些老得掉牙的名人生平事迹。
  (3)运行方式简单。写作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思与悟”的过程,而现实教学中,教师剥夺了学生的“思和悟”的权利和时间,给学生的思维和感悟附加了许多条件,让学生思维的翅膀在许可的空间里扑腾。特别是高三的学生,大部分作文训练是在模拟考试中进行的,考生在很短的时间里按照题目的规定,在教师评价习惯的约束中完成自己的写作,这样,充分思考的和感悟的权利和时间就不多了,他们为了一个好看的分数而放弃自己的见解、情感和创新。
  四、套话作文的“恶果”
  第一,它使高考作文遴选考生的区分度受到严重影响,写作能力高的考生与写作能力低的学生得分趋近;
  第二,更为严重的是,“套话作文”背后的中学作文教学机制影响一代人的写作能力甚至思维能力的提高。
  关心生活,亲近自然,干预生活,表现生活,这是写作的原动力、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作文能够具有深刻思想性的重要条件。学生热爱生活,才能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才有积极的人生观,才能为生活所感动;学生深入生活,才会热爱生命敬畏生命,才会怀有对整个人类世界的同情心和悲悯心,学生投身于生活,用情于生活,才能厚积薄发,获得心灵的震动和精神的升华,真正意义上做到“情动而辞发”。

  • 【发布时间】2017/5/8 14:12:38
  • 【点击频次】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