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探究

 

【作者】 陆凤莲

【机构】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探究    


广西容县六王镇塘垌中心小学 陆凤莲


  【摘 要】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教师应从小学语文学科的特点出发,采用在教学中巧借导语渗透德育、在拼音教学中渗透德育、在识字、写字教学中渗透德育、在阅读教学中的渗透德育等途径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提高思想认识、陶冶道德情操,使学科教育和品德教育相互促进,真正做到文以载道、文道统一。
  【关键词】 语文;教学;德育;渗透

  义务阶段教育《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语,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语文课程内容广泛,德育渗透必须贯穿在整个教学的始末。
  一、巧借导语渗透
  阿基米德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起整个地球。我们敢说,给学生一个支点,学生就能揭开课文的“红盖头”。好的导语不仅能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而且能对学生的品德教育起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作用。如在教学第九册《秋天的怀念》一文时,我就设计了这样的导语:“一个正值青春年华的青年突然间失去了双腿,从此,他的世界天昏地暗,他苦闷、失落、彷徨、迷惘,甚至想到了自杀。而母亲则在一个角落里默默地关怀着自己的儿子,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哪怕这种关心并不被儿子理解和接受。多年之后,当儿子终于理解了母亲的一片苦心,但一切都太晚了,母亲永远不能享受儿子的孝顺……母亲永远地去了,儿子的良心受到了一辈子的鞭挞与自责。”短短一段导语,学生静静聆听,他们眼里闪动着泪光,我也从他们的双眼中深切感受到了他们心灵受到的震颤,接下来的学习阅读过程,孩子们在这种震颤的感情基调中随着文本一步步深入地去感悟母爱、寻找母爱、体验母爱。
  二、在拼音教学中渗透德育 
  一、二年级儿童情感不稳定,直观形象思维占优势,因此,直观具体的事物和生动活泼的形式,能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起学生良好情感的产生,有利于教学,更有利于德育渗透。巧编故事,化抽象为具体,化呆板为生动,是拼音教学渗透德育的常用方法。如在学“a o e”这个韵母时,我是以自编的故事《小燕子回家》引入的:春天到了,小燕子从南方飞回了,她看到春天祖国像一个大花园。她又见到了自己的伙伴,小姑娘、白鹅、大公鸡。小姑娘正在为明天歌咏比赛作准备呢,看她长大嘴巴(aaa)练声练得多认真哪。因为她要演唱的歌曲就是《我们的祖国像花园》。大公鸡看到了自己的伙伴小燕子,高兴得欢呼起来“ooo”,腼腆的大白鹅不好意思弯下了长长的脖子,样子就像“eee”。让我们也到这美丽的花园和他们一起做游戏吧。在这个美丽的故事中,孩子们聆听、模仿、大胆展示不仅掌握了“a o e”的音和形,同时也受到了一次热爱祖国的教育;
  三、在识字、写字教学中渗透德育
  识字-写字教学是低年级教学的重点,在小学阶段,学生要认识2500个左右的常用汉字,几乎每堂课上都要周而复始地识字、写字,教师不采取多样的教学方法,这部分内容是很枯燥的。一年级上册《教师教学用书》中指出:“在识字教学中,还要倡导学生在生活中识字。”联系生活识字本身就是一个有很多机会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的过程,笔者曾接触过这样一堂识字课,教者在教学“打”字。他先和学生一起学习了这个字的读音,分析了这个字的字形。然后问,你知道这个字的意思吗?能组词吗?学生便积极地举手发言,组了“打架、打人、打骂”等词语。教师听了,先是肯定了几个学生的发言,然后问:“同学们,我们能打人、打架、打骂别人吗?”学生一齐回答:“不能。”老师说:“对了,我们在生活中不能随便打人、打架、打骂别人。那你们还能组其它有表示打这这个动作的词语吗?”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很快组成了“打球”“打水”“打鱼”等词语。听了这位教师的课,笔者深受启发,低年级学生是人生受教育的启蒙阶段,必须对他们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像这位老师的教学,不仅开阔了学生的思路,又对学生进行了思想品德教育,避免识字教学简单而又枯燥的过程。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而且对学生良好行为的养成也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四、在阅读教学中的渗透德育
  小学语文教材的作品,文质兼美、脍炙人口、每篇作品都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因而,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进行德育渗透的主渠道。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品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思想和感情的熏陶。如《落花生》这篇课文借“它的果实埋在地里……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这句话向学生昭示“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这个道理;花生那种“不求虚名、默默奉献、从不炫耀自己”的品格,只有通过反复的多种形式的朗读,才能使学生有所领悟,而且对花生产生敬佩之情。这种直觉的情绪体验,为品格的内化和健康道德的形成作了充分准备。
  阅读教学进行德育渗透还在于作品本身的熏陶、感染。学生读这些文质兼美的文章,一方面感到祖国语言文字之美,从而激发他们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另一方面也是学生产生与具体的道德形象相联系的情绪体验。如读《白杨》一课,教师可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让学生领悟到:在那茫茫的大戈壁上,高大、挺秀、直而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的,不单单是白杨树,还有那些象白杨树一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无私奉献的边疆建设者们。本文中最能启迪学生心灵的是结尾一句:“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这种“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的无私精神,能唤起学生长大后也要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把祖国的西部、把家乡建设得更加繁荣富强的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促使学生产生相类似的道德行为。
  总之,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利用各种契机,积极进行德育渗透,对学生进行熏陶、感染,让学生受到潜移默化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正确的审美情趣,发展健康的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总的来说,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只要细心发掘德育工作和学科教学的最佳结合点,并在备课的同时注意将二者融为一体,都可以让学生得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促进学科知识的学习,为学科知识的吸收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 【发布时间】2017/3/20 18:10:18
  • 【点击频次】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