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谈谈新课改背景下数学课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谈谈新课改背景下数学课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广西岑溪市归义中学 陈发莉
【摘 要】 在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主动,自觉探求知识,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在这个过程中,关键是如何激发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如何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力。
【关键词】 新课改;数学;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重要动力。成功的教学也不应是强制性的,而应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对学习有兴趣,学习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我通过对数学新课改的理论学习,改结合本人几年来的教学经验,认为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一、课堂导入恰当
特级教师于漪说过:“在课堂的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要抓住导入新课的环节,一开始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所以,在上课之前,总是要绞尽脑汁的设定好课堂导入。教师应该根据每节课的不同特点和学生特点来设计导入,以便顺利的创造精彩的课堂氛围。
课堂导入要建立在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的基础之上,通过老师适当的引导,从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从而引入新课题。此外,导入还要坚持简洁性、趣味性、形象性、导向性的原则。导入的方法可以多种多样。如:(一)旧知识导入。比如在中学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有经验的老师多是从小学《分数的基本性质》引入。这种导入的好处是:通过复习环节,复习旧知识,很自然的引入新课;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在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上构建新的知识,顺理成章,学生易于接受。(二)视频导入。视频资料图文并茂、声像俱全,用多媒体手段传递信息无疑最能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全方位参与课堂活动。如今,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容易得到会闪转腾挪的各种图形,充分展现数学的美美如画,使得冷而严肃的数学美一去不返。和谐的几何图形、优美的函数曲线都无形中为我们提供了美的素材,用它们来导入,更易激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与浓厚的学习兴趣。(三)用学生的经验导入。以创设生活情境为例,数学来源于生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他们的周围。比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的判定》一课时,教师可以以“学雷锋,一帮一,帮助小明拼玻璃”这一生活中的小活动导入平行四边形的判定,能让学生迅速的明白本节课的主题。
二、有效提问及设疑
课堂提问是一门科学,是一种技巧,更是一门艺术,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是师生交流信息的主要途径,也是教材、教师与学生有效融合的主渠道。恰到好处的课堂提问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我们的学生在愉悦中获取知识,学生的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也就提高了。
有效提问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有效的问题;二是有效的提问策略。既然提问这么重要,那么应该用什么样的方法呢?其实,提问的方法更是应该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
(一)在提问中设疑。要精问,没有思考价值的“浅问题”不提,问题太浅,表面上学生对答如流,实际上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同样若是问题过难,超出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学生望“问”兴叹,也是不能达到目的的。例如,在一堂数学课上。
教师:对数函数y=log2x的定义域是什么?
学生:R
教师:那么log20等于什么?
学生(思考):1
这个学生显然是把“1的对数等于0”给记反了,如果老师这时马上纠正,当然可以,但学生印象就不会深刻。
教师(板书log20=1):请化成指数式。
学生:21=0
其他学生哄堂大笑,教师这样处理问题,往往比一开始就纠正学生“定义域是R”的错误效果要好得多,是使学生对对数的定义域产生深刻的印象,并对“1的对数是0”而非“0的对数是1”两个概念不至于发生混淆。在上例中,需要教师具有较强的课堂应变能力,及时捕捉学生的知识疑点,随机设疑,达到预期目的。设疑要注意以下几点:必须在关键处设疑,必须有疑可设,设疑必须自然,设好“陷阱”还必须搭好“梯子”,让学生自己从“陷阱”里爬出来,这才能给学生一个深刻的印象,对这部分知识透彻理解,不至于犯同样的错误。
(二)把握问题符合实际。这就要求教师多设计一些不同层次的问题,可以主要针对学困生设计一些回答“是不是”或“对不对”的判别型的问题;可以主要针对中等生设计一些回答“是什么”或“怎么样”的描述型和回答“为什么”的分析型问题;可以主要针对优等生设计一些回答“有什么异同”的比较型和回答“有哪些不同意见”的创造型问题。
(二)既要有问又要有评。好的教学评价,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迪学生心智,拓展学生思维,调动学生情感;能激活课堂教学气氛,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然而,在近段流风行的各种课改模式的课堂评价中,对学生是称赞表扬不绝于耳,无论是回答了几个问题的,还是回答了几句话的,教师都无一例外的竖起大拇指“真好”“真棒”,一次次地要求全部学生给以掌声鼓励。这些简单化的课堂评价明显存在赞赏多于引导,结果多于过程,对学生有害无益。
三、学生自主,自由有序。
学生不仅是在数学课堂上的一个学生,也是一个站在整个学校,整个家庭,甚至整个社会上的一个人。我们要关注学生的一种目标,一种需要,一种自我的实现,所以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新课程要求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既然教师从“师道尊严”的架子中走出来,那么学生的地位就提高了,变得自由了,这实际上就是让学生体会自我学习的乐趣,让他们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我爱学”。
除了课堂上提高学生兴趣之外,还要关注学生自身的目标需求。比如:我在上课的过程中,尤其是讲一些比较基础的,没有挑战性的题的时候,有一部分学生就趴在桌子上。他认为对这个知识已经理解到位了,已经完全控制住了,就没有任何兴趣了。但是实际上老师在讲解的过程有一些细节的地方,有一些需要他关注的地方,就是他思维过程中需要提升的东西,但是他没有认识到这个重要性。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要动脑筋,想出更多的方法,让这一类学生知道自己的不足。例如有一节课,讲到一道综合题,这个学生他可能做出来了,但在某一个步骤细节上出现了问题。如果我讲解,他可能会爬着,我就让他在黑板上板书,因为我了解这个学生,知道他整个做题的思路是正确的。在板书的过程中,就会暴露出自己的问题,老师再去讲解,学生在看着他的板书的过程中,找到了自己的不足,而这个学生在这么多学生的关注下,在黑板上去写自己对这道题的分析,他就更加关注自己的细节,提高了他的学习兴趣,慢慢放下学习的恐惧与压力,真正的体会学习其实可以这么开心,从而实现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就如干燥的棉花遇到水,不得不说这不失为一种强大的动力。
总之,教师在教学中要采取多种方法来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教学成功的关键。只有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唤起学生学习的动力,才能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姜承启 《创建魅力课堂》2015.4
[2]《培训与服务手册——高中数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
- 【发布时间】2017/5/8 14:25:49
- 【点击频次】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