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初中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探索

 

【作者】 罗萧静

【机构】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初中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探索


广西陆川县清湖镇初级中学 罗萧静


  探究性阅读教学是针对传统阅读教学中的封闭性特点,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而提出的,它充分体现了学生在阅读态度上的主动性、阅读需求的多样性、阅读心理的独特性和阅读方式的探究性。《语文标准》强调阅读教学过程中要进行“探究性阅读”,探究性阅读教学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体现“以生为本”的个性化教学理念。实施探究性阅读教学,不断引导学生理解、认识、探索、发现以及想象和表现的欲望,能激起学生的学习活力,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一、当前初中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当前许多教师对语文探究性阅读学习指导的内涵以及如何开展语文探究性阅读学习的指导还存在着一些认识上的误区与行动上偏差。比如有的教师“换汤不换药”,把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换个说法贴上探究的标签,在课堂上给予学生阅读,却省略了探究过程,有时即使进行合作探究,却缺少明确的学习目标;有的打着“拓宽学生探究视野”的旗号, 阅读教学中探究过程欠缺或没有明确的探究主题,把课堂的大部分时间花费在讨论一些与语文课程毫不相干的问题上;有的则是把探究性学习完全等同于综合性实践活动。这些理解和做法都背离了语文探究性阅读学习的本质,如果不及时纠正,将严重影响语文探究性阅读学习的开展,阻碍学生探究能力和素养的提高。
  二、探究性阅读教学的主要特征
  1、问题意识接受学习重在接受、吸收、积累,即接受前人的知识成果,吸收人类文化营养,积累、充实、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因为教科书要求接受的知识大多历经长期的检验,一般以定论的形式呈现在阅读主体面前。阅读教学要鼓励学生多问:问问文章反映的事物是否符合客观实际,问问作者的观点有什么依据,问问其主张能否付诸实践……不仅知道作者写了什么,怎样写的,更要追问为什么这样写,探寻有没有别样的写法。有了问题意识,“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才会由被动接受现成答案变为主动探寻事物究竟,成为学习的主人。
  ??2、实践能力接受性阅读常要求学生抄写课文的语句,倾听教师的讲解,背诵固定的答案。探究性阅读强调阅读能力要在阅读实践中培养,强调让学生在直接阅读课文及课外读物的过程中,去获得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等阅读能力。鼓励学生自己查工具书去解决生字新词,查阅作家作品知识和读物涉及的其他学科知识、文化常识;鼓励学生自己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需要的信息和资料;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选择适合自己阅读的名著,从阅读实践中学会阅读。
  ??3、开放视野接受学习往往过分强调标准答案,导致学生思维趋同,缺乏创造性。由过分强调接受学习,到既重视接受学习,更重视探究性学习,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信息由单向传递变为多向交流,学习过程由封闭变为开放。在探究学习的情境中,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就有可能得到发展。
  三、初中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的实施策略
  1、解读教材,创设问题,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教育家乌申斯基也说过:“没有任何兴趣,而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教师如果在教学中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筛选、整合、调控、引导,加以优化重设问题,从而让学生在讨论问题的过程中把握文章行文的思路及主题,并能在探究中发展思维。这就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学生便会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索。例如在上《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课时,向学生提出三个问题:(1)杜甫在诗中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2)表现这种特殊感情的句子有哪些?(3)杜甫的诗风与李白的诗风有何不同?以这三个问题为切入口,让学生积极讨论探究,由学生在探讨交流中提出更多的问题并自主解决,从而由诗歌作品的个例分析入手,将学生引向对作者整体诗风的把握。
  2、鼓励质疑,培养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发散性思维和探究意识。
  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再创造”活动,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努力为学生提供“再创造”活动的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在独立思考中学会思考、掌握思考方法,主动地获得知识。因此,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合理安排质疑时机。一般来说,质疑可分三个阶段,即课前、课中、课后,每次质疑的时间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而定。教师应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选用恰当的诱导方式,并相机进行调控。
  3、倡导感悟学习,探索个性化阅读教学。
  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获得知识、形成能力、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才能使其成为知识获取的主人。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除了要注重学法传授,还要强调个性。可先由教师典型示范,展示学法,再举一反三,让学生进行知识迁移,悟出学法。每一篇课文都是一曲优美的旋律,在教学时要激发学生用心去感悟、内化课文内容,放胆让学生去想象和联想,让学生能够在多种思想和观点中碰撞,迸发出创新的火花。例如《我的叔叔于勒》结尾处的空白,就可以要求学生由此展开想象:“如果于勒体面地回来了,结果会怎样?”这样肯定会取得很好的效果,正像打开了潘多拉的匣子,同学们将会畅所欲言,讨论的场面该会是多么的热烈。
  4、培养阅读能力,激发探究原动力。
  阅读教学的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在具有阅读能力的基础上,辅以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加以引导、发展学生的探究学习的动力。在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理解学生的不同需求的前提下,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让学生好读乐读。
  借助教材中留下的空间适时适度地指导学生运用在语文学习中探究所获得的点滴,如语言的积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对作者情感的体验、写作方法的领悟等进行针对性较强的训练,切实地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从而激发探究原动力。除了课堂的常规教学外,适当开展一些语文课外活动,在班级中如创办图书角、剪贴材料、故事会、朗诵会、读书笔记展览、读书报告会等;同时在学校范围内组织学生参加各种语文兴趣小组,如读报小组、读书小组、评论小组、创作小组等,通过对文艺作品的阅读评论,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发表个性化的见解。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了提高,进而有效地提升了学习兴趣及动力。
  对初中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探索而言,开展探究性的教学,可以更好的体现出学习中的主体,可以使得学生们的思维和个性得到充分的培养和发展,还可以较好地提高学生们的语文素养,这样就会有着较高的文化延续特色,具有较鲜明的时代特征。只要我们选对了一种方法,加以努力实践,并在实践中善于总结经验教训、融会贯通,必能收到语文阅读教学的良好效果。

  • 【发布时间】2017/6/5 18:43:56
  • 【点击频次】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