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浅析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作者】 田景飞

【机构】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浅析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贵州省义龙新区龙广镇永革小学 田景飞


  实施创新教育,旨在开发每个人的创新潜能,培养其创新人格、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开发和提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技能必须依靠潜移默化的熏陶方法,让学生在不断经历的学习过程中,感悟到创新思维的技巧。
  一、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意识
  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希望得到更大,更好的成功,他们总是想展示自己的才能,以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赞许,当他们正确回答一个比较难的问题或解决了一道比较难的题目,都会从心底下升起一股兴奋感。小学生如果在数学学习中经常获得了成功,就会增强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如果经常失败,那么他就没有学习兴趣,情绪消沉,缺乏热情。因此,我们要保护学生内在的学习积极性,给他们满足的机会,使他们获得成功。板演或提出的问题要让学生尽量体面、自豪地解答出来,课堂作业也要考虑大多数学生有成功的机会,让学生品尝到“跳一跳,摘到果子”的喜悦心情。我在教学乘法分配律时,由于考虑到这部分学习内容较抽象,运用性强,所以我在课堂中采用师生互相出题的方式进行教学。老师或学生出一个乘法算式,对方也出一个算式,两个算式要符合乘法分配律。一位学生出:13×28,教师出:加上13×72,接着教师出:56×360,学生出:加上56×640……,接着鼓励学生质疑问难。课堂气氛活跃,教材的重点,难点反复多次练习,让学生充分体验了成功的喜悦,提高了学习效率。
  二、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培养创新意识
  1、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用商量的口气与学生进行交谈,如:“谁想说说……”、“谁愿意说说……”等等。由此建立起来的师生关系更加平等、更加融洽。另外,教师还应关怀、尊重、信任、理解和热爱每一个学生,需要和学生全心全意地交朋友、使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是一种友好的合作关系,从而形成师生间的思想交流、情感沟通的互动关系。
  2、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数学课堂上,应当恰如其分地使用表扬性、鼓励性、激励性和幽默风趣性的语言来鼓舞推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比如,计算“119+59”这道题,教师可问:“这题要简便计算,谁会?”当学生纷纷举手时,说:“那就试试,还要看谁的方法多、妙。”当学生列举了很多种方法时,立即肯定:“你们真能干,找出这么多不同的方法。”对待经常回答问题出色却一时没说对的学生,教师可以选择体态语言,眼睛稍微瞪期待性的直视他:“是这样吗?”或“再想想。”既否定了回答又不伤自尊心。对于差一些的孩子,只要有勇气举手,即使回答出人意料时,教师还要大加赞赏。课堂上用美的语言对学生进行熏陶,是对学生的信任,对促进学生展示自已的能量有神厅的功能,更能有效促进课堂气氛围的融洽。
  3、培养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要把素质教育落实到实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必须有效地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在学生主动探求学习的过程中,常常需要分组实验操作,需要讨论等合作学习。例如,我在教学《圆的周长》中,在得出圆的周长的计算方法之前。先让学生独立尝试求圆的周长的方法有哪些,并看看哪位同学的方法又多又好。由于学生个体的差异性,不同思维、不同能力的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就不同,于是就出现了下列多种不同的方法:有的同学拿软尺在所求圆的一周围一圈,看软尺的长度即是所求的圆的周长。有的同学拿圆在直尺上滚动一周,得到的长度即是圆的周长。还有的同学拿线绕圆一周,然后量出线的长度即是圆的周长。在学生独立探索出这此不同的方法后,我及时组织学生对这几种方法进行讨论,要求同学们小组交流、概括和总结,找出测得的周长和直径的关系。再结合课本进行自学,最后观看教师的课件演示,得出结论:我们刚才求出来的结果,都是圆的周长。每个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这个3倍多一些是一个常数,叫做圆周率。这样的教学,可以让课堂上每个学生都能积极的投入到尝试教学的活动中去。
  三、创设情境,有效调动学生学习情感,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调动有效的学习情感,对于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至关重要。调动有效的学习情感,既能培养学生的学习信心,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又能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在情境创设中,应注意以下几点:1、情境创设应目的明确。每一节课都有一定的教学任务。情境的创设,要有利于学生数学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技能、数学思考、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所以,教学中既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创设情境,又要充分发挥情境的作用,及时引导学生从情境中运用数学语言提炼出数学问题。如果是问题情境,教师提出的问题则要具体、明确,有新意和启发性,不能笼统地提出诸如“你发现了什么”、“是不是”等问题。2、教学情境应具有一定的时代气息。
作为教师,应该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在当今的信息社会里,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获得大量信息,教师创设的情境也应具有一种时代气息,让他们学会关心社会,关心国家发展。如教学《百分数的应用》,教师创设了中国北京申奥成功的情境:出示第二轮得票统计图(北京56票,多伦多22票,巴黎18票,伊斯坦布尔9票)请学生根据统计图用学的百分数知识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3.情境的内容和形式应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年龄特征进行设计。教学情境的形式有很多,如问题情境、故事情境、活动情境、实验情境、竞争情境等。情境的创设要遵循不同年龄儿童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而设计。对低、中高年级的儿童,可以通过讲故事、做游戏、直观演示等形式创设情境,而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则要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问题情境,用数学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加强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开拓视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有利于增长智慧,使学生整体素质得到全面发展。只有通过启发学生智力的发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 【发布时间】2017/6/5 20:21:22
  • 【点击频次】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