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多媒体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魅力

 

【作者】 李海静 吴春伟

【机构】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多媒体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魅力


山东省昌邑市奎聚街道南隅小学 李海静 吴春伟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必须建立适应新课程体系需要的教学理念,走到学生中去,了解学生,指导学生,帮助学生,与学生对话,老师能以一种新颖的、趣味的教学手段,使教学内容形象化,从培养学生的兴趣入手,把学生带进与教学内容相应的氛围中,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让语文课堂成为充满活力的现代课堂。而正确适度地运用多媒体技术能更好的展现语文课堂的魅力。
  一、用趣味盎然的动画短片激发兴趣
  可见,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原动力。讲授新课之前,展示一段有趣的动画,引导学生思考,就能勒住学生思想野马的缰绳,使他们的注意力迅速转移到教学上来。例如,讲授《想和做》一课时,我先在大屏幕上显示了这样一幅画面:田野的一条小河上泊着一只船,一个农夫带着一只狼、一只羊和一颗白菜来到河边。我问学生:“农夫要用船把狼、羊和白菜运到河对岸去。一次只能运其中一种,怎样才能把它们运过去?”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集中起来,随即争先恐后地讲述自己想出的办法。接着,我利用事先设计好的动画,一一进行演示,用事实验证这些办法的正误。据此,我说:“这件事使我们明白一个道理,做事不能蛮干,要三思而后行。换句话说,就是要把‘想’和‘做’联系起来。”这样就自然而然地把学生的思维引导到了课文教学上来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被调动了起来。
  二、用声情并茂的配乐朗诵触发情感
  利用多媒体技术,紧扣课文内容和主题思想,选择合适的乐曲配乐朗诵,录制成朗读录音,学生听起来就会感到韵味无穷。在教学《诗词五首》中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诗前,我深入了解了诗歌创造的时代背景和作者当时的遭遇,认真领悟诗中抒发的思想感情,选用瞎子阿炳那如泣如诉的《二泉印月》作为背景音乐,以时而低沉时而高亢的语调、时而舒缓时而激越的语速反复诵读,然后录制出来。课堂上,学生听完朗诵录音后,深受震憾,一再要求重播。他们表示,听着声情并茂的朗诵,引起情感上的强烈共鸣,仿佛进入了伟大诗人那忧国忧民的灵魂深处。
  三、适宜引导,突破教学重点。
  小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障碍主要是由于缺乏必要的情趣创设和形象思维的帮助造成的。而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借助图形和动画,变抽象为具体,使学生如同身临其境。不仅可以接受到大量的教学信息,而且能获得清晰明快的感受。加上教师恰到好处的点拨讲解,使学生更易于理解和把握,从而突破学习的重、难点,提高课堂效率。如:《蝙蝠和雷达》一文,对于小学生来讲,了解蝙蝠和雷达飞行探路的复杂过程及其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是有一定难度的。为帮助学生理解这一难点,老师设计了以下的动态画面:夜空中,一只蝙蝠边飞边从嘴里发出声音,用“>>>>>”代表声音,“>>>>>”碰上一棵大树,反射(“<<<<<”)回到蝙蝠的耳朵,于是蝙蝠巧妙地避开大树,安全飞去。在此基础上,展示第二幅画面,蝙蝠变为飞机,嘴变成雷达和天线,耳朵变成接收器,大树变成一座高山,飞机依靠雷达安全飞行的画面形象地展现在了学生眼前。这些生动的画面不仅帮助学生了解了蝙蝠飞行探路的复杂过程,而且体会到雷达正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而发展的。这一多媒体课件的设计使教学难点得到了有效的突破。
  四、用有声有色的音像画面加深理解
  多媒体技术综合运用了声、光、电、影等多种高科技手段,能够将静止、抽象文字内容变成生动、形象的音像载体,将老师难以表达的原理、现象生动的表现出来,便于学生认知和理解,提高了教学效率。用真实的画面,直观地展示了鹅的生活习性和规律。有声有色的动画,给学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他们对课文内容自然就了然于胸了。
  总之,多媒体技术以其直观、形象、生动、有趣的特点,使语文课堂教学大放异彩,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语文能力,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愿有更多的同仁参与到多媒体技术与语文教学的研究中来,使语文教学更加丰富多彩,富有成效。

  • 【发布时间】2017/6/5 20:23:32
  • 【点击频次】2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