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语文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思考与实践

 

【作者】 苏丽娜

【机构】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语文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思考与实践


广西博白县文地镇第二初级中学 苏丽娜


  【摘 要】 语文教学的资源是极其丰富的。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的生活话题等,都可以成为语文教学的资源,学校应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充分开发,积极利用。
  【关键词】 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思考与实践

  一、利用身边条件,开发课程资源
  一般认为,农村的课程资源相对比较匮乏,其实这话不完全对,课程资源关键在于开发和利用,有资源而不加以利用就是一种浪费,相反地,如果利用的好,有限的资源也能发挥出巨大的功效。教师作为所有课程资源中最为重要的资源,应该拥有敏锐而强烈的资源意识,充分利用身边的条件,积极努力地去开发课程资源。
  我采取了一系列措施:1.利用早自习、课前准备时间、每天下午15分钟的读报时间、自习课等时间开展类似的活动;2.充分利用墙报、黑板报、学习专栏这些资源优势,把学生写得好的文章在班级展示并推荐到学校刊物,为了鼓励更多的学生,我们还自办班报《悟言堂集》,鼓励学生积极撰稿,并招聘小编辑,让学生自己写刊首语、评语等,引导学生把学习、生活中的新面貌、新事物诉诸笔端,登在专栏上;3.精心策划各种竞赛活动:如诗歌朗诵比赛、写作评优活动和各种知识竞赛等;4.为配合教学,还组织学生观看和课文有关影片,如《城南旧事》、《花木兰》、《白毛女》等;并剪辑一些具有较深寓意的电影片断,让学生观看后,再要求学生发挥联想、发表感言。例如,我从好来坞梦工厂的动画大片《小马精灵》中剪辑了一个片段——小马精灵在广阔的山野中尽情驰骋的场景。很多学生都联想到立志和发奋。通过上述资源的综合开发和利用,语文教学便拥有了一个开放的、自主的、富有生机的课程资源平台。所以说:“资源”无处不在,如果我们教师能做个有心人,即使在自身以外的课程资源短缺的情况下,用心去开发利用身边现有的各种资源,必能够“化腐朽为神奇”。
  二、广泛收集资源,激活课堂教学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把教师比作巧妇,那么教学素材就是下锅的米。教学素材是最重要的一种课程资源,一般情况下,我们进行教案构思的灵感和创造力,多是来源于我们掌握的教学素材,而我们的教学过程也是依靠教学素材展开的。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素材是极为丰富的,就连一个为人处事的道理、一个日常生活中的常识、一个生活中的小窍门、一条新闻、一句谚语、一则小幽默等,只要运用得当,都有可能成为很好的教学资源。要使这些内容成为教学资源,关键要展开丰富的联想,在教案构思上多下功夫,恰当地引入这些内容为教学服务,例如,当一则小幽默被用来活跃课堂气氛时,它就是教学资源。
  传统教学是以语言文字为主要媒介的单一素材资源,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则从根本上改善了课堂信息的传达方式,视频片断、数字动画、数字音频、数字图形图片等多媒体内容都成为我们的教学素材。如果具备了一定的计算机软件基础,能够对这些多媒体素材进行深加工,并整合成为多媒体课件,必会极大地丰富我们的教学手段,拓展我们的教学思路,使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设计上有了极大的发挥余地,从而取得不俗的教学效果。
  收集了各种丰富的教学资源,那么怎么样用活泼新颖、不拘一格的形式展示出来为我们的教学锦上添花呢?这就需要我们颇费一番脑筋。我在平日的教学中就喜欢借鉴一些大家喜闻乐见的文娱形式,将其移植到课堂中来,这样往往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讲授《口技》时,我剪辑了视频影象资料《洛桑学艺》系列中的一段口技表演,很好地吸引住了学生的眼球,然后在轻松的气氛中向学生介绍“口技”这一民间艺术。
  三、倡导广泛阅读,拓展课程资源
  古人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诌”,又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都体现了对广泛阅读的重视。教师应想方设法尽可能组织学生广泛阅读,要因地制宜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在这方面已经有了不少比较好的经验,可以拿来借鉴。
  例如,玉林市九中在教学楼的中厅和各楼层楼梯口的中厅创设了所谓的“书吧”,课间、课后学生们可来此阅读。这种做法极大地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每到课间、课后,“书吧”前总是人头攒动,挤满了求知的学生们。最为称奇的是,所有“书吧”均无人管理,却从未损坏、丢失过一本书籍、报刊和杂志。
  有的农村学校图书资料匮乏,不少教师便勤动脑,巧设法,极力挖掘课程资源。如湖南荆竹中学教师关跃芳就组织学生利用双休日时间,成立“回收书刊”小分队,翻山越岭,走村串户,上门收购适合中学生阅读的各种旧书刊。返校后组织学生分门别类,整理装订,利用活动课组织学生阅读,并组织学生在校外分小组阅读。并且还要求学生人人写读书笔记,每月检查评比一次,优秀者送旧书刊加以奖励。
  我在教学实践中,也非常注重学生的广泛阅读。“书非借而不能读”,除了每两周一次的阅览课,我还鼓励学生交换书籍阅读,交换书籍既丰富了学生的阅读资源,还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我在班级的板报上专门辟有“读书角”版面,刊载学生的读书心得;我要求学生在阅读中搜集写作素材,裁剪粘贴或抄录下来。
  四、面向社会生活,挖掘课程资源
  古人云: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其实,生活中、社会中有着丰富的课程资源,我们所缺少的是发现“资源”的眼睛。
  倡导学生细心观察身边的人和事,善于从日常的学习生活和家庭生活中发掘写作素材,并将其写入文章中。这种做法从身边的人和事入手,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学生往往感到有事可写,有情可抒,这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丰富了学生的写作素材。我们在推行这种做法的过程中,涌现出了不少优秀的学生习作,从中可以看出这种做法的实效。
  举例:(来自学校生活)
  我所教的一个班的学生在五楼的音乐教室上课时,遇到了这样一件事:两只小鸟飞进教室,惊慌飞窜中,其中一只小鸟不幸被旋转着的锋利的电扇叶片打断了翅膀,两位学生都在自己的日记中写到了这一突发事件,但两位小作者思考的角度和切入点各不相同:李迪同学的记叙文用细腻的文笔描述了小鸟受伤死去的过程,表达了同情哀伤之情。李思颖同学的散文则略写事情的经过,更多的是写自己由此感悟到生命的脆弱和珍贵,发出了“人生不售回程票”的感慨。我抓住这个机会,先是认真修改两位同学的文章,并将其打印出来让学生比较阅读,然后让学生谈感受写评语。通过这个活动,学生对一般的记叙文和散文这两种不同的文体有了感性的认识,而且感受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同的感受带给大家的是不同的精彩。
  社会是个大课堂,有着丰富的课程资源。我们可以让学生走入社会,从社会生活中学习语文。例如在进行综合性学习《漫游语文世界》的学习时,我先让学生关注广告、流行歌曲、流行语,走上街头巷尾搜集一些精彩的店名、招牌和标语,汇总街面店铺、报纸刊物上出现的错别字,了解一些方言俚语甚至是一些网络语言和短信语言,这些活动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然后我再结合一些语文知识对此加以分析,使学生切实感受到生活中的确处处有语文。
  五、善用互联网络,网罗无尽资源
  我们生活在知识大爆炸的时代,很幸运有了互联网技术。利用互联网获取教学素材极为便捷,而且成本低廉。一台电脑,一条网线,足不出户,就可以网尽天下无穷资源。建立多媒体教育资源库,实现资源共享,已成为当务之急。我从网络中获益不少,觉得这部分内容很有实用性,故特地把实际操作过程捕获下来,以便使大家有一个较为直观的印象。
  网络资源浩如烟海,可以用海量来形容,如果要从中迅速找到特定的资源必须依靠一些网络工具,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搜索引擎。所谓搜索引擎就是一种特殊的网站,这种网站专门负责搜集互联网资源,供用户检索使用。
  总之,我们教师若能充分利用校内外的课程资源,不被教科书和课堂束缚,而能将语文教学面向自然、面向生活、面向社会,那么,我们的语文教学就会迎来一个又一个的百花齐放的春天!

  • 【发布时间】2017/3/21 20:15:38
  • 【点击频次】6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