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审视之我见

 

【作者】 滕 艳

【机构】 四川省南充市嘉陵区实验小学

【摘要】 在平时课堂内,一些教师抓住一个句子、一个段落逐句逐段地讲解分析,结果把课文分解得支离破碎。我们按照市教研室提出的整体教学的思想,总结一些课堂教学效果特别好的优秀课例,研究它的课堂教学设计与操作,从中汲取经验。在要求语文课的教学思路一定要从整体——部分——整体。先从整体入手,培养学生养成全面地、整体地了解事物、了解课文内容的学习习惯。学习全面、综合地看待事物、看待问题;然后进入细致的部分学习:帮助学生细细地理解、体会、感悟,扎实地训练各项技能,积累、迁移、运用语言文字;最后再一次回归整体,让学生站在新的高度回观全文,高瞻地看待事物、看待文章思想,提升看待问题的思想认识水平。在部分学习时,进行一些重点词句段的听说读写和思维的训练。在部分学习时,也注意不要总是一句句学、一节节学,把文本肢解了。要注意句子之间、小节之间的内在联系,要注意它们之间的整体关系。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审视;
【正文】语文是一门充满思想、充满人文精神、充满智慧的学科。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中,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教师关注的热点,讨论、交流、探究等学习方式已成为课堂的主流,但常常发现课堂上的一些讨论、合作等方式还流于形式,表面上看上去似乎热热闹闹,实际上学生收获很少。有的课堂中,学生在教师的号令下被动地、机械地讨论、交流。那么,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变得鲜活,让学生学得兴致盎然,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享受学习的乐趣,从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
  多年的语文教学改革和创新,一直就如一位风尘仆仆、身心疲惫的老者。我们的语文课,承载了太多的责任,肩负了太重的使命。其实,语文教学并非复杂无度,语文课也并非难教难学,只要我们冲出“误区”,登临高处极目远望,就会发现“柳暗花明又一村”。语文课就是把课讲得简单一些而已,完全没有必要去制造”教改的森林”,让自己钻进去走不出来。教改本是一种“打枝”之举,删繁就简,化难为易,减轻重负,少枝多果正是教改的归宿。面对我们现在的语文课堂,是该说让我们轻装上阵的时候了。
  一、引发求“新”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我十分注重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譬如,在导入新课,让学生一上课就能置身于一种轻松和谐的环境中,而又不知不觉地学语文。
  二、思辨求“异”
  在语文教学中,阅读者对语言意义、语言情感、语言技巧的感悟,在很大程度上与他们的生活经历、知识积累、认识能力、理解水平有关。为此,在语文教学中,对语像的构建、语义的理解、语情的体会,要引导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胆思辨,各抒己见。在思辨中,教师穿针引线,巧妙点拨,以促进学生在激烈的争辩中,在思维的碰撞中,得到语言的升华和灵性的开发。
  如《两小儿辩日》一文中,根据文中的两小儿对太阳的认识不同所发生的争辩:一个认为太阳在早晨离人近,一个认为太阳在中午离人近。为此,各持一端,争执不下,连孔子这样博学的人也不能做出判断。于是,教师因势利导,让学生就两小儿争论的问题充分思考,而后,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知识的积累等发表不同的见解,对有分歧的问题进行辩论。通过思辨,学生进一步认识了自然,懂得了知识无穷,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体会学习是无止境的道理。整节课,课堂气氛活跃,其间,开放的课堂教学给了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教师也毫不吝惜地让学生去思考,争辩,真正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了自我价值。这一环节的设计,充分让学生表述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使理解和表达,输入和输出相辅相成,真正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三、品评求“活”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其语境描述的美妙,语言运用的精妙,思想表达的深邃,见解阐述的独到,都是引导学生感悟的重要内容。而由于课堂教学时间的有限,课文中的精彩之处没有可能引导学生一一感悟。为了使这些精彩给学生留下整体印象,我们可以在阅读中抓重点,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字反复诵读,以悟语言丰富的形象内涵,意义内涵,情感内涵。同时,让学生在感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居高临下地对课文进行品评,在品评中深化理解,升华认识,填补空白。
  总之,语文学科具有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特点,对学生来说又是门很有趣、很实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但是因为种种原因,特别是由于小学语文学科教学中一些灌输——接受式教学方式的采用,学生很少有实践和探索的机会,使得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学习成了纯粹被动的接受、记忆语文知识以及结论的过程。这种学习方式压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主动性,因而使一些学生失去了对语文学科的学习兴趣,当然也谈不上培养他们解决语文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了。探究式学习的特点十分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主动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语文实践能力。所以十分有必要引导学生运用探究方法,联系身边的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发现、解决语文问题的能力。
  • 【发布时间】2017/7/6 9:11:20
  • 【点击频次】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