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小学语文作业之“质”与“量”相统一的有效策略
小学语文作业之“质”与“量”相统一的有效策略
贵阳市南明区河滨小学 赵永丽
【摘 要】 教学实际中,我发现以应试教育为主要目的、形式单一、机械、重复的作业形式仍占作业主流,抹杀了孩子们的天性和个性,磨灭了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严重阻碍了素质教育的推进。为此,我认真反思了作业“量”不当、“质”不高的原因,努力探索小学语文作业“质”与“量”相统一的有效策略。通过精心设计课前预学、课中导学、课后延学等有效作业,不拘一格、灵活务实地处理学与练、量与质的关系,将语文字、词、句、段、篇的学习与听、说、读、写、思、议等能力的培养有机整合,从而激活学生思维,切实增强作业实效,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个人诚信承诺(在括号内打“√”):
1.所写论文为本人原创,并非从网上直接下载或抄袭他人(√)
2.所写案例真实,源于本人亲历的课堂(√)
小学语文作业之“质”与“量”相统一的有效策略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之一,它既是课堂效果的直接反映,又是学生巩固知识,形成能力的重要途径,更是丰富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但长期以来,以应试教育为主要目的、形式单一、机械重复的作业已成为学生作业的主流,抹杀了孩子们的天性和个性,磨灭了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严重阻碍了素质教育的推进。
作为语文教师,面对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面对国家推行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时代要求,我认真反思了作业“量”不当、“质”不高的原因,力求通过课前预学、课中导学、课后延学指导等方式,努力探索小学语文作业“质”与“量”相统一的有效策略,从而提高语文作业的实效性,培养学生语文素养。
一、小学语文作业布置的现实
1.作业量不均衡,低效或无效。有的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考试分数,布置大量作业,导致很多学生不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完成,于是便马虎了事。有的老师则很少布置或没有作业,学生对课后知识的巩固与训练只是蜻蜓点水,作业训练低效甚至无效。例如:每到期末复习期间,有的老师每天除了布置教材里旧知回顾的抄写作业外,还要布置学生抄写订正试卷中的题目与内容,不注重复习作业的整合,作业量大又缺乏实效,增大学生课业负担。
2.作业单一、重复,针对性不强。当前多数教师布置作业墨守成规、千篇一律,既没侧重点又没有新意,内容上缺乏对重点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形式上多以书面作业为主,独立作业多、合作作业少,观察作业、实践作业、体验作业等常常被忽略,学生的思维受到禁锢、能力的发展受到制约。例如:日常教学中见得最常见的是字词抄写、听写、综合练习作业,无论学习什么体裁的文章,作业形式几乎是不变的,缺乏理解、巩固、运用教材知识的针对性训练,效果甚微。
3.作业整齐划一,忽视学生差异。日常教学中,多数教师在布置作业时都整齐划一,从作业的难度、数量、乃至格式上都统一规定,很少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个性差异,分层布置作业。例如:老师布置习作训练时,往往内容相同、要求相同,能力强的同学很容易完成,而学困生连基本的作文构架都很难把握,更别说生动具体,久而久之写作能力强的越写越好,能力差的越写越怕写,挫伤学生习作的积极性。
二、作业“量”不当、“质”不高的归因分析
1.教师专业素养不足,作业目标不明确。
教师缺乏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对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缺乏深入地思考,缺乏根据教学实际需求设计作业的能力,布置作业多呈现出漫无目标、目标不清、目标失度等现象,从而导致作业内容、形式、数量的不科学、不合理,作业质量自然不高。例如:目前在我们身边仍然有老师习惯布置“抄写背诵篇目”的作业,我们不禁要问抄的目的是什么呢?背诵课文重在对语言文字的积累、重在理解与感悟,重在学生能从字里行间学会运用表达的方法。而老师们则企图通过抄写、甚至是反复抄写来保障学生考试时不写错字。当老师的目标定位出错,学生作业追求的目标也会偏离,得到的只是单一的、低效的、忽视学生语文习惯、能力培养的低质作业。
2.教师指导不到位,缺乏实效性。
关注语文教学,不难发现,老师的心思更多地倾向于课堂上对课文读、思、议、品等方法的指导,而缺乏对学生作业的指导;还有甚者把作业的指导寄希望于家长,于是学习能力强的、有家长帮辅的学生作业质量有保证,反之作业质量可想而知。例如一位老师执教完《黄果树瀑布》,布置学生依照课文的写作方法写一处景物。在老师没有做任何指导前,聪明的学生会对照课文依葫芦画瓢,而基础差的孩子就无从下手。相反的,如果老师能引导学生分析写作的表达顺序,指导学生如何调动自己的感官去捕捉景物的特点,有选择性地组织材料,并在字里行间中恰当地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那么学生写起来就更自如了。
3.作业评价简单,缺乏激励性。
对学生作业如何评价,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与自信心。语文教学中我们惯用的评价方法,通常是由老师在学生完成的作业上打一个分数或等级,更多体现的是做题的对与错,而缺乏对学生学习态度、学习质量、学习品质的评价,久而久之学生也习惯性地只关注本子上有没有打错的记号,而不会从对错当中去认真反思自己知识的缺位、方法的不当或是能力的不足等。即使全对,大家都一个模式,学生也很少从中获得满足感、成功感,未激发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作业的评价多是老师一手包办,对错全凭教师做主,生生互评与自我评价多流于形式,没有真正发挥作业巩固、应用、拓展的效能。
三、小学语文作业之“质”与“量”相统一的策略。
综上所述,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和作业观,切实改变作业纯粹面向应试教育的观念,真正把做作业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新理念下,教师应精心设计有效作业,应不拘一格、灵活务实地处理学与练、量与质的关系,在听、说、读、思、写、议、演等语文实践中激活学生思维,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切实增强作业实效。
(一)优化课堂,明确作业目标,减负提质。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提高作业质量的关键所在。老师加强专业知识学习,深钻教材,优化课堂,认真落实听、说、读、思、写、议等方法的指导,加强语文素养的培养。在布置作业时,充分考虑作业任务与教学目标的内在联系,控量保质,切实保障减负提质。例如: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方面,为了在课堂教学中既可以为学生课外阅读指导训练的方法,又可以提高学生感悟文本的能力,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我采取了“课堂倾听与练笔训练”。利用课前几分钟,我对学生进行倾听训练:向学生念一篇小文章,要求学生记下“原文听录”(文章中印象深刻的词语、句子)和“点滴感悟”(听文后的感想)。倾听练习的文章材料的来源主要由学生提供,我鼓励他们在课外阅读中遇到有价值的、发人深省、给人以启迪的文章,就提供给老师。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听文后,发表自己感悟和见解的能力提高了,同时自觉主动去进行课外阅读、向同学们提供倾听练习材料的积极性也提高了。
附表1:
(二)实施创新作业,激发学习,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1.关注课前、课中、课后作业的整合与指导。
语文作业可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设计课前预学任务,为学生自学作恰当的指导;也可以在课上设计一些帮助学生加深理解的作业,结合自学、同伴互学完成作业,有意识的培养学生合作、互助意识;课后作业要勇于打破常规,创造性地布置作业,是课前、课中的有效补充,既要注重提炼要点、难点,又避免重复、机械,切实整合行之有效的训练。例如:为了提高学生在预习中自读、自悟的能力,我设计了配合课内阅读活动的预习卡,引导学生初步与文本对话后,记录自己理解的感悟、有疑问的地方、需要查阅资料的地方等,为课堂学习做好充分准备。
附表2:
2.面对全体,设计多元作业,满足学生不同需求。
我们在设计作业时,要面对全体学生,认真考虑作业量和作业难度的差异,对作业质量的要求应有不同的标准,这样才能让学困生不被边缘化。教师要设计多元化的作业,使学生在广阔的时空中学语文、用语文。教师要搭建学习平台,依托丰富的语文实践活动,通过看、听、闻、尝、触、摸和想象等多种手段,把知识的训练、技能的培养和智能的开发,融入在新颖、有趣的作业中,有效地激活学生们的主观能动作用,使其体验到寻觅真知和增长才干的成功乐趣,从而提高作业效能。例如:字词作业是日常教学中最基本、也必不可少作业,针对学生不同的层次,将作业分为ABC三个等级,学生自主选择完成。打破常规,赋予日常的字词作业以新的活力。C类:单纯的字词抄写;B类:单纯的字词抄写加上课文中的多音字、近反义词、自主选词造句;A类:除选做前面所述,主要是选择文中感悟深的词、句或段抄写,并写明自己选择的原因或自己的体会感悟。学生很喜欢这种形式,不同层次的孩子在自主选择中感受老师的尊重,体会学习的快乐,敢于表达独特的感悟。
3.丰富评价,及时反馈,鼓舞孩子学习的自信心。
教师在批改作业过程中,不仅仅是判断出一个结果,更要给予真诚的鼓励性的表扬或是方法的点拨、提示等,哪怕只言片语,对孩子都是莫大的鼓舞,学生做起作业来就觉得兴趣盎然。我们要明确评价要求,采用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总评或是家长参评的形式,及时进行作业反馈。把评价权更多地还给学生,让学生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指出别人的不足,做到正确评价自己与他人,养成自查自改的好习惯,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习的自主性和自信心。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和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我们的教育目标和教育理念更清晰,我们要切实优化学生作业内容、丰富作业形式、重视作业评价,真正发挥作业对课堂教学延续、拓展和补充的作用,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快乐地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2]苏霍姆林斯基 《给教师的建议》
[3]崔峦 《小学语文教学论》
- 【发布时间】2017/5/8 14:13:31
- 【点击频次】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