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激情 兴趣 基础 ——谈高中有效性化学课堂教学策略

 

【作者】 王 枚

【机构】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激情 兴趣 基础

——谈高中有效性化学课堂教学策略


广西容县高级中学 王 枚


  【摘 要】 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营造融洽的情感氛围,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尊重学生现有的化学基础,帮助学生实现化学科学素养的最佳发展。在新课程有效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教师合理运用有效性课堂教学的策略,会使化学课堂教学更有成效。 
  【关键词】 有效性课堂教学;激情  兴趣;基础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途径,也是学生获取信息,锻炼提高多种能力和养成一定思想观念的主要渠道。“有效性教学”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通过新课改的教学实践,我体会到“有效性课堂教学”的策略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实施。 
  一、激情的课堂教学,诱发积极的学习情感 
  现代课堂教学的第一原则是对学生的尊重和情感的传导,即对完整健全人格的追求和培养。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当情感的血液在知识这个活的机体中欢腾流过的时候,知识才能融及人的精神世界。”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认知活动必定伴随着情感的活动。在课堂上愉快的情感体验可使学生感知敏锐,记忆增强,想象丰富,思维活跃。因此,教师激情的课堂教学,能够诱发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为提高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服务。怎样让我们的课堂成为激情的课堂,我有些许心得体会与大家分享: 
  课前,教师要有良好心态。当老师精神饱满、面带微笑,充满激情地走进课堂时,就会给学生很大的感染力。老师的激情就像一粒火种,一下子点燃学生高涨的情绪,课堂气氛会随之活跃起来。让课堂充满激情,其方法有很多,就此强调几点: 
  第一、善用生动幽默的语言催化。一个富有激情的老师,他的语言表达应是深情并茂、抑扬顿挫的,言语应是富有哲理而幽默的。老师充满激情,有时候声音高亢起伏令人振奋,有时候语调低沉令人伤感,有时候一句南腔北调令人合不拢嘴;有时候一两句不标准的普通话引人发笑,这就是激情的催化剂,使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 
  第二、巧用丰富的肢体语言加以辅助。肢体语言的运用不但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加深学生的印象,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我讲课时往往充满激情,声音洪亮,表情丰富,讲到兴奋时手舞足蹈。我常运用“课前提问、课中设问、课后留问”的“三问式”启发教学法,到了下课会讲:“要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下课铃响,学生意犹未尽。 
  第三、理论联系实际,爱生活爱化学。要想使教学富有激情,还必须理论联系实际,举例说明,引人入胜。化学教学要与生活紧密联系,以学生感兴趣的人和事为中介,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感悟生活中处处有化学,使学生懂得为什么要学化学,从而萌发其化学意识,进而真正地喜爱化学,主动参与学习化学过程,使知识恢复生命,让课堂充满灵性。例如当我讲到《物质的量》我就联系到“城市的十字路口”;当我讲到《氯气》时我就联系到生活中的“自来水消毒、氯气泄漏、漂白粉”;当我讲到《碳的多样性》时,我想到了福建爱国化学家侯德榜;当我讲到《氮的循环》时,我列举并分析了当今备受关注的“三聚氰胺”食品安全和环境保护问题。
  二、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引导有效的教学参与 
  兴趣是激发学生积极主动探索知识的内部动力,是学生积极认识事物,积极参与活动的一种心理倾向。兴趣越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越高,掌握知识就越快。要让学生学得好,学得生动有趣,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方法。华东师大叶澜教授认为:不关注学生对教育活动的主动参与,不着力于教育过程中学生主动性的培育,只把教育当作知识的记忆和技能技巧的熟练过程,那么,教育将类似于“驯兽”。因此,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是学好化学的关键,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前提。 
  (1)充分发挥实验教学魅力,实验本身就是乐趣。 
  由于科学实验具有形象性、生动性、新颖性和刺激的高强度性的特点,很多科学概念和规律都是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中学生比较好动,对实验有强烈的好奇心,对实验有浓厚兴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材内容,学生的好动、好奇、好胜心理特点,精心组织操作活动,引导学生最大限度的参与。我们可以将课堂演示实验变成老师和学生一起完成的实验,例如在药品的取用与称量、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装置的连接等。 
  (2)精心设计悬念式问题,体现有效教学的预见性 
  悬念是一种学习心理机制,它是由学生对所学对象感到疑惑不解而又想解决它时产生的一种心理状态,对大脑皮层有强烈而持续的刺激作用。悬念式问题的设置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促使他们保持持久的热情,从而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例如在学习化学变化时,问“生米做成熟饭”是什么变化?我并没有直接说出原因,而是先让学生回忆米与饭的特征进行比较,让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通过同学之间的相互交流和讨论自己解决。通过这些概念和说法的并列提出,加深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好奇心,再引导他们去解决产生的问题。又如“钠的化合物”一节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什么物质能灭火?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水。当即我向一团棉花上滴加水时,棉花竟然燃烧了起来,这种现象在学生心中产生了认知冲突,也就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望,此时教师不失时机地点明事先在棉花上放了一些过氧化钠后,一下子就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教学的主题,从而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索冲动。 
  (3)借助直观手段,创设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 
  教学中要充分借助、多媒体、录像、化学图表、模型、实物标本、日常生活用具等创设“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向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为学生的思维“搭桥铺路”,让学生感觉到学习化学情趣横溢。如在讲金刚石、石墨、乙烷、乙烯等物质的结构时,用模型教学学生会很容易理解这些抽象的结构;讲电子云的概念时,可边讲边让学生看录像,学生能从中直观生动的看到电子云的形成过程,从而加深对电子云含义的理解;晶体的结构很难理解,可以让学生用乒乓球做模型,理解密堆积的原理,进而探索晶体模型的奥秘。 
  (4)知识记忆趣味化,复杂知识的学习简单化 
  化学科知识点多,我多采用趣味记忆,把一些枯燥无味难于记忆的化学知识尽可能趣味化,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动机,创造最佳的记忆心理状态。如编选歌诀、利用谐音、形象比喻等方法,可以帮助记忆。例如氢气或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操作是:实验开始时,先通气后加热,实验结束时,先停止加热后停止通气,因此可会意记作,“气体早出晚归,酒精灯迟到早退。”如从细口瓶中向试管中倾倒液体的操作歌诀:“掌向标签三指握,两口相对视线落。”“三指握”是指持试管时用拇指、食指、中指握紧试管;“视线落”是指倾倒液体时要观察试管内的液体量,以防倾倒过多。用天平称量物体质量时:“左物右码,先大后小”;等等。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们老师应该尽量将课堂教学过程生动化、趣味化,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的学习的乐趣,变被动的学习为主动学习。   
  三、尊重现实的化学基础,促进有效的最佳发展 
  教学活动的最终目标是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我们就不能按照自己“教”的思路进行教学,而应按照学生“学”的规律进行教学。我们在教学设计时,要以充分尊重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为前提,教师设计的教案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周密地考虑到学生存在“已有知识经验和思想方法基础”的事实。 
  首先,科学调控知识难度。化学学科有其严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大多数化学知识点都有其前期的基础,后期的深化和发展。因此,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针对学生实际和教材内容找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让学生在新旧知识的比较中找出共同点与区别,以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渴望,使学生感到知识易学、会学进而乐学。如《化学2》中《原电池》内容的教学设计就不能一步到位,否则学生就会学不懂,同时在学习选修《化学反应原理》时,就会造成重复教学。难度设计应规范在《化学学科教学指导意见》的要求和学生水平内,在化学2原电池教学时只需要学生能通过铜—锌原电池的实验探究,认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初步认识原电池的工作原理以及能正确书写电极反应式;而在化学反应原理部分教学中则需要学生了解原电池的构造特点和工作原理,会判断、设计简单的原电池,能够正确书写电极反应式和电池反应方程式。 
  其次,进行分层教练。教学目标是一堂课的指导思想,是上课的出发点和归宿,它决定着教学的成功与失败。因此教师还要根据学生实际和教学内容的特点,本着“知识目标要保底、能力目标不封顶”的原则,制定出具有整体性、差异性、层次性的教学目标。练习是学生创造性的劳动,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基本途径。而教师在自己教学实践中往往能积累并总结出一些较有成效的习题变式教学,如一题多变、一题多问、一题多解等。为此教师应设计多变化的习题练习,做到由浅入深步步高,使之量阶梯形,让学生顺“梯”而练,达到各自的高度。例如,“物质的量”可以这样进行设计练习,并让学生自选练习。对后进生只要求单一概念了解,以及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对于中等生除了掌握基本问题外还应要求多个量的转化,阿伏伽德罗定律的理解问题;而优等生除上述问题还应能处理复杂计算以及阿伏伽德罗定律的推论。通过练习发现,学生在自选的练习中成功的概率高,因此树立了信心,激励了他们积极向上,争做优秀生的信心,学生在分层次练习活动中得到了和谐发展,同步提高。 
  总之,“有效性课堂教学”既是一种教学理念,更是一种价值追求,一种教学实践模式。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将会引起我们更多的思考、更多的关注。我们要踏踏实实地研究“有效性课堂教学”,从学生实际出发,从新课程教学目标出发,合理运用“有效性课堂教学”的策略,使我们的课堂教学从有效走向高效。 
  参考文献:
  [1]《有效教学论》2006.2高慎英、刘良华,广东教育出版社 
  [2]《新课程有效教学疑难问题操作性解读》2008.4主编:董军,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3]《化学教学研究与案例》2006.12主编:王磊,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 【发布时间】2017/3/21 16:33:42
  • 【点击频次】3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