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培养学生快乐作文点滴

 

【作者】 刘仁远

【机构】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培养学生快乐作文点滴


广西隆林各族自治县第二中学 刘仁远


  【摘 要】 快乐是人类精神上的一种愉悦,是一种心灵上的满足,它会使一个人变得开心。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方寸即是心.一切的快乐都在自己的心里,快乐源于你的内心。快乐是一位学习的良师,可以使学生加快获得知识、开启思维的进程。作文是学生认识水平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综合体现。作文教学在整个中学语文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我十分重视对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使学生乐于作文。为了使学生乐于作文,我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讨。
  【关键词】 作文教学;快乐体验

  在以往的作文教学中,我们常常忽视作文的主体是学生自我,而对他们的写作内容和写作方法又限制得过于死板,这样,作文教学走入了一种毫无活力的僵化的训练模式。我们经常教育学生说:“你们的作文不是写给自己看的,而是写给老师看的,只要让阅卷老师觉得满意就行了。”在这种缺乏终极关怀的功利主义思想的作祟之下,“作文教学忽略了平时的观察、积累、思考,不是鼓励学生用富有个性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而是让学生生硬地背范文,按照一定的模式去套改作文”(《突破僵化的思维模式》李建平教育科学出版社)。由此,我们的作文教学脱离了学生的实际,造成了学生自己真正想说的话找不到语言来表达,不想说的却能说得出来的怪现象。因此,学生说出来的、写出来的往往是空话、套话、假话。如此,作了不是自己所需要的东西,而成了蒙蔽自己的帷幕。学生对作文自然兴味索然了。
  为何尽量让学生快乐作文?原因有以下两点:
  1.目前的作文教学,是教师命题,学生写;教师批改,学生看;教师讲评,学生听。教师始终处于居高临下的支配地位,学生则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的服从地位。一方面,教师为命题搜肠刮肚,为批改皓首桔灯,为讲评唇干舌燥;另一方面,学生写作文抓耳挠腮,读批语索然无味,听讲评昏昏欲睡。其结果是作文课成为师生最害怕最头疼的课,学生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写了几年作文,其结果是写起作文依然是语句不通,表意不明,满篇学生腔。整篇文章从头到尾假话、大话、废话满天飞。老师烦恼,学生不快乐。
  2.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心理学原理告诉人们:学习中的浓厚的兴趣,将会反射在心理上对该学科抱有偏爱,以至在行动上执著的追求,进而在思维上也表现出某种快捷、感悟。可见,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对于提高写作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快乐作文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紧密联系现实生活。
  教师必须引导学生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注意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并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可我们常常发现这么一个现象,平时学生在讲一个故事,一件事情时滔滔不绝,生趣盎然。可一上起习作课,个个却口叼笔杆,眉头紧锁,冥思苦想,下笔艰难,最后不得不涂沫几笔,敷衍了事。他们并非缺乏生活素材,也不是不会遣词造句,而是我们的习作教学大失败,总把生活与课堂割裂开来。学生为写作而写作,提起笔来,在他们的脑海里浮现的不是蓝天、绿树,不是同学间的嬉戏笑语、师长们的由衷关怀,而是干巴巴的记叙文六要素,是某某范文的句子。在这种情形下,他们又能写出什么感人的真文章呢?
  因此,笔者以为,我们要将生活引入习作教学中。“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生活就是巧妇手中米,是习作者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源泉。引生活进入教学中,首先就要强化学生对生活的印象。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但学生对生活之中的小事和周围发生的事往往视而不见,充耳不闻,认为是小事。我们教师就要引导学生从小学会捕捉生活中的小浪花,从生活中提炼素材,挖掘题材。让他们意识到,在我们的生活、学习中发生过的许多事虽小,只要有意思,就是很好的题材。只要加以提炼,就可以写出很不错的习作来。
  二、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
  学生通过观察、调查、访谈、阅读、思考等多种途径,运用各种方法搜集到生活中的材料,就有话可写了。可如何将这些题材组织、构造起来,使之有条有理,畅通无阻呢?叶圣陶先生说:“作者胸有路,遵路识斯真。”这里所说的“路”即是写作思路。只有思路被打开了,学生的文笔才能如朱熹所说的“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那要如何才能打开学生的写作思路呢?我觉得首先要积极鼓励,积极诱导。教师始终要给学生这样一个信念:写作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一件很容易的事,是有章可循的事。我们就可以通过“一体多练”、“一事多写”等途径,训练学生多角度地思维,从而发展、活跃他们的写作思路。“一体多练”就是在一定时间里集中练习某一文体,有利于学生掌握这种文体的写作规律,从而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三、放飞学生的想象力。
  就是要求教师要打破思维定势,借助各种渠道由学生自由命题,进行跨跃式写作。新课标亦指出我们教师要鼓励学生“天马行空的个性化行文的理想”,要“千方百计去创设民主化、建设性的思维场和语言场,让学生的笔管汩汩流淌出个性化的思想和语言,使其率真的思想与张扬的个性跃然纸上”,让他们的灵性在“纸上快乐地挥洒”。
  为此,我们可以借助课文,放飞孩子们的想象。如学习了《天净沙·秋思》,可以让学生把这首古曲改写成记叙文,诗中有不少留有空白和悬念,可让学生补写空白,或添情节,或加背景进行扩写。“物随景迁,辞以情发”,学生有了情景的依托,把阅读感知的形象和记忆中的表象衔接起来,进行沟通、变化和组合,从而创造出新形象,让习作教学回归生活,回归学生内心的需要,调动他们的写作积极性,打开写作思路,放飞个性,进而训练学生的语言和思维。
  如何使学生快乐作文呢?我认为应做到以下六点:
  快乐作文的三个原则都要求学生充分放松自我,充分投入到教师设置的情境中,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激起情绪,有创造的欲望,从而写出有真情实感的作文来。因而其训练方法需要讲究有新意,能吸引学生。
  1.模仿训练法。
  模仿绝不是一种呆板的复制。模仿应是从此事物到彼事物之间的“支撑点”。如果学生能够发现事物之间存在的“类似”,那么,他的思维已达到新的高度。在潜移默化之中,快乐作文的目的也便达到了。
  2.联想训练法。
  联想总是由此及彼的,它是在模仿基础上的新发现。它先让事物与事物相接近,然后从中引出新形象和新结论。譬如,我请学生用26个自己创造出来的符号代替26个英文字母,然后用英文写出自己的姓名,接着用创造出来的符号替代姓名中出现的英文字母。这样,自己的姓名不再是英文了,而是无奇不有的符号。然后请学生把这个联想过程写下来。这样,若干对象的有机组合,使这些对象在一个新的关系中发生了质的变化,表现出新的相互关系,使学生感到新鲜而有趣,有了写作的冲动。
  3.求异训练法。任何事物总是有其两面性的。我们往往重视其一面,而忽视其另一面。如果我们注意打破习惯性思维,从另一个角度、另一个方位、另一个侧面来考虑
  4.让学生信任并喜欢老师。
  往往,学生首先是喜欢上了他们的老师,然后才喜欢上了他们所教的课程。要在师生之间架起一道心灵沟通、情感融汇的桥梁。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学校好比一架精致的乐器,它奏出一种人的和谐的旋律,使之影响到每一个学生的心灵,但要奏出和谐旋律,必须把乐器音调准,而这乐器是靠教师、教育者的人格来调音的。”由此可见,教育者的人格魅力在整个教育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5.让学生自由作文。
  很多老师都喜欢让学生按自己的统一要求作文,认为这样利于批改,便于评讲,能更好地发现学生的问题,也可以使作文教学具有一定的系统性。但在作文教学实践中我发现这样做对学生是不公平的,也不符合写作的基本规律。学生的情况各不一样,我们有什么理由要求他们写自己并无积累并不想写的文章呢?有些老师会说,考试都是统一要求的作文啊。不错,考试作文总有一个统一的要求,但即使我们不说考试作文的趋向,也要尽可能给学生更大的选择自由和写作空间,而考试作文和平时作文的区别我们不能不加重视。考试作文是看结果,平时作文是重过程。如果学生根本不想写、无法写,又怎么能达到提高写作能力的目的呢?
  6.让学生在作文中获得成就感。
  不用统一刻板的标准去衡量学生的作文,更不以自己的喜好为尺度去评价,而是在考虑写作基本要求的基础上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采取灵活的评价尺度,尊重学生的写作个性,更为看重学生的自我表现。多鼓励,多表扬,让他们有成功感,使同学们辛苦了几个小时的作品得到了老师的认可和欣赏。
  参考文献:
  [1]培养作文兴趣 开拓思维发展[J]. 金兰焱.今日科苑. 2010(18)
  [2]培养作文兴趣之我见[J]. 李敏侠.学周刊. 2012(28) 
  [3]初中语文快乐作文教学观的探索[J]. 徐建华.课程教育研究. 2013(16)  
  [4]浅谈学生作文兴趣的激发[J]. 万时吉.文学教育(中). 2011(08) 
  [5]如何培养小学生的作文兴趣[J]. 白安.教育教学论坛. 2011(27) 
  [6]如何指导小学生写作文[J]. 高英岐.学周刊. 2011(06) 
  [7]加强兴趣培养 搞好作文教学[J]. 王刚.成功(教育). 2010(01) 
  [8]打开窗口:快乐作文,乐于表达[J]. 杨伟英.教育科研论坛. 2010(06) 

  • 【发布时间】2017/5/8 14:26:04
  • 【点击频次】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