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中小学教师在新课程实施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作者】 张喜玲 许文胜

【机构】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中小学教师在新课程实施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黑龙江富裕县励志民族中学 张喜玲
黑龙江富裕县逸夫小学 许文胜


  【摘 要】 中小学教师在实施新课程以来存在着许多困惑与问题,本文就存在的问题做一些粗浅的分析,以有助于教学改革的深入进行。
  【关键词】 问题;新课程理念;教学设计;教学资源

  在每一个新事物的探索和试验过程中,都会遇到困惑和问题,甚至遭受挫折是难免的。新课程的教学也是如此,中小学教师们如果一遇到困难就抱怨、失望,实际上是对新理念的抵触,抵触往往是放弃和反对的开端。遇到困难和挫折并不可怕,只要多做总结、多进行反思、多想想办法、多吸纳别人的成功经验,困难是会战胜的,挫折会变成坦途。实际上战胜困难的过程,就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自己的教学模式,接受新课改理念的过程。通过多年的总结和反思,我们发现中小学教师至少在以下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
  1.理念难以付诸于行动。在推进中小学课程改革中,校长是第一责任人,没有校长的组织参与和引领,新课程实施就很难推进。然而当前一些中小学校长对课程改革的意义和重要性还缺乏应有的认识,仅把其当作一项业务工作,认为只要抓一抓就可以了,因而对课程改革情况了解不多,关心不够,部分学校课程改革意识淡薄,方法不当,指导不力,督察不紧,效果不佳,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课程改革的实施成效。教师中也存在着传统教法熟悉、方便、省时、省事、省力,不愿花过多的精力,大胆去冒险,怕得个“吃力不讨好”的下场。
  2.教教材到用教材教的“弯”还没有转过来。许多教师习惯于传统教学的一本教材、一支粉笔、一张嘴巴,把教材作为教学的唯一资源,教材中怎么写,他就怎么教,教材中有什么,他就教什么,不敢离开教材半步,不去想教材是否符合学生实际,美其名曰:教材是专家编写的,是前人经验的总结,“凡人”岂能更改。实际上,缺乏思考,懒于思考,也不会思考。专家不是圣仙,岂能编写出符合全国每一个学生、每一个地区实际的教材来。
  3.活动设计、组织追求形式,淡化实质。临夏地区的教师,对平等参与的课堂讨论方式,都比较熟悉,但对于课改的实质认识不深。我们在听课中发现,课堂活动形式很多,一会儿开火车、一会儿搞竞赛、一会儿唱儿歌、一会儿在讨论,孩子们似乎很高兴、很快乐,但上课的老师自己也发现,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很不扎实,实际上缺乏继续学习的后劲。有些教师多以分组讨论的形式呈现教学内容,但提出的问题缺乏讨论价值,而且分组以同位、前后位为主,小组成员变化很少,大有为讨论而讨论的味道,实际上缺乏设计活动的技巧和驾驭课堂组织活动的能力。
  4.注重学会,忽视会学。农村学校的许多校长、教师和家长,以孩子是否学会了,作为教学成功的衡量标准。所以,老师大量、重复(十遍二十遍常有,甚至完不成一罚就是五十遍上百遍)布置作业,增加了学生课余负担,加速了孩子们的厌学情绪。当问道“生字和算式写几遍学生掌握的最好?遍数是否与学生的年龄段和智力有关呢?”没有一个教师做过这方面的研究。实际上仍以死记硬背为主,没有潜心研究“如何使学生会学”的问题。
  5.师资总体水平不高,影响课程开设与开发。“经验型”、“辛苦型”的多,“创造型”、“研究型”的少;班额大,负担重,自修的时间少;思想观念落后,习惯于运用传统教学模式,缺乏实施新课程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培训形式单一,校本培训不到位,外出培训没经费,邀请专家请不来;农村学校受地域、经济、硬件等条件限制,获取知识和信息的资源极为有限;代课教师、非师范类教师没有经过专业训练,不懂教育教学的规律,然而还是大量的走上了教师岗位。
  6.农村教师教学任务重,钻研教育理论没精力。农村小学教师基本上是包班制,既是班主任,又是上课教师,什么课都上。既管学生又上课,要守住学生做作业、改作业,还要写上面检查的详细教案、考核的各种材料,最重要的是以学生的考试成绩评价教师的一切,压力很大,没有精力和心情去研究教育理论和新课程书籍。
  7.课程开设还不能适应新课程的需要。由于诸多方面的原因,目前中小学教师素质普遍低且提高缓慢。因此很难满足课改的需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要求开设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等课程,但现实的情况是很多学校没有师资能够开设此类课程,即使是勉强开设也存在着“赶鸭子上架”的现象。这一状况显然不能适应实施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需要。
  8.课程开发还是“水中之月”。在课程开发方面,地方课程目前还没有开发,校本课程存在着开发能力差、水平低的问题,不少学校仍然是空白,不少教师不清楚什么是校本课程,甚至有些教师认为我们现用的教科书就是校本教材,为学生编的考试题也算是校本课程。
  9.教具学具匮乏,教辅资料不配套。教学具能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直观化的功能,使学生能够获得逼真的感性认识,有利于理论与实践的联系,加深理解,形成正确的概念,掌握所学的知识,达到教学的目的,也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主动性,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目前农村中小学在新课程实施中普遍面临着教学硬件“跟不上”,资源匮乏,活动(下转第16页)(上接第14页)难开发,影响课改进行。有的学校甚至连一台微机也没有,更谈不上互联网的运用。教师的教学还停留在一块黑板、一本书、一支笔、一张嘴的传统教学上,相当多的课堂还只能是“纸上谈兵”。自制教具和学具是一个办法,但由于教师的配备都十分紧张,靠师生自制是不现实的。虽然基层的中心校和广大教师各尽所能,因地制宜,但是由于先天不足,不少学校现有的条件、课程资源,无法满足新课程的要求。尤其是大多数学校缺少计算机教室、多媒体教室等现代化教学设施,许多学校没有图书室、实验室,教学资源难以达到新课改的要求。
  10.课程资源单一,开发没有潜力。课程资源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所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没有课程资源的广泛支持,再美好的课程改革设想也很难变成现实。课程资源可分为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就校外课程资源来讲,没有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社区资源——图书馆;没有拓宽学生视野、增强学生对学科教学形象直观理解的场所——科技馆;没有加强学生思想品德、理想信念教育的历史文化宝库——博物馆;没有改变现代社会人们生活、工作和学习方式的优越条件——网络资源。先天不足,给农村中小学教师挖掘、开发课程资源带来了难度,限制了创造性使用教材的良好愿望。
  11.培训务虚有余,务实不足。一是对课程改革认识肤浅:学生的座位排列由“排排坐”变成“方阵坐”就是合作学习与分组讨论;把过去的“你坐下”改为“嗨、嗨,你真棒”就是尊重学生人格、提高学生自信心。二是教师对新教材的内涵挖掘不深入。现在使用的教材,内容简单了,难度有所降低,但覆盖面广了,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却更高了。面对这样的教材,关键是把握每一节课的编写意图。三是教师在岗前培训中学到的理论一接触到课堂实践,便又产生了新的问题,这些问题若不能及时得到解决,往往会出现穿新鞋走老路的局面。
  12.评价方式制约着课改。评价滞后于课改的进程,课改已经全面展开,而中、高考制度,依然是原来的一套,虽然考题从考知识向考能力转化了,但仍然不能适应促进课改的需要。考试评价与课改的要求不统一,是当前严重制约学校课改深入的主要“瓶颈”。在有的地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学校的评价和学校对教师的评价仍然以学校升学率和学生的考试成绩为主要参与指标。其根本原因在于学生的考试成绩与学校的评优、与教师的待遇、聘职、晋级等挂钩,客观上制约了课程改革的深化和进一步发展。
  13.专家不专,检查多、指导少。目前,新课程改革实施中,涌现出了不少的专家学者,但是大多数都停留在理论的层面,缺少实践经验和具体操作方法,不能深入教学第一线,即便到了农村学校,也是讲讲课改理念,检查检查课改情况,宏观上作一些指导,缺乏留下来与一线教师共同探讨、改进课堂教学的耐心和信心。农村教师普遍感到听起来明白,做起来糊涂。
  14.班额过大,难以做到关注每一位学生。不仅城市班额过大,农村班额也不小,这在短时间内不可能得到解决,50人以上的班级,一个老师很难做到面向全体。
  14.城乡差距拉大。农村本来人口多、经济落后、文化基础薄弱、学校设备简陋、条件艰苦,师资水平低,课改需要增加更多经费投入、改变硬软件设施,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师资水平,在这方面政府重视不够,而且课程设置、教材编写等方面亲近城市、疏远农村,使得农村课改与城市相比差距拉大。

  • 【发布时间】2017/4/20 16:00:39
  • 【点击频次】6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