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浅谈陶行知教育理论——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渗透

 

【作者】 王东铭 朱 云

【机构】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浅谈陶行知教育理论

——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渗透


江苏省靖江市第一高级中学 王东铭 朱 云


  【摘 要】 生活教育的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主线和核心。生活化教学、创新思维既是我国新课程改革的趋势,也是课堂教学出彩的添加剂。本文是把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与思想政治教学实践相结合,从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创新精神等方面进行论述。
  【关键词】 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做合一;创新精神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新的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层出不穷。创新理念、探究型学习理念、合作型学习理念等已经深化到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实践中。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等,让我们明白了应该怎样去教高中思想政治,让学生怎样去学高中思想政治,师生又该怎样去用思想政治。
  一、将“理论联系实际”赋予新的内涵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念的核心观点,他认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具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教育不通过生活是没有用的”高中思想政治老师要具体运用自己所学过的知识,研究学生的心理、生理等方面的特点,改变自己,使自己的教学方法更符合学生的实际。
  高中思想政治课有着极强的理论性,生动化、形象化、具体化不强,如果高中思想政治老师只是按课本内容照本宣科,那肯定效果不好。因此老师积极主动地研究生活,收集相应的各类数据,各类与政治理论有关的信息,并积极主动地运用在教学中去,也就是说教学内容要符合实际尤显得重要。如我们在讲《文化生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可以让学生分析刚发生的实事。2016年12月10日,第3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的前三天,南京市不少地方已张贴悬挂出纪念标语,街心公园摆放了表达哀思的花束,很多市民已经沉浸在沉重、悲恸的氛围中。也就在这一天,在大屠杀死难者丛葬地之一的燕子矶,竟出现了让人愤慨的一幕:一名青年男子,身着白衣黑裤日本武士服,手举木质武士刀,背对长江摆出劈、砍等各种姿势;另一名青年女性则手持相机,一边指挥男子调整姿势,一边进行拍摄。路过的游人,对两人投以不解的目光,不少老人则是怒目而视,可这两人熟视无睹,继续嬉闹着。正在南京某军校进修的某部排长张某等几名现役军人发现了这令人气愤的一幕,张某等人立即上前干涉,并向这对青年简要讲述了在燕子矶发生的悲惨历史,要求两人停止这种扮相的拍照。没想到这两人不以为然,声称:“历史关我们何事?你们少管闲事,这是公共空间,我们是在完成公司交给的任务!”在国家公祭日前夕,派员工来5万多中国人血染的燕子矶江滩拍摄这样的照片,用意是什么?有什么背景?这两个青年的行为,应该引起人们的深思。结合生活情境,课堂构设:假如你是一名游客,面对此情景你会怎么做?自然而然引申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抒发其爱国主义情怀,得出爱国主义是具体的,不是抽象的,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是:拥护祖国统一,拥护社会主义等一系列知识,这样不仅学生记忆深刻,同时也加强了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充分体现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就是教育,社会即是学校”。
  注重社会实践和生活,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和理解所学的知识,从而巩固知识,学会运用知识来分析现实现象。社会实践不仅是高中思想政治课把握时代脉搏的特色要求,也是了解现实、实证理论真实性的一个重要手段。
  二、教学做合一,做到学以致用
  陶行知先生的另一重要思想就是“教学做合一”,这是他的教育理念的核心部分,这个概念说的是由教书,到教学生,再到教学生学,再用学到的知识,贯彻到实践中去。教是单边的,教学是互动的双边的配合,教学做是完整的结合。
  陶行知先生说:“教与学都要以做为中心”“教与学都要以做为基础”,“以事为我们活动的中心,并强调不做无学,不做无教”。因此,按照生活化教学要求,在教学中要跟多地关心学生的自主活动以及在活动中的切身体验和感受,即由传统的师生传授向互动教学和探究性教学转变。生活中学生可能会遇到骑车碰擦到汽车的事情,作为中学生的你是悄悄地走开还是诚实地承认?课堂的反问,学生的窃窃私语,扬州的学生交了一份满意地答卷。“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是陶行知先生的另一句名言,作为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我们还应该教育学生养成“诚实”的道德品德,首先利用课堂教学担当起诚信教育的重任,其次,身教重于言教,从自己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要修行到不愧为人师表的地步”。人接受教育由两种途径,一是书本知识,包括听讲,是间接的;二是从实践中获得,是直接的,思想政治课不仅要重视理论学习,实践同样重要,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要回到实践中去。
  三、教学要有创新精神
  陶行知先生把培养人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作为改革传统教育的核心,他还一针见血地讲到:“仿我者亡,创我者昌”。学生是新时代的创造者,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解放学生的头脑、双手,使他们能想、能干,把学生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要使学生有创新精神,教师首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怎样才能具有创新精神?
  (一)要确立学生为主体的观念,同时要树立创新精神的人才观。教师要丰富学生的感知,发挥学生的想象,同时鼓励学生质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给学生的创造性提供机会和可能。前几天,23岁的消防战士姚为君在扑救民房火灾中为救一个95岁老人牺牲的消息引发了网民的热议,我问学生:你怎么看?23换95,到底值不值?学生激烈讨论,各抒己见,因为救人而引发社会价值观的讨论,在社会舆论中并不少见,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在座的学生还没有出生就已经为大学生张华救掏粪老农而牺牲展开过社会大讨论,那场讨论也让人们重新认识了生命的意义。如今。过去了一代人的时间,“23与95孰大孰小”的再次成为不该有算术题,通过学生的讨论甚至是辩论,最终学生一致认为: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奉献。情感得到了升华,知识得以巩固,价值观得到了正确的指引,正能量得到了传递。
  (二)政治课堂要有形象化、具体化的指导,创设更新生活情境,为学生思维拓展延伸。有个习题:与“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的哲学寓意相同的是什么,题中给了四个选项,本身作为哲学题,学生最为烦恼,再加上古诗词的理解不易,该题正确率很低,上课时,我请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这一古诗的情景,然后再配之以图片,学生很自然而然得出:新事物从旧事物中孕育生长,汲取了旧事物中的积极的合理的因素,剔除了旧的不合理的因素,正确地选出“芳林新叶催旧叶,流水前波让后波”的答案。
  (三)活用“研讨与练习”,让学生创新有平台。
  教师设计的课堂训练以及课后练习是巩固新知识,发展学生创新精神的有效途径和拓展平台,除围绕本节课的重点设计基本练习外,还要适当设计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习题,拓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其创新心向。如: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与人民的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与价值。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传统的节日仪式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野。提升传统节日在人们生活中的价值感和存在感,让人们在节日的氛围里心存敬畏、体验传统、享受亲情、告慰祖先是我们应尽的责任。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谈谈如何提升传统节日在人们生活中的价值感和存在感。学生在训练的同时,了解了中国传统节日的形式、内涵,增加了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陶行知先生说:“要人敬之,必先自敬”、“我们要教人,不但要教人知其然,而且要教人知其所以然”,面对新的课程改革,作为教师,更应该成为“生生不息”的河流,勤学习,勤思考,要懂得向专家学者请教,要学会生活,更要从生活中领悟哲理,深化教学改革,使我们的高中思想政治课更精彩、更育人。

  • 【发布时间】2017/6/5 18:30:01
  • 【点击频次】6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