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浅谈初中教师如何更好的驾驭地理课堂教学

 

【作者】 曹华卫

【机构】 陕西省咸阳市礼泉县骏马初级中学

【摘要】 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地理活动的开展是地理课堂教学的延伸,是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手段,从课程目标上看,不是单纯从地理知识着眼,而是从学生的素质发展着眼,着力促使学生主动地发展。这个过程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也是高效课堂的主要表现之一,此文就是针对教师如何更好驾驭地理课堂教学展开交流。

【关键词】 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教学大纲;讨论交流;活动课;典型 ;
【正文】21世纪教师教育的信念有两条:一个是教育追求有效,让教师用较少的时间,得到较大的收获。另一个是教育就是激发,用榜样和实例激励,用问题和交流启发。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地理活动的开展正是起到了这样的作用。地理活动的开展是地理课堂教学的延伸,是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手段,从课程目标上看,不是单纯从地理知识着眼,而是从学生的素质发展着眼,着力促使学生主动地发展。那么教师如何更好的驾驭地理课堂教学,使其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呢?
  一、教师深研地理教学大纲,掌握课堂教学必备资源。
  有关资源的内容也是中学地理课程内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科学资源观的重要载体。当前中学地理课程中“资源”内容的选择主要集中在:资源的分布与特点、资源的开发利用、资源问题三大方面。这三大方面均是资源伦理教育的切入点,但切入的角度主要是“资源有限”这一维度,对“资源有价”和“资源有主”内容的关照力度明显不够,这对于完整资源伦理观念的培养是不利的。为了达成中学地理课程的预设目标——树立科学的资源观,有必要将体现“资源有主”、“资源有价”观念的内容纳入到现行的中学地理课程中,使学生在明确资源有限的基础上,能够进一步认识到:自然资源是有主的,即它属于生活在地球上的每一个人,不能随意占有和使用;自然资源是有价的,应有偿使用。基于此,中学地理课程内容应适当增加有关体现自然价值和自然权利方面的内容,具体内容包括:自然除具有供人类使用的工具价值外,还具有自身的内在价值;自然除具有经济价值外,还具有其它多方面的价值;地球上所有的生命形态都具有生存的权利,人类应尊重其它生命形态的生存权利。其中,有关自然权利的内容具有一定的抽象性,要求中学地理课程在相关内容的素材选取上力求生活化、具体化,使学生能从中自然领会到其蕴涵的道理。
  二、教师积极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全面传授知识的正确性。
  地理思维的批判性是指善于冷静地考虑地理问题,能有主见地分析评价地理事物,不迷信“权威”意见,不因受暗示而发生对自己原有正确判断的动摇。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我们往往忽视对这一地理思维品质的培养,殊不知,当今科技发达的社会里,只有具备批判性思维品质的人,才能在众多前人理论中寻找出突破口,从而脱颖而出。如地理教学中,可引导学生对过去评价我国基本地理国情特点的一词“地大物博”进行讨论。我国确实地域辽阔,物产丰富。但由于人口众多,从人均考虑,联系我国的现实状况就会发现,巨大的人口包袱已使得我们的“物”再也显不出“丰”了。学生通过这一思维过程,运用已有地理知识,否定了“地大物博”这一褒义词在我国国情上的应用,是认识上的一次不小的突破。如通过对“工业的集聚与分散”内容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现代工业考虑专业协作需要,应尽可能把专业部门和企业配置在一起,形成聚集效应。但同时又要考虑作为工业中心的大城市,在工业达到一定的密度和规模后,会出现“饱和状态”,出现争地、争水、争动力、加剧污染等问题,一些工业又不得不向外扩散,有些“轻薄短小”的新兴工业就可在新区布局。因此,同一条经济原理、布局原则,对不同企业、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不同经济技术条件、不同时期是有不同应用要求的。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讨论,使学生能够辩证地看待地理问题,批判性地接受知识,应用原理。从而增强识别力,提高判断的准确性。由此可见,加强讨论是培养学生地理思维批判性的好方法。
  三、教师合理安排地理教学活动课,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在开展地理活动教学时,有些教师过多地追求一节课中地理实践教学活动的出现,而对本堂课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学生的知识水平、认知能力未能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从而使得开展的地理教学活动流于表面形式。因此,教师在开展地理活动教学前,必须对教材内容,学生的知识水平、认知能力进行深入地分析,弄清每个活动的设计意图与教学之间的相互关系,选择在怎样地时机进行,以使地理教学活动收到良好的效果。若这堂课的时间地点限制性大,就需选择占用时间少、操作简单的地理活动进行教学,如简单的教具演示活动,读图分析类活动,课堂交流讨论类活动等。如教学《地球的运动》时,教材中设置了一个“活动栏目”,活动内容是:请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并填写比较地转自转和公转异点同的表格。由于该活动占用时间少,在课内便可完成,因此该活动可安排在教师讲解完地球运动的特点后进行,先让学生根据教师所讲解的内容自己填写表格,然后教师再进一步指导学生演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过程。整个活动过程均由学生自行完成,教师只是加以指导,这样既有利于加深学生对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理解,又利于达到活动的目的。
  四、教师利用典型自然现象,来增强地理课学习兴趣。
  在用自己的研究成果解释有关气候问题的时候学生很有成就感,因为大家都能比较顺利的解决世界上一些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特点及成因问题。但是大家似乎有意回避一个地区——副热带大陆东岸。这时教师在黑板上把副热带大陆圈了出来,并向同学质疑,此时教师的作用在于把学生的学习引向深入。经过讨论,对于副热带大陆西岸的气候类型、成因及特点能做出正确判断和解释,但对东岸只能做出和西岸不同的判断,至于为什么不同还不能正确分析。这时,提醒学生注意,不要忘了刚才为了研究方便所做的假设——地理模型,而我们现在要解决的是实际地球表面的问题,怎么办?同学们根据先前研究的经验,想到了把地理模型还原成实际大陆,即把先前的假设推翻,考虑地表起伏、海陆分布等因素。由于海陆热力性质不同,所以地球上气压带、风带并不成带状分布,而是被分割成一个个高、低气压中心。接下来顺其自然的进入了季风环流的研究、学习。这样的教学方法也顺其自然的增强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总之,教师不要直接把要学习的地理规律、原理介绍给学生,而可以通过合理的教学方法和自身过硬的资源掌握,正确引导学生在充分交流中学会了设计探究、归纳问题的方法,从而开发自己的创造力,获得自信心和成就感,并能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更重要的要提高学生对于地理学习兴趣的培养,这样作为地理老师也就能够轻松有效的驾驭地理课堂教学于始终。
  • 【发布时间】2017/7/6 10:21:55
  • 【点击频次】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