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浅谈农村小学数学“两极分化”成因
【关键词】 ;
【正文】 数学一种工具,它逻辑性强,能训练人们的思维能力;它注重方式方法,能让你的思维更敏锐;再者就是能帮助你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掌握数字规律,训练逻辑思维,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除了语言学科以外,其他学科基本上都会运用到数学。意义深远!如果没有数学可以说就没有这个世界!有很多看似枯燥又无理取闹的问题在实际生活中都有意想不到的应用。在学生阶段,数学科成绩好坏作为衡量一个学生智力高低、思维能力强弱的重要学科,绝大多数老师和学生对它投入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然而并非人人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数学课程新标准》明确提出:要让“人人获得数学知识,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对小学数学教学来说,无疑是一场深刻的变革。它对教学观念、教学手段、教学策略、教学目标、教学评价等方面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这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与正确发展,广大教师也积极投身到教学改革的潮流中,勇于探索、大胆实践。一句话,新课改让课堂充满了激情和活力:听——学生在辩论争鸣,无论是学生的思维能力还是动手能力,都得到了提高;看——学生在合作中探索;一言堂变成了群言谈……但欣喜之余,我们冷静地分析一些课堂现象,不难发现,小学生(特别是农村小学生)数学学习成绩出现了明显的两级分化现象,学生数学成绩的两极分化现象正在趋于严重,差距越拉越大(尤其是小学高年级);两极分化时间正在趋于前移,从原先的小学四年级提前至二、三年级。两极分化又是一个比较客观的现象,因为学生之间肯定是存在差异的,肯定是不平衡的,但是两极分化确实不应该前移和扩大。那么影响两极分化现象严重、前移和扩大原因,结合从事30年的数学教学经验,我肤浅认为主要表现为:
第一:教师的教学存在“重语轻数”的不合理现象。为了加强学生的养成教育,不少农村学校都是低段语文数学包班任教,使原来的语文专业教师以随意的心态上低段数学课,原来数学专业教师担心“误人子弟”都去研究拼音与识字教学,马虎对待低段数学课。严重影响低段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使数感等方面的培养延误最佳时机。
第二:教材的灵活度与学生个体智力发展有一定的距离。每个班级中都会有一些学生看起来智商相差不大,但有的学生从来不买任何的教辅资料,平时连作业都懒于完成,而他们的数学成绩却一直优秀。反之,有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上花的时间和精力不少,甚至做了很多的教辅资料,有的还专门请了家教,但是数学成绩始终不见好转,总是徘徊在及格左右或者及格以下。
第三:教材的编排与学生的智力、家庭教育出现偏差。刚入学时,班里只有两个智力稍弱的学生,此外都能十分轻松地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一学期不到,感到学习吃力的又多了两个。原因是他们的父母都外出打工,有的随奶奶生活,有的生活在外婆或者亲戚家。老人只能勉强照顾他们的生活起居而无力和他们一起参与相关的数学家庭学习活动,更不用说进行数学学习的辅导和管理。加上他们缺乏应有父爱和母爱的温馨家庭,性格越来越孤僻,学习成绩也慢慢下降,尽管教师在个别辅导上作了一些努力,但是效果不太明显。
第四:教师的教学手段,教育方法重视形式,忽略实效,带来的负效应。新课程下,教师都比较注重小组合作、自主探究。个别学生能力强,有一定的交际能力,所以就有了更多参与、表现的机会。能力稍差些的则不知道怎样积极的去参与小组活动,而成了典型的旁观者,看着别人表演,找不到学习的自信和同伴的帮助,进而远离“热闹而精彩”的小组活动。课堂教学空间、时间的有限性,教师没有提供足够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充分展开思考、分析、讨论。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刚一开锣,就草草收场,急于归纳总结。导致的结果是强的更强,弱的更弱。
第五:家庭教育的不等同与孩子大脑中储存的知识,思维方法的优劣给教学提出了挑战。希望孩子能赢在起跑线上的家长攀比心理,使部分学生在小班就开始接触中班的学习内容,中班学习大班的内容,有的还没上一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二年级的一些数学思想,已掌握其数学知识和内容。所以由于学生原有的基础就有很大差异的情况下,也必定给今后的分化提供了基础条件。教师虽能因材施教,但大班化的教育以及老师的其他非教育教学任务的加重,致使教师的教学能量带来一定的影响。
第六:新教材编排趋于知识点的深、广、散、活,不确定的因素较多。新教材按:情境引入(启发思考)→自主探索(合作学习)→反思交流→建立模型(内化、整理)→综合运用(解决问题)基本模式进行编排,加大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力度,更加注重使学生获得数学活动经验。教材内容看似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大多数学生好像都接触过,但实际上多数学生比较陌生。因此,给教师提供了较大的空间,也给教师的教学活动带来了压力。例如: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内容,只有分析思路、方法、步骤,而没有具体解答格式。但要求学生自己去补充和正确完成解答,因学生个体差异从而出现两极分化现象。又如:数学广角中的内容,由于这部分内容属于奥数教程的,较难掌握,因此,按教学要求,这一单元知识点只需要学生了解或基本掌握就可以。但是,受应试教学的影响,老师们普遍存在着“高标准,严要求”的观念,通过加大练习量,给学生加压来巩固。结果是两极分化现象更为突现。
总之,造成学生的数学成绩“两极分化”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由于学生在个体上存在差异,理解和接受新知识的能力不同,部分学生特别是后进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疑问不敢向教师或同学请教,日积月累,不用说他们在课堂上能和大家一起主动地参与探究,单听恐怕也听不懂。导致了部分学生畏惧数学,以至于对数学科不感兴趣,最后放弃数学知识的学习,从而出现了“两极分化”的现象在所难免。当然我的肤浅认识和分析不一定完全正确,“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希望同行们能够“舍其糟粕,取其精华”,从中获取点滴收获足矣。
第一:教师的教学存在“重语轻数”的不合理现象。为了加强学生的养成教育,不少农村学校都是低段语文数学包班任教,使原来的语文专业教师以随意的心态上低段数学课,原来数学专业教师担心“误人子弟”都去研究拼音与识字教学,马虎对待低段数学课。严重影响低段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使数感等方面的培养延误最佳时机。
第二:教材的灵活度与学生个体智力发展有一定的距离。每个班级中都会有一些学生看起来智商相差不大,但有的学生从来不买任何的教辅资料,平时连作业都懒于完成,而他们的数学成绩却一直优秀。反之,有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上花的时间和精力不少,甚至做了很多的教辅资料,有的还专门请了家教,但是数学成绩始终不见好转,总是徘徊在及格左右或者及格以下。
第三:教材的编排与学生的智力、家庭教育出现偏差。刚入学时,班里只有两个智力稍弱的学生,此外都能十分轻松地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一学期不到,感到学习吃力的又多了两个。原因是他们的父母都外出打工,有的随奶奶生活,有的生活在外婆或者亲戚家。老人只能勉强照顾他们的生活起居而无力和他们一起参与相关的数学家庭学习活动,更不用说进行数学学习的辅导和管理。加上他们缺乏应有父爱和母爱的温馨家庭,性格越来越孤僻,学习成绩也慢慢下降,尽管教师在个别辅导上作了一些努力,但是效果不太明显。
第四:教师的教学手段,教育方法重视形式,忽略实效,带来的负效应。新课程下,教师都比较注重小组合作、自主探究。个别学生能力强,有一定的交际能力,所以就有了更多参与、表现的机会。能力稍差些的则不知道怎样积极的去参与小组活动,而成了典型的旁观者,看着别人表演,找不到学习的自信和同伴的帮助,进而远离“热闹而精彩”的小组活动。课堂教学空间、时间的有限性,教师没有提供足够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充分展开思考、分析、讨论。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刚一开锣,就草草收场,急于归纳总结。导致的结果是强的更强,弱的更弱。
第五:家庭教育的不等同与孩子大脑中储存的知识,思维方法的优劣给教学提出了挑战。希望孩子能赢在起跑线上的家长攀比心理,使部分学生在小班就开始接触中班的学习内容,中班学习大班的内容,有的还没上一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二年级的一些数学思想,已掌握其数学知识和内容。所以由于学生原有的基础就有很大差异的情况下,也必定给今后的分化提供了基础条件。教师虽能因材施教,但大班化的教育以及老师的其他非教育教学任务的加重,致使教师的教学能量带来一定的影响。
第六:新教材编排趋于知识点的深、广、散、活,不确定的因素较多。新教材按:情境引入(启发思考)→自主探索(合作学习)→反思交流→建立模型(内化、整理)→综合运用(解决问题)基本模式进行编排,加大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力度,更加注重使学生获得数学活动经验。教材内容看似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大多数学生好像都接触过,但实际上多数学生比较陌生。因此,给教师提供了较大的空间,也给教师的教学活动带来了压力。例如: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内容,只有分析思路、方法、步骤,而没有具体解答格式。但要求学生自己去补充和正确完成解答,因学生个体差异从而出现两极分化现象。又如:数学广角中的内容,由于这部分内容属于奥数教程的,较难掌握,因此,按教学要求,这一单元知识点只需要学生了解或基本掌握就可以。但是,受应试教学的影响,老师们普遍存在着“高标准,严要求”的观念,通过加大练习量,给学生加压来巩固。结果是两极分化现象更为突现。
总之,造成学生的数学成绩“两极分化”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由于学生在个体上存在差异,理解和接受新知识的能力不同,部分学生特别是后进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疑问不敢向教师或同学请教,日积月累,不用说他们在课堂上能和大家一起主动地参与探究,单听恐怕也听不懂。导致了部分学生畏惧数学,以至于对数学科不感兴趣,最后放弃数学知识的学习,从而出现了“两极分化”的现象在所难免。当然我的肤浅认识和分析不一定完全正确,“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希望同行们能够“舍其糟粕,取其精华”,从中获取点滴收获足矣。
- 【发布时间】2017/9/7 15:26:01
- 【点击频次】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