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初中语文教学创新策略
初中语文教学创新策略
广西隆林各族自治县第三中学 卢吉锋
最近几年,我国的基础教育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以素质教育为基础、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为目标的教学改革正在实施。作为基础工具课的语文教学,具有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独特优势。在新课改的春风的吹拂下,当前的语文教学要摆脱传统教育的樊笼,必须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此,我在教学中进行了以下尝试:
一、创设宽松氛围,激发创新力
语文课堂要想富有生机,就要创设宽松氛围,尊重学生,培养其健全的人格。语文教学要以学生为根本,挖掘其心灵深处的创新潜能,培养创新意识,激发创新精神。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一定要放下“师道尊严”,抛弃“长官意识”,才能放飞学生的心灵,要站在和学生平等的位置上帮助学生,同时也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和好奇心。在这样平等、尊重的宽松氛围中,学生的创新能力会得到很好的激发。在教《春》一课时,我让学生伴随着悠扬的笛声,看着大屏幕上的优美画面,描述自己心目中的春天,并还鼓励他们说:“老师相信你的春天是最美的,你会用你独特的语言给我们描述这美丽的春天。”这时课堂气氛很是活跃,大家畅所欲言,有的把春草说得生机勃勃,有的把春花演绎的娇艳动人,有的把春雨勾勒得充满诗情画意。是这种宽松的氛围、巧妙的问题调动了学生的兴趣,激发了他们的创新能力。
二、巧用新教法,培养创新力
要培养创新型人才,教师要勇于打破旧有的课堂模式,构建多问互动的创新性语文课堂教学结构,让学生的语文学习得到延伸。在课堂上,教师要鼓励学生感想,更要推动他们敢干,把创新和构思付诸行动。如执教《曹刿论战.》一文,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语文学习情况自定字词方面的学习目标,并让学生根据目标研究学习,然后全班交流难点问题,共同讨论解决。在这堂课中由于学生得到锻炼的机会,在小结中纷纷说这节课让他们尝到了自主学习的快乐,学到了很多知识,实现了我的最初设想。
在教学中,让学生敢于质疑就是鼓励学生敢于创新。对于学生来说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更有意义。为此,我非常注意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发现有益的问题,或进行反向性阅读,通过自己独特的感受和个性体验去培养创新能力。还是针对《曹刿论战》,有的学生提出长勺之战的胜利仅仅取决于曹刿一个人吗?鲁庄公就一点功劳也没有吗?我认为这个问题就很有创新价值,就在班上进行了讨论。同学们认为作为一国最高统治者的鲁庄公能礼贤下士,虚心细谏,重用人才,也是战争取胜的原因。从而对文章进行了创新性的研读。
三、走出小课堂,放飞大创新
学习语文的最终目的是运用。所以语文教学要丰富课外活动,加强课内外的联系。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既能弥补课堂知识的不足,也能锻炼学生的能力,使学生语文学习的研究能力由浅入深,由此及彼。让学生课外收集资料是锻炼学生能力、调动学习积极性的良好的方式,是联系课内外的关键环节。通过课外收集资料,把小课堂和大社会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和感悟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体验到了自主学习的快乐。
另外,我还鼓励学生把课内学到的知识运用到课外中,并在运用的过程中,大胆创新,用学到的对联知识为自己写立志的对联,用学到的广告语知识给所在地区的绿地树立有新意的广告牌。有个同学就写了“已有曲径通幽,何必另辟蹊径”的对联,古诗知识进行了创新,并且较好地运用到了社会这个大课堂。还有的同学把课本中的故事进行了角色表演,进行了创新。
四、启发想象,让学生会创新
想像力是人类所独有的思维能力,它能够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而发散正是创新的基础,也是一切发现和发明的基石。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提供机会,精心选择一些发散点,培养学生创造想象的能力,如对有些充满活力诗情画意的诗文,就可让学生在读文的基础上充分展开想象,画一幅能够表达出诗意的图画。古诗的特点是诗中有画。一首诗往往就是一幅山水画,一幅田园风光图。因此,理解好诗句,就能在脑海中浮现出一幅美妙的画面。然而,从文字到图象,需要有思维的加工过程。不同的学生,对画面会有不同的表现手法和不同的构图布局。让学生通过自已脑海中诗的画面,谋求一种与众不同的理解。鉴于学生的能力水平问题,在实际教学操作中,可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在绘画过程中,边讨论、边思考:画什么,该怎么画?这样,学生在和谐、合作的气氛中自主学习,各抒已见,培养了学生创造性的思维。例如,在教学古诗《天净沙.秋思》时,学生就如何在画中表现“小桥流水人家”一句的诗意展开了讨论,各执一词,争执不已。有的认为应该在房子旁边画一座桥,再画一条小溪绕屋而过,有的认为小溪不应绕屋而过……所有这些争议对诗句的理解似无关联,怎么画都无所谓。但可贵的是,它能引发学生的进一步思考,能训练学生的想像能力和创造性的思维能力。为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选进教材中的部分古诗有一定的故事内容,可表演性强。让学生把古诗编演成一个故事,学生则能展开丰富的联想,理解诗意,充实内容。例如,学生表演《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诗中诗人询问苍天的场面时,他们运用已有生活经验,充分展开想象,进创造性的表演。不同的学生对作者当时的神态、动作的设计都有所不同:有摸着后脑,一片茫然的,有仰天长叹的……学生种种表现,不正是创新的表现吗?求新、求异,就是创新精神的所在。在学生学习了古诗,对其形式、意境、构思等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后,教师再加以适当的点拨、诱导,触发学生的灵感,让他们学习诗中的写作手法,对古诗进行改写。例如,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教学的最后,教师进行这样的启发:诗中送别的场面是如此感人,在我们的生活中也会遇到离别的场面,同学转学、亲人远行……在依依惜别之时,大家一定会有许多心里话想说,让我们都来学学作者,把心里的话写成一首送别诗,赠给自已最不舍的人。在教师的鼓励下,学生的灵感得到激发,兴趣盎然,跃跃欲试,纷纷模仿古诗书写出自已的诗篇。我们不强求学生的诗作是否工整漂亮,但是,这样的学习过程,不正是他们一个自超越、自我创新的过程吗?只要有这样的土壤,孩子们创新之花必定灿烂缩放。
- 【发布时间】2017/6/5 18:57:54
- 【点击频次】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