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如何提高语文阅读课堂教学的实效

 

【作者】 李月云

【机构】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如何提高语文阅读课堂教学的实效


广西贺州市平桂管理区芳林学校 李月云


  【摘 要】 在教学中,应当选择最具教育价值的内容教学,深入文本,与文本直接对话。不要学生说什么就是什么,只要学生说的都给以肯定。如果脱离课文这一价值取向,一味追求教学中的“新意”,结果只会误导学生,人文熏陶更无从谈起。
  【关键词】 解读;有效;教学效率

  提高课堂的实效,就是在课堂40分钟内获得最大的效益,达成教学目标即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效”是指通过教师一段时间的教学,学生能求得具体的进步和发展。“向四十分钟要质量,向四十分钟要效益”,这是我们课堂教学永恒的主题。新课标要求课堂教学要体现有效性,而语文有效教学的评价标准是学生的有效学习,其核心是学生的进步和发展。这就要求教师要有深厚的教育理论,深入地解读文本,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这样才能使课堂成为教学的主要阵地,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一、深厚的教育理论是有效课堂的源泉
  其实,教师要上好一节高效的语文课,最主要的还是教师的基本素质。作为语文教师,没有自己的思想,没有深厚的语文学科素养,没有教育教学理论做支撑是无法教好语文的。对于一个有着丰富语文教学经验的教师,现在最需要的是什么?我觉得更需要教育理论。缺少教育专业知识会成为骨干教师发展的软肋。现在很多一线的老师是因为为学生的考试而教学,教学教得累,学生觉得辛苦。而教学,就应该教得有效,学得愉快,考得满意。学生只有学得主动、积极、愉快,这才是有效的。在语文教学中,不同的教育理论会形成不同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而由此会有不同的教学行为。例如,对于教师的职责的理解究竟是给学生知识,还是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教师的职责究竟是给学生学习能力,还是帮助学生生成学习能力。如果学生的知识与学习能力,是教师给予的,那么教师就去掌握更为高深的学科知识,透彻理解学科的本质;如果学生的知识与学习能力,是学生生成的,教师只是学生的帮助者,那么教师应该花更多的时间,去学习如何理解学生、如何帮助学生的方法,提高自己理解学生、帮助学生的能力。就应该平心静气接受一些教育理论,用以反思自己的教学,让自己“潜心教育科研,享受诗意语文”。
  二、深入地文本解读是有效课堂的基础
  新课程改革以来,我们的教学确实有一段时间走入了误区,超越文本滑向了丢开文本。在教学中,应当选择最具教育价值的内容教学,深入文本,与文本直接对话。不要学生说什么就是什么,只要学生说的都给以肯定。如果脱离课文这一价值取向,一味追求教学中的“新意”,结果只会误导学生,人文熏陶更无从谈起。大量课堂实例说明:阅读教学中很多问题的出现,都与教师对文本缺少深入的解读有着紧密的关联;而许多成功的阅读教学,都是以教师对文本深入、独到的解读为基础的。文本解读是阅读教学的起跑线,有了精彩的文本解读才有出彩的语文课堂。特级教师们的公开课,之所以精彩,不仅仅是因为特级教师们丰厚的文化底蕴,更在于教师们对文本的解读。一篇课文,特级教师们在授课前都要读上几十遍,甚至上百遍,只有把课文扎扎实实地理解在自己的头脑中了,才上课。而在一线的教师,唯教参是本,教参说教什么就是什么,教师们的备课已有了严重的依赖性,离了教参就显得束手无策,不知文本所言为何内容。    
  我在教学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第五册的课文《每逢佳节倍思亲》。通过研读,首先了解到这是一篇以“文包诗”特殊形式出现的文章,在课文中不仅呈现了王维的旷世之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而且通过一个故事的形式来形象地解释王维的这首诗,故事融入了作者年少离乡,适逢重阳,遥想亲人的深深情思。文章以脍炙人口的名句“每逢佳节倍思亲”为题,情感真挚。在教学中,围绕思亲人,思亲情,思绪万千,引导学生从文与诗的融合上着眼,在感悟古诗的时候,不仅仅停留在诗句的字面意思,而是体会到诗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蕴,同时通过诵读文本和诗句,理解并体会诗人王维的思乡情感,使学生展开与文本的对话,将思维的触角深入文本,引领学生读出诗句背后的那份情、那种味,收到读文学诗的双重功效。
  文本研读确保着课堂教学内容的深、高、雅、趣,有着文本解读熟练技术的教师在教学内容的挖掘、撷取与组合上才能胜人一筹。只要潜心会文,钻研教材,“切之磋之,琢之磨之”,就能引领学生走进文本。
  三、创设教学情境提供学生发展空间
  情境教学,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氛围,引起学生情感共鸣,帮助迅速而正确理解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如我在教学一年级的口语交际《说说我的家》时,结合当时刚刚过完元宵节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了一个故事:今天是元宵节,街上可热闹了,一位可爱的小姑娘(出示图片)叫丽丽,她在看舞龙表演时和父母走散了,急得直哭。警察叔叔过来帮她,可她却说不清家住哪里,也不知道家里和父母的电话,真是急死人了!紧接着,我问道:“小朋友,假如你就是故事里的丽丽,你能说清楚自己家住哪里,怎样用电话和家人联系吗?”这一问孩子们立刻有了把自己的家介绍给同学和老师的欲望,都开始认真地练习说话。这样的情境教学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发展的空间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大程度的提高了教学质量。
  四、有效课堂的核心是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有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出现的高段教学低化或低段教学高化的问题。这就是教学内容不当,目标模糊。在低年级应该体现低年级字词教学的重点,在阅读中识字,在阅读中巩固字词。中年级应该突出句,词句和段的教学。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教学时,应该让学生学,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让学生自主地感受语言,熟悉语言。在指导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的过程中,识字、学词、感悟、积累,字不离词,词不离句,读中释词、析句,实现了教学功能的综合化。高年级的课,突出篇章教学的要求。老师在设计中,无论是对篇章,知识的点拨,详略得当的问题,主次的问题或者说是高层次的阅读能力的训练问题等等都要较好地关注。
  如在教学苏教版二年级上册《英英学古诗》一课时,在教学中,根据低年级学生的阅读特点,品李白的“三思”,一品诗人之“思”二品李白之“想”家乡之“思”,三品诗人之“思亲人”,抓住关键词句品读、品味,李白在这个月圆之夜,中秋节的团圆之夜,当其他人都在和家人团聚的时候,李白却独自一人在他乡,感受着孤独之情,难免会想念故乡,想念故乡的亲人。诗文结合,理解课文的内涵、品读古诗的意境,将“文意”与“诗境”对应起来,引导学生披文入境,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深化对古诗意境的领悟,读文吟诗,诗文共赏。学生不仅从课文中学习语言、增强语感,提高理解与表达能力,收到读文学诗的双重功效。另外,学生在读文学诗的过程中,通过“文”“诗”对照,寻找文与诗的内在联系,了解古诗写作的来龙去脉,探索理解古诗的丰富内涵,引领学生走进王维的内心世界,突出语文味。使学生展开与文本的对话,将思维的触角深入文本,引领学生读出诗句背后的那份情、那种味。多角度地锻炼了学生的语文能力,提高了学生语文素质。
  五、优化教学手段,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只是一本书,一张嘴,一支笔,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也没什么兴趣。随着现代信息技术进入课堂,很大程度地调动了学生的视听感官系统,充分展示了教学手段的多样化,丰富了学生的直观感受,让学生在无意识下主动、积极地接受语文知识。比如我在教学一年级《雨点》这首诗歌时,分别写了雨点落进池塘、小溪、江河、海洋的不同动态。多媒体形象地展示了可爱的小雨点四种动态变化,一下子就吸引住了孩子们的眼球。在学完课文后,我还启发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想象雨点还会落在什么地方,会是什么样子的。有的学生说:“雨点落在花瓣上,在花瓣上跳舞。”有的学生说:“雨点落在泥土里,和泥土玩捉迷藏。”由于文本通过多媒体演示已经形象的印入了学生的脑海,因此学生们迸发出的想象丰富多彩,令人兴奋不已。当然多媒体的运用要讲求实际效果,不能只是简单演示,走过场。这只能适得其反。体现从教教材转向用教材教,从教课文转向教阅读,这是教会学习的体现。也就是崔峦老师曾经用一句生动的话来比喻“实现美丽的转身”。
  知识是活的东西,它永远在更新。教师要成为学生的知识的源泉,就要活到老,学到老,永远处在一种丰富的、有意义的、多方面的精神生活中,只有不断从专家学者的理论研究中汲取营养,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真正让每一堂语文课扎扎实实地有实效!为学生一生的语文素养和精神成长打下扎实基础,让我们的学生快乐成长,也让我们在追寻语文阅读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道路上,一路鸟语花香,桃李芬芳!

  • 【发布时间】2017/3/21 17:08:41
  • 【点击频次】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