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信息技术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运用摭谈
【关键词】 多媒体;教育技术;美术教学;
【正文】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在课堂教学中出现了一系列全新的局面,“让学生得到最大发展”的新理念得到进一步的完善。每位教师都在新形势下努力探索适合本学科的教学手段、方法。其中,信息技术的运用,是各学科争先利用的课堂新手段,在美术教学上,它更是最具特色的一道风景线。面对各种纷繁多变的视觉信息的冲击,对于一门以视觉为主的学科——美术教育,已经全方位地感受到了“信息时代”带来的机遇和挑战。那如何让信息技术在美术课堂中得到更合理、更有效的运用。
一、巧用基点——感官激趣。学习的过程涉及学习主体的知、情、能、行等多方面因素。研究表明:如果在学习过程中视觉、听觉、触觉等多方面感官协同作战,三天后记忆的内容占百分之八十左右。计算机辅助教学以其声、光、电、色的多种作用,通过动态演示,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引导学习过程。如:《小动物盖房子》这一课。“呜!房子被大风刮倒了,怎么过冬呢?小兔伤心地哭了。”我通过课件把这一幕真实地再现于学生目前,伤感的背景音乐,可怜又可爱的小兔子形象等等,同时触动学生的视觉、听觉,把学生引入了所描绘的情境中,激发学生的真情实感——引发了他们强烈的同情心,为下一步的自主创作奠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把握活点——制造氛围。要形成良好活泼的学习氛围,很大程度上由学生的兴趣所决定。兴趣是由外界事物的刺激而使个体产生的一种情绪状态,它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动力。正如德国教育学家、教育家赫尔巴曾经说过的:“兴趣意味着自我活动。”小学阶段的学生由于年龄特点,他们的定向能力尚处在较低的层次,注意状态仍然取决于教学的直观性和形象性,很容易因新异的刺激活动而兴奋起来。针对这些情况,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创设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六年级的《诗情画意》。一首古诗、一幅插图什么能带动学生呢?很明显,传统的教学方法难以将这丰富的信息表达清楚,而利用媒体教学却正好表现这些丰富的信息。一是可以在诵读熟悉的古诗的同时,能够欣赏屏幕上出现的一个个精美的画面;二是通过欣赏一系列的优秀名家作品,充分了解“诗是无形的画,画是有形的诗”的意境,提高学生内在的美术修养;整个教学过程文图并举,声情并茂,视听结合,渲染了气氛,创造出了原诗的意境,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了知识。
三、稳住评点——设疑解难。评价一节课的好坏,很关键的一点是:是否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美术的学习中,由于课程内容的多样化、学生生活经验的限制等原因,作画时经常会茫然无措,不知从何入手。有的教师干脆告诉学生作画的主题,直接点出画面该完成的主体位置。导致整个教学过程机械化,学生缺少了一个思考的空间。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抓住这些词句,重点设疑,启发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去学习,可以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如:。这样演示,是学生看清了……全过程,再加上教师绘声绘色的引读,学生各抒已见的议论,课堂教学异彩纷呈,井然有序。巧用多媒体,既省时省力,又突出了教学重点。
四、创设动点——情境体验。电教媒体有色彩丰富的画面、生动可感的声音,有利于创设特定的情境,学生置身其中,其景、其物仿佛触手可及,引发了他们极大地兴趣,唤起了探索欲望,学习便成了轻松愉快、主动求索的过程。如:四年级的《雪花飘飘》这课。“下雪了,洁白的小精灵在空中漫天飞舞,一会儿落到田野,一会儿落到河边,刹那间,树白了,屋顶也白了,一片银装素裹的世界”。这样的美景,对我们南方人来说,亲身经历的很少,好像是只有在童话中才出现的美景,看过的人很少,而且小学生生活经验更少,对“雪”的认识只是来源于电视或图片,没有感性的认识,任凭教师“千呼万唤”,学生对“雪花”的“情”也难以被激发起来。而借助对媒体,进行情境教学,便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上这一节课前,我先告诉学生,今天要去“北方第一村”旅行,学生兴致盎然。先让学生闭上眼睛,后点击鼠标,教室里响起了“轰轰”的风声,逼真的音效仿佛让学生真的乘上飞机,来到了北方的永年县广府镇东街,学生一睁开眼睛,就从屏幕上看到了飘飘扬扬的雪花落下来的美丽景色,便情不自禁地议论开来:街道上是什么样的?街边的房子、树什么样的,顺着街道继续前进,来到了河边,又来到了山坡上……。学生置身于飘雪的美景中,心中怎能不涌动起由衷的情、由衷的爱?这里运用多媒体,达到了“入境始与亲”的目的,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怎能不乐于观赏和学习呢?
空间在无限扩大,技术在不断更新,信息技术的优越性,将美术教室扩大到了有信息海洋之称的互联网上,使教学内容更丰富,涉及面更广,能够优化课堂教学。巧用技术,是一个提高美术教学效率强大的仓库,我们应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学习新的本领,这样才能成为教师得力助手。
参考文献:
[1]《新课程教学法》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主编张行涛 周卫勇
[2]《美术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
一、巧用基点——感官激趣。学习的过程涉及学习主体的知、情、能、行等多方面因素。研究表明:如果在学习过程中视觉、听觉、触觉等多方面感官协同作战,三天后记忆的内容占百分之八十左右。计算机辅助教学以其声、光、电、色的多种作用,通过动态演示,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引导学习过程。如:《小动物盖房子》这一课。“呜!房子被大风刮倒了,怎么过冬呢?小兔伤心地哭了。”我通过课件把这一幕真实地再现于学生目前,伤感的背景音乐,可怜又可爱的小兔子形象等等,同时触动学生的视觉、听觉,把学生引入了所描绘的情境中,激发学生的真情实感——引发了他们强烈的同情心,为下一步的自主创作奠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把握活点——制造氛围。要形成良好活泼的学习氛围,很大程度上由学生的兴趣所决定。兴趣是由外界事物的刺激而使个体产生的一种情绪状态,它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动力。正如德国教育学家、教育家赫尔巴曾经说过的:“兴趣意味着自我活动。”小学阶段的学生由于年龄特点,他们的定向能力尚处在较低的层次,注意状态仍然取决于教学的直观性和形象性,很容易因新异的刺激活动而兴奋起来。针对这些情况,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创设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六年级的《诗情画意》。一首古诗、一幅插图什么能带动学生呢?很明显,传统的教学方法难以将这丰富的信息表达清楚,而利用媒体教学却正好表现这些丰富的信息。一是可以在诵读熟悉的古诗的同时,能够欣赏屏幕上出现的一个个精美的画面;二是通过欣赏一系列的优秀名家作品,充分了解“诗是无形的画,画是有形的诗”的意境,提高学生内在的美术修养;整个教学过程文图并举,声情并茂,视听结合,渲染了气氛,创造出了原诗的意境,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了知识。
三、稳住评点——设疑解难。评价一节课的好坏,很关键的一点是:是否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美术的学习中,由于课程内容的多样化、学生生活经验的限制等原因,作画时经常会茫然无措,不知从何入手。有的教师干脆告诉学生作画的主题,直接点出画面该完成的主体位置。导致整个教学过程机械化,学生缺少了一个思考的空间。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抓住这些词句,重点设疑,启发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去学习,可以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如:。这样演示,是学生看清了……全过程,再加上教师绘声绘色的引读,学生各抒已见的议论,课堂教学异彩纷呈,井然有序。巧用多媒体,既省时省力,又突出了教学重点。
四、创设动点——情境体验。电教媒体有色彩丰富的画面、生动可感的声音,有利于创设特定的情境,学生置身其中,其景、其物仿佛触手可及,引发了他们极大地兴趣,唤起了探索欲望,学习便成了轻松愉快、主动求索的过程。如:四年级的《雪花飘飘》这课。“下雪了,洁白的小精灵在空中漫天飞舞,一会儿落到田野,一会儿落到河边,刹那间,树白了,屋顶也白了,一片银装素裹的世界”。这样的美景,对我们南方人来说,亲身经历的很少,好像是只有在童话中才出现的美景,看过的人很少,而且小学生生活经验更少,对“雪”的认识只是来源于电视或图片,没有感性的认识,任凭教师“千呼万唤”,学生对“雪花”的“情”也难以被激发起来。而借助对媒体,进行情境教学,便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上这一节课前,我先告诉学生,今天要去“北方第一村”旅行,学生兴致盎然。先让学生闭上眼睛,后点击鼠标,教室里响起了“轰轰”的风声,逼真的音效仿佛让学生真的乘上飞机,来到了北方的永年县广府镇东街,学生一睁开眼睛,就从屏幕上看到了飘飘扬扬的雪花落下来的美丽景色,便情不自禁地议论开来:街道上是什么样的?街边的房子、树什么样的,顺着街道继续前进,来到了河边,又来到了山坡上……。学生置身于飘雪的美景中,心中怎能不涌动起由衷的情、由衷的爱?这里运用多媒体,达到了“入境始与亲”的目的,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怎能不乐于观赏和学习呢?
空间在无限扩大,技术在不断更新,信息技术的优越性,将美术教室扩大到了有信息海洋之称的互联网上,使教学内容更丰富,涉及面更广,能够优化课堂教学。巧用技术,是一个提高美术教学效率强大的仓库,我们应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学习新的本领,这样才能成为教师得力助手。
参考文献:
[1]《新课程教学法》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主编张行涛 周卫勇
[2]《美术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
- 【发布时间】2017/9/7 15:27:03
- 【点击频次】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