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
黑龙江省依安县依龙镇小学 李秀玲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的方式越来越多样,越来越灵活,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趋势。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改进的《数学课程标准》更多地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探索数学规律,以及主动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数学问题,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挖掘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语言生活化,从生活经验入手,调动课堂气氛
数学教育家斯拖利亚尔曾说过,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同一堂课程内容,不同的教师所教出来的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接受程度也不一样,这主要取决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教学语言的不同。尤其是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接受和理解非常枯燥并且抽象的数学知识,没有较高的语言水平的教师是不能胜任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需要、认知基本特点、本身的兴趣爱好等个性心理特征,将数学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是引导学生认识数学、理解数学、学习数学和应用数学的重要手段。如在数学课程中的“利息”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说:“我工资一个月有2000元钱,可是不能将现金放在家里,不仅不安全还无法获得应有的利益,请同学们帮老师想个好的办法,如何更好地利用这些钱?”学生在思考之后提出了很多的办法,这时教师再趁此机会积极的引导学生:“选择将钱储存在银行中比较安全。但是老师对到银行存钱的事一无所知,有哪位同学能给老师讲解一下呢?”学生们会积极举手发言。在学生讲述完之后,同学们会在了解了银行储蓄的有利之处后,同学们又根据自己所了解的有关“储蓄”的事,对其它有关方面的事情进行了解,这样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了很多知识,从而体会到了实际生活与所学的数学知识息息相关。
二、创设情境,课堂教学生活化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周边的实际环境出发,设计教学活动要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和学生的情感相联系,做到让学生学习知识就像了解自己周围事物那样容易理解,让学生身临其境,他们深刻体会到所学的知识与生活实际息息相关。例如教师可以将学生爬山中的情境拿到课堂教学中来,“同学们去爬山,有10名男同学,8名女同学,男同学每人拿4瓶矿泉水,女同学每人拿2瓶矿泉水,还剩下8瓶矿泉水。”这样可以让同学们将这一个活动,根据自己的加工,列出几个问题出来,然后学生根据所列问题自己进行列式解答。在这一个过程中,学生在自己所亲身经历的活动中获得灵感,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前提下,让学生思维得到发展。
三、设置问题生活化,感受数学价值
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而由于小学生的心理及思维发展特点,很多学生无法从单纯的数学课本中理解所学内容。那么只有将数学知识和学生身边发生的实际问题进行联系,引导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来源进行探究、讨论和联想,产生解决问题的激情。以生活中数学问题的模型,使学生能更好的理解了数学的含义,感受到我们所处的世界是一个充满数学的世界,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从而让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产生了兴趣,并由此喜欢数学,热爱数学。
例如在数学教学的《排队问题》一课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等教学设施,为学生展示人们排队,在郊区种植城防林、街道边路灯的排列等一些生活中的现象,让学生切身体会间隔的含义。通过生活中一个个具体例子的列举,不仅使学生对问题本身产生兴趣,激发了学生对问题一探究竟的求知欲,而且还使学生在以后的生活学习中更深刻的体会到数学与我们的实际生活中是息息相关的,密不可分的,并且教师还要培养学生在生活中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事物,使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有关数学方面的问题,并乐于解决问题。
四、将数学知识融于生活
数学这门学科是先辈们经过长时间的累积、研究、探讨得出的一门科学。这门科学是从实际生活中得来的,而人们在实际生活中还会运用数学来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是小学的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基本上所有的问题都会在生活中找到它的原型。而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上,教师的工作就是要将数学知识灌输给学生,并教会学生在生活中如何运用这些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做到能运用,会运用,熟运用。如学过了“尺子”的有关知识后,可以让学生量取课桌的长、宽和高;又如学过“时钟”后,可询问学生从家到学校一共用了多长时间,学习了钱币的组成,如何购物,购物的花费等。
总之,生活中处处体现了数学,而数学又能解决生活中大部分的问题,所以数学就是生活。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将生活实际与数学联系起来,让学生切实地感受数学的价值,才能使学生真正地理解数学,并对数学学习充满热情和激情。
- 【发布时间】2017/6/5 18:57:03
- 【点击频次】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