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论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作者】 李兴军

【机构】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论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贵州省兴义市白碗窑镇大水井小学 李兴军


  “有效教学”是学校教学活动的一个基本追求,教学的有效性是在实现基本教学目标的基础上,追求更大的教学效率与教学效益。这种追求是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意识和自我教育能力,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实现学生道德品质、审美情趣、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科学地把握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课堂教学充满创新活力,这是课堂教学的着力点,是时代的需求。数学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尽可能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位数学教师都能充分调动小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灵活解答数学知识的能力。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如何让数学课堂活起来,教师如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乐于学习,是我们小学教师应该重视的问题。为此,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体会,以供大家探讨。
  1、创设和谐环境,让学生轻松学习?
  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中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发展的基础,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更是培育创新精神不可或缺的氛围。教学中只有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才能使师生平等相处,主动配合,达到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学生才会感到心情舒畅,才能感想、敢问、敢说,学生的创新欲望才会被激活,创新的见解才会不断涌现。因此,在教学中我努力做到态度亲切、师生平等、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看法。因为学生往往把教师的亲切当作一种奖赏和鼓励,就会从中感受到温暖,这就缩短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另外,教师充分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创造的才华,尊重学生,尤其要善待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增强学生主动参与的信心,给学生以成功的体验,促使他们以愉快、高涨的情绪参与课堂练习活动。
  2、让学生的思维“活”起来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的,兴趣是人对客观事物认识时产生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这种认识倾向推动人们去探索新的知识,发展新的能力。让学生动手操作,从做中学,教学效果自然会不言而喻。例如,教学“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这部分知识时,我设计了这样的操作:我从实物的直观入手,指导学生“切”出面、棱、顶点来。先在萝卜上平削去一块,讨论得到什么(面);垂直于这个面平削去一块又得到一个面,讨论两个面相交的地方得到什么(棱);在垂直于这两个面平削去一块,讨论三个面相交的地方叫什么(顶点),直到“切”出一个长方体。在“切”的过程中,学生通过眼、手等感官直接感觉到了面、棱、顶点的特征,便直接理解了长方体面、棱、顶点的意义,同时,这也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行之有效的好办法。
  3、课堂生活化、情趣化,让学生乐于学习
  传统的以“教师讲解”为主的课堂教学使许多学生无精打采,逐渐丧失了学习数学的兴趣。课堂的情趣化,将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促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活动,教学中多用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创设情境,让数学生活化。如我在教学加法结合律时,没有照本宣科,让学生死记硬背,而是设计了下面一道应用题:“我上街购物,买了一个文具盒7元,买了一本书9元,还买了一本字典11元,我一共用了多少钱”?学生用旧知识列式为:“7+9+11=27(元)”;师引导启发后列式为:“7+(9+11)=27(元)”。观察后得出“7+9+11=7+(9+11)”,就这样借用身边的实例,使学生学会和理解了加法结合律,并且教学能联系生活实际的导入,让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身边,产生主动学习数学的愿望。?
  4、讲究提问的技巧,鼓励学生对问题进行讨论交流
  在众多的数学教法中,课堂提问的诱导启发艺术显得尤为重要,因为一节课的优劣成败,以教师能否从实际出发,根据教学的知识内容与思维内容,把握教学的重点、难点来精心设计、提问,并从学生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与心理特征,找出诱发学生思维兴趣点来问,使提问真正问到学生的心上有着密切联系。所以,课堂上适时适度、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能发展学生思维,保证能提高教学质量。例如:教学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时,我提出了这样几个问题供学生讨论:①移动小数点的意义是什么?②以谁为标准不移动较好?为什么?③移动小数点后数的变化怎样?商会变吗?④这样移动的根据是什么?学生通过思考、回答。深入研究了知识的发展变化点,突破教学难点,促进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倾听他人的意见,提高了思维及探究能力。
  5、让“数学练习游戏化”,使课堂充满活力 ,在传统的课程与教学中,作业几乎是以文字和符号的形式和以学生个人为对象来进行的。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加上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形式,成为教师们课堂实践中探索的一个主题。其中数学学习活动中的作业与练习,也应体现其新颖性和多样性。针对小学生爱玩好动的天性,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我们教师要善于将数学练习游戏化,让数学课的学习巩固过程变得轻松、有趣。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学得有趣,学得轻松,学得自主,学得深刻。例如:我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这一课时,课前要求每个学生搜集4~5个纸盒(如药盒、火柴盒、烟盒、牙膏盒等)。课堂上学生把自己带来的纸盒拿出来进行比较、交流,找出其实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使学生很快就认识掌握了图形的整体特点,既巩固了形体的认识,又增添了趣味性。再例如我们有几个学生总记不住乘法口诀,针对这一情况,我设计了一个拍手游戏:两个同学各自出不同的手指,看双方的手指报出口诀,谁快谁胜出。如甲出6个手指,乙出8个手指,报出口诀六八四十八。这样学生在游戏过程中,能不断产生成功的情感体验,这种对知识本身的兴趣,使数学学习活动“活”起来、“动”起来,使数学学习活动成为一种快乐,一种享受,一种愉悦身心的情感体验。我们教师只要善于观察、思考,在孩子们游戏的基础上巧妙地变一变,就能创造出贴近学生生活,学生喜爱的数学游戏。也可让学生大胆创新,让学生根据刚学的知识自编自玩,编出充满趣味性的数学活动。
  6、注重教学反思,促进课堂教学质量
  记得有人说过“教无定法,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因为我们的教师不是圣人,一堂课不会十全十美。所以我们自己每上一节课,都要进行深入的剖析、反思,对每一个教学环节预设与实际吻合、学生学习状况、教师调控状况、课堂生成状况等方面认真进行总结,找出有规律的东西,在不断“反思”中学习。我们反思的主要内容有:思考过程、解题思路、分析过程、运算过程、语言的表述、教学的思想方法进行反思等以促进课堂教学质量,教学效果也一定会更好。教学作为一种有明确目的性的认知活动,其有效性是广大教师所共同追求的,无论课程改革到哪一步,“有效的课堂”是我们教师永恒的追求。我们要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前提下,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数学学习活动应该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因此,只要我们每一位教师都要做个有心人,将埋在学生们心中的智慧火花充分激发,使我们的课堂真正成为学生思维发展的乐园,成为学生愉悦的情绪和积极的情感体验过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要靠学习责任感和学习兴趣两个要素得以保持,两者相辅相成。因此,他们都是激发学生积极的参与学习过程的重要手段,而励志能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趋于稳定和自觉。要想激励学生努力奋发向上的志向,离不开障碍的磨炼。因此,教学时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学习进程,不断的提出一个又一个使把劲能跨越的小障碍,从而激发学生排除万难,勇攀知识高峰的动力,使学生真正投入到探知过程,成为学习的主人。
  总之,要想真正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要了解学生,理解教材,以把握学生的真实学习起点为前提;突出主体,扩大时空,让学生在充分的活动中体验和理解是关键;面向全体,注重反馈,特别关注弱势群体。让我们共同努力,使数学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展示激情、智慧和个性的舞台。

  • 【发布时间】2017/5/8 14:29:36
  • 【点击频次】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