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新课程背景下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

 

【作者】 叶小亮

【机构】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新课程背景下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


广东省河源市源城区丰源学校 叶小亮


  【摘 要】 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目的,营造协作环境解决实际问题,并强调运用信息技术进行交流创新并共建健康的信息文化,是信息技术新课程的要求。在此背景下,要实现这一转型,除了借鉴国内外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经验外,更重要的是我们信息技术教师要在认真研读教材和课程特点的基础上,加强自身理论学习,提高专业素养,探索出符合教学实际而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关键词】 新课程;信息技术;课堂教学

  科学技术的突发猛进,互联网的高速发展,缤纷复杂的信息社会促使教育在这个时代里也应势而变,可以说是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要求而制定和提出的新课标教育改革。信息技术教育只有充分发展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才能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放眼未来,把握社会的需要,从学生实际出发思考和改进教育、教学工作,以提高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的能力,达到新课程教育改革的目的。在这样的背景下,学生的终身发展成为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第一要务,因此教师应研透教学内容,注重养成教育,把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新素质立于课堂教学的首位。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道德品质,提高学生获取信息,表达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使学生更好地适应将来的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
  一、新课程改革下教师课堂教学思想的变化
  新课程开始实施来,有些老师依旧使用老的教学方法,传统的计算机课程强调讲练结合,老师讲清楚了,学生练会了,就完成了教学目标。忽视了学生创新意识和自我探究能力的培养,挫伤了学生积极性,未能充分发挥学生课堂学习的主体地位。新课程改革在课程内容作出了全面的革新,也就相应的要求教师在教学方法上和学生在学习方法上的革新。因此在新课程这样的大背景下,信息技术教师更应该大胆积极地探索新型的教学模式。
  计算机软件的更新可谓日新月异,如果我们不是让学生掌握其中的规律而仅仅传授他们目前的一些系统和应用软件的使用。那么学生以后每学习一个软件都要依赖教师去教,没人教就不会,这样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是相当不利的,因此我们更需要培养学生有根据规律自学的能力。
  二、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素质教育改革
  信息技术包括信息的产生、加工、传递、利用的技术和方法,是新课程改革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助力。新课程倡导学生勤于动脑、勇于探索、合作探究的精神,改变长期以来过分强调接受学习的机械低效地传统教育教学方式,这与教育界所提倡的素质教育的宗旨是一致的。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素质教育是最基础的教育改革,也是新课程培养目标的要求。
  首先,信息技术的发展已悄然改变着人们的学习方式,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拓展了学习者获取信息的方式和渠道。多媒体技术具有多样性、非线性和交互性等特征,集各种媒体信息表现方式于一体,能更科学地展现教学内容,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对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与创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此外,在网络环境下,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搜集同一问题的不同观点,并进行分析和比较,提升思维。网络资源的丰富性和共享性大大提高了小组协作能力,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和良好的人际关系。
  其次,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是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实现课程资源整合的重要举措。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过程中比较全面地运用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通信为基础的现代化信息技术,教育信息化具有智能化、数字化、多媒体化和网络化等特点。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借助信息技术的优势,教师就可以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提供更多的课程资源,提高教学效率。由此可见,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积极的推进教育信息化的进程,将会有效的克服传统教学模式的弱点,有力地推动我国的教育现代化进程。
  三、创设真实的课堂教学环境,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中确立了“任务驱动”的教学原则。这个原则突出了在“做”中“学”的教学思想。“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在教学中以探索问题来引动和维持学习者学习兴趣和动机。教师创建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相关的任务学习。让学生在学习中拥有主动权,而教师则不断地激励学生前进。 
  例如:在讲授《信息技术基础》第三章第三节的“多媒体信息的表达和加工”部分时,为了创设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在讲课之前,我搜集了一些好的多媒体作品给学生看。在多媒体作品中除了要有好的文字内容,还要添加动听的背景音乐和部分好看的动画效果。如此多样化的多媒体作品在教学过程演示中,学生会立即表现出兴趣。当看到学生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后,我就立刻安排好一个任务,用这些任务来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学习多媒体作品设计。任务有:需求分析、规划与设计、素材的采集和加工、作品集成、作品的发布和评价等。在学生制作多媒体作品过程中,不断鼓励学生自己看教材,多看一些别人设计好的优秀多媒体作品,从易到难地学习。在多媒体作品制作“任务”的完成过程中,由于创设了愉快的教学环境,增加了学生的兴趣和感性认识,用“任务”来引导学生自学和上机实践,同时鼓励学生开展合作与交流,因此学生轻松地掌握了相关知识和技能。
  四、从信息技术教学课堂中出发
  (一)要充分发挥教师的表率作用
  在教学演示过程中,教师的操作要规范,如文本信息的加工和处理这一章节的教学,需要学生建立文件夹和文档储存信息,其中就蕴含着培养学生分门别类地管理文件、为文件重命名以便寻找的好习惯的目标,教师若图速度随便的给文件打个名字,随意的放在一个文件夹里,无形中就会把坏习惯传给学生,会影响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因此,教师在教学环节中要十分注意自身的表率作用。
  (二)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
  在信息技术课堂上,要想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就必须采用正确的操作方法。授人以鱼,仅供一时之需;教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所以,当学生形成了良好的操作习惯,掌握了技巧,将会受益终生。比如,学生在上信息技术课的时候,教师介绍计算机基础知识时,要重点强调开关机的步骤,并且告诉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尤其在在上机操作中要求学生注意程序操作,不要随意地开关机、不要用力敲击键盘上的键。为每台计算机设备建立台账,记录设备运行状况,警诫学生不要随意摆弄设备。同时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机使用道德,包括以下几个内容:?
  1.爱护学校公共设备及自觉遵守学校关于使用计算机的相关规定;
  2.文明上网,不设计、制造和传播计算机病毒;
  3.注重细节,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
  4.增强版权意识,支持正版软件,反对盗版软件。
  (三)培养学生的学习精神和自学能力
  把计算机当作工具,并且能合理利用就是一种技能,要让学生勤于动手,勤于实践,学生掌握与熟练技能只能靠实践。要想让学生获取更多的知识和经验,必须在教学中多鼓励学生上机实践。如此,不但能让学生把知识掌握的更加牢固,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学习精神和自学能力。比如:在教学“画图”这一软件的“椭圆工具”的用法之后,“矩形工具”的用法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学,来获取知识,掌握方法。在学习中感受到实践带来的乐趣和成就感,从而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
  (四)师生共同小结
  课后师生一起进行总结,把上机操作中涉及的知识进行归纳,在课堂上机操作中,好的同学给予表演,反之,错误的问题及时纠正。这样,才能提高操作能力。
  总而言之,要想把新课程改革实施好,是一项艰苦而漫长的过程。要求教师必须要深刻理解新课标,从教材实际出发,在挖掘教材丰富内涵的基础上,课内外相结合,在教学中循序渐进地利用好新课标。身为信息技术教师,还应主动学习一些有关自己专业类的书籍和熟悉教育理论,受到精神启发并得到行动上的指导,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不仅要能解决自己预定的教学问题,并鼓励学生在新课标的信息技术教学中积极思考和提出更深层次的问题。在高层次的思考中给予学生一定的帮助和指导,在潜移默化中强化学生发现问题的意识。让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的过程中,开阔视野,学有所得,学有所用。

  • 【发布时间】2017/4/9 10:04:40
  • 【点击频次】6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