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化的开发

 

【作者】 凌铁梅

【机构】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化的开发


广西容县石头镇务底中学 凌铁梅


  【摘 要】 综合实践活动是课程改革中出现的新的课程形态。我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许多新的特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校本化开发要坚持以学生个性健全和发展为本的指导思想,遵循生本性、综合性、代写教育论文校本性和生活性原则,避免学科化、形式化和平面化倾向。
  【关键词】 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校本化开发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化开发的内涵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具有其规定性的课程形态,简单来说就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应用的实践性课程。它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等领域,并渗透信息技术教育。钟启泉先生诠释为,“一言以蔽之,就是超越了传统的课程教学制度———学科、课堂、评分———的束缚,使学生置身于活生生的现实(或虚拟的)学习环境之中,综合地习得现实社会及未来世界所需要的种种知识、能力、态度的一种课程编制(生成)模式。”[1]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课程综合化的浪潮的影响下,世界各国纷纷出台改革举措,推出各种形态的综合实践活动课。法国强调“动手做”,美国推行“设计学习”和“应用学习”,日本实施“综合学习时间”,我国的台湾则把“综合活动”作为新课程七大学习领域之一。[2]
  当然由于各国改革的背景与要求不一样,它们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目标也各有侧重,美国中小学“设计学习”与“应用学习”的总体目标体现为:满足个人需要,为其改进个人生活,适应社会发展提供可能;关注社会问题,培养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培养研究意识,掌握研究的一般技术与能力,为其从事学术工作做好准备;形成开放的、多样的职业意识与素养。[3]日本的“综合学习时间”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丰富的人性和社会性以及作为国际社会中生存的日本人的意识;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主体性地判断以及更好地解决问题的素质和能力;回归生活世界,培养学生具有健康的身心、自律意识、关心同情他人的情感与品德,以及与他人合作的能力。[4]我国台湾的“综合活动”则强调培养学生十种基本能力:了解自我与发展潜能;欣赏表现与创新;生涯规划与终身学习;表达沟通与分享;尊重关怀与团队合作;文化学习与国际理解;规划组织与实践;运用科技与资讯;主动探索与研究;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5]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清楚地发现,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名称尽管各不相同,目标的侧重点也有所区别,但是有一点是共同的,即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目的是使学生摆脱“象牙塔”的制约,走向社会、走向真实的生活场景,培养学生主动开展问题解决式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态度,从而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思考方法,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由于文化背景以及基础教育的传统不同,我国的“综合实践活动课”与其它国家和地区的此类课程相比,其内涵与表征等方面有着许多新的特点。
  从内容目标上看,首先,我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的领域比较宽泛。按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要求,它不但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等指定领域,还包括大量非指定领域,如班团队活动、校传统活动(科技节、艺术节、体育节)、学生同伴间的交往活动、学生个人或群体的心理健康活动等等。[6]
  其次,我国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总体目标是: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形成对自然、社会、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发展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对自我的责任感;形成从自己生活中主动发现问题并独立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发展实践能力,发展对知识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7]
  从性质形态上看,综合实践活动课呈现以下特点:
  综合实践活动课是一门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具有强制性,体现国家意志。《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规定,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开设年段为3~9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课具有很强的独立性,一方面,安排有专门的学习时间,义务教育阶段所占课时比例为九年总课时的6%~8%,与外语课程开设的课时比例大体相当。
  综合实践活动课是一门综合课。综合实践活动课是一门与语文、数学、外语、品德与社会、科学等科目并行设置的、相对独立的综合课程。它虽然与其他课程有某种关联性,但它的价值并不是其他课程能完全体现的,因为其他任何相关课程都是在一定知识体系或学科体系下来实现有关课程价值的,而综合实践活动课最突出的特征恰恰在于超越学科的知识体系和严密的学科逻辑,从学生发展的内在需要出发来安排学生从事实践性学习活动。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种实践性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尤其注重学生多样性的实践性学习方式,转变学生那种单一的以知识传授为基本方式、以知识结果的获得为直接目的的学习活动,强调多样化的实践性学习,如探究、调查、访问、考察、操作、服务、劳动实践和技术实践等。因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比其他任何课程都更强调学生对实际的活动过程的亲历和体验。
  综合实践活动课是国家规定、地方指导和校本开发的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是一门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但是它与其他必修课程的性质还是有所不同。虽然综合实践活动课是一门必修课,但国家只出台了基本的指导纲要,规定相应的课时比例和四个内容指向,至于怎么开设,则由地方和学校根据地方和学校的实际情况来决定。因此,综合实践活动课作为一门国家级设置的必修课,同时具有三级课程的特点。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化开发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1.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化开发的指导思想
  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全面发展、终身发展的人,教育的生机与活力,在于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课程作为教育的心脏,“课程的变革,从某种意义上说,不仅仅是变革教学内容和方法,而且也是变革人。”[8]课程专家傅建明教授认为,学校课程建设“在形式上看是‘以校为本’,而其背后的真正的哲学理念是‘以人为本’,以人的充分自由的发展为最高目标”。[9]学生是学校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体,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化开发的指导思想应以学生个性的健全和发展为本。也就是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化开发要立足于学生的需求,促进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与众不同的“唯一”[10]
  2.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化开发的原则
  从综合实践活动课主题的确立看,主要遵循生本性、综合性、校本性和生活性原则。
  (1)生本性原则。学校课程建设的哲学理念是“以人为本”。促进每一个学生充分自由的发展,是校本课程建设的出发点和最终追求。[11]因此,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化不仅要注重学生的全体性、全面性、主动性而且要注重每一个学生发展的差异性、持续性,使每个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化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的开发。
  开发时,学校要针对学生兴趣需要,开发丰富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满足多样化发展的需要。学校要最充分地“为学生设计‘菜单’”,最充分地为学生“提供差别性‘菜单’”,最充分地“让学生自己‘点菜’”,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与需要进行课程学习,成为课程学习的真正主人,最大程度地得到全面发展。[12]需要强调的是要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在实施过程中,学生不断发展的兴趣,教师原来的设计可能会全部推翻,所以,不要预设这堂课上到哪里,达到什么效果,而要灵活安排课程。
  (2)综合性原则。真实的生活主题往往不单纯属于某一学科,而是打破学科的界限,必须综合各方面的知识才能解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选择和组织要围绕三条线索进行:学生与自然的关系;学生与社会的关系;学生与自我的关系。教师要引导学生以主题活动形式,探求物质世界、关注社会生活、感受自我成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应以学生为核心,实现上述三种关系的均衡与整合,最终指向学生个性的健全发展。[13]同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定了“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四个内容领域,以融合的方式设计综合实践活动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的基本要求。
  (3)校本性原则。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校本化开发一定要结合学校课程资源环境特色,合理地开发校本课程资源,尽可能就地取材,不应舍近求远。要根据各学校、社区环境、师生的独特性与差异性的实际情况,对时间、场所、资金和人员进行合理优化配置,要使综合实践活动课尽可能体现每一所学校的特色,反映每一所学校所在地方或社区的特色。如山区学校丰富的土地资源和绿色资源直接影响学校的办学特色,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要把国防教育、环境教育、普法教育、本土文化教育、土特产宣传、旅游宣传等有关内容组织起来。
  (4)生活性原则。对学生来说,活动内容来源于他们可见、可及、可感的实际生活。真实的生活容易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必要的经验基础,使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同现实世界建立联系,从而有助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为学生了解社会、增强生活责任感提供了条件与可能。
  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过程看,主要体现为时空的开放性、形式的多样性和师生的协作性。
  (1)开放性原则。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的生活性、综合性及生本性决定了在实践活动的时空上要具备灵活和开放的特点。与学科课程相比,综合实践活动课更着重于课程实施动态运行过程中学生多方面经验的获得,而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学习行为和心理活动是独特的,灵活、开放的时空会有利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的实现。因此,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在时空上要遵循开放性原则。
  (2)多样性原则。综合实践活动课强调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学习自由度,让学生主动实践和亲身体验。强调活动组织形式的丰富多样,主张一切有利于调动学生活动积极性、实践欲望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创新意识的形式,如班级、小组、个人活动相结合等。强调学生多种感官和多种心理能力的投入,让学生在身体力行的实践活动中,使自己得到充分的锻炼和发展。
  (3)协作性原则。综合实践活动课在师生综合实践活动中应体现学生是学习和实践活动的主体,教师在活动的整个过程中是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实践伙伴,教师处在学生们的中间,同学生一起交流合作,使学生在平等、自主、和谐的氛围中学会提问、善于交流、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积累经验。
  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应注意的问题
  1. 避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科化
  从课程类型的划分上来讲,综合实践活动在本质上属于活动课程的范畴,是与学科课程相对应的课程类型。学科课程具有严密的知识体系、逻辑体系,一般以教师的系统讲授为主,以学生知识技能的获得和提高为课程目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跨越了学科界限,强调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的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综合运用所有的学科知识对学生自主选择的问题进行跨学科探究。它并不以系统的知识传授为目的,而是以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实践为主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活动中通过研究性学习、社会参与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来获得认知,不断生成新的问题,注重学生在这个过程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有调查表明,目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科化倾向在许多中小学比较严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科化倾向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14]一是将综合实践活动变成学科拓展活动;二是以学科教学方式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三是课程内容教材化,教师对“预设性教材”的依赖性太强。课程专家郭元祥的调查表明,许多教师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离不开所谓的“资源包”,离开了它有87%的教师觉得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好上”、“难教”。有超过一半的教师就与学生围绕这些“资源包”在教室里“讲”或“教”综合实践活动课程。[15]
  2. 避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形式化
  综合实践活动课是由活动课发展而来的。1992年开设的活动课的研究和实践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过去开设的活动课是不相同的。活动课课堂目标比较单一,活动过程一般都按照教师的意志进行,比如班团队活动、科技活动、文体活动等等。综合实践活动有着自己的课程目标、内容领域、活动方式、评价和管理体系。课程目标倾向于社会要求与学生个体需要相统一,重视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及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实施过程包括引导学生走出学校,走出教室,深入自然、社会,进行调查、考察、访问、测量、实验、社区服务、劳动及技术实践等环节。我们不能简单地以活动课的形式替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3. 避免综合实践活动设计平面化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规定:“从小学到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主要围绕学生与自然、社会及自我的关系三条线索来展开,就是说从小学生到高中生,他们学习的范围是相同的,内容是一致的。这就需要注意一个问题,即综合实践活动在设计开发过程中应该避免平面化。小学生、初中生与高中生从智力发展水平、认知程度、社会成熟等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教师要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发展特点,对其研究侧重点以及应达成的目标进行合理的引导、指导,使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深度相异的研究,从而使学生对这个问题在知识程度、实践能力、解决方式等方面的探讨处于他们当前的最近发展区,为其进一步发展创造平台。比如小学低年级关于环境保护的活动可能只限于让学生感受环境污染对身体造成的不适、给生活带来的不便,使学生初步了解有哪些原因使当地环境受此损坏,让学生学习信息收集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而高中阶段的环境保护主题活动则要远远超出这个限度,不仅要让学生就某个污染源进行清楚地调查取证、比较分析,而且要力图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物理、化学、人文等知识进行解释,并且鼓励他们对此问题提出自己的综合治理方案,尝试进行论证并向有关部门进行交流反映,以期使这个问题得到重视和解决,产生相异于小学生对此研究的体会。[16]
  参考文献:
  [1]钟启泉.现代课程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474.
  [2][3][4][5][6][7][13]钟启泉,崔允漷等.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2;99-100;100;101-102;78-79;76-77;77.
  [8]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北京: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35.
  [9][10][12]傅建明.校本课程开发中的教师与校长[M].广东:广东教育出版社,2003.14;24;66-67.
  [11]李建,谢泽源.对学校课程建设的几点思考[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5,(7).
  [14]姜平.学校课程开发[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54.
  [15]郭元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若干问题及策略[J].全球教育展望,2004,(2).
  [16]侯怀银.综合实践活动要避免http://www.51lunwen.com/education/“六化”[EB/OL].http://ipac.cersp.com/GLPJ/KCJS/200612/1403.html.

  • 【发布时间】2017/3/21 16:57:27
  • 【点击频次】1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