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多措并举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作者】 祝兆友

【机构】 黑龙江省依安县富饶乡直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实现的。阅读能力的培养不是一种方法就可以实现。本人针对农村的实际情况,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从多个方面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从整体感悟上理解课文
  整体性感悟是阅读主体把语言文字放在具体的语境中完整地感受,是对言语对象进行多角度、多层面、全方面的整体把握,获得的是言语的表面意义和隐含意义的总和,而且又往往是模糊不清的,因此感悟要做到“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在阅读教学中要注重整体感悟,遵循从“整体——局部——整体”的认知途径,以避免孤立分析,支解语言。
  整体读书法是在贯通文意的基础上,进行理性的思考,以领会其要旨。这种思考,当然也包括“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过程。语文教师应少做一些“碎尸万段”式的条分缕析。
  二、在朗读中培养阅读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朗读是最重要的训练。朗读是一种读出声音的阅读方式,就是把无声的语言变成有声的语言,是对文字信息的再创作。朗读是阅读的起点,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它有利于发展智力,获得思想熏陶。
  三、要通过范读提高朗读能力 
  充满感情的教师范读能引起学生学习课文的积极性,能使学生在听读时理清文章的思路和结构,还能为学生提供仿读的对象,从而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要善于进行范读,以示范引领来不断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水平。
  四、要在熟读中提高阅读能力
  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一篇文章,在熟读以后,可要求学生闭上眼睛想像,仔细揣摩文章的思想感情,并相互探究由此而获得的真切感受。靠读靠吟取得的效果,是靠讲靠分析永远得不到的。读来的东西感受最深,掌握最牢。只有这样,才是教学生,而不是教教材,也只有这种能够带给学生理智的挑战,认知上的冲突,内心的震撼和无言的感动的教学,才能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吸引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让课堂活起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切不可牵强归纳和硬性概括,只有在熟读的基础上才能做到深入的理解和感悟文章内容。
  五、要善于启发学生质疑能力 
  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就要想办法让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这样学生就学得比较主动了。教学中,教师引导、启发学生把不能理解的地方提出来。有的时候,学生确实提不出来,教师就问他们某句话,某个意思懂不懂。这样让学生逐步养成阅读课文时去找出自己不懂的地方并且提出问题来的良好习惯。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尽可能启发他们互相解答。他们确实解决不了的,才由教师讲解。善于启发学生质疑,学生主动学习,的确能逐步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
  六、要通过互助学习提高阅读能力 
  互助合作学习是现在教学中常用的有效学习手段,要善于抓住中心问题,在小组中交流探索,相互激发学习的思维、以理解课文。要注重发挥组内每一名学生的资源作用,相互启发和提升,共同提高。要通过学生的探究交流、互助借鉴,使得文章的内容一目了然,水到渠成,从而提高阅读能力。
  七、要通过课外阅读提升阅读能力 
  要进一步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课外阅读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发展,是对教师在教学中是否培养了学生自学能力的检验,是提高学生各项能力的最有效的途径。扩大阅读量,不仅有助于学生了解这个世界,而且也有助于学生知识的积累和写作能力的提高。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学会博览和精读。博览就是广泛地看书,目的是针对书的内容作一般了解,以发现书内精华的部分和急需的知识。博览就是观大略,在短时间内阅读大量书籍,为精读创造条件。在博览的基础上,在同类的书中选出一本最好的进行精读。精读之后再阅读同类的其他书籍。精读时,要“细嚼慢咽”,要多动脑筋,要反反复复地读,精读过的书,要做到对书的基本内容要达到理解的程度,记住所理解的内容,会运用这些理解了的知识,并熟练地将从书本内学到的知识表达出来或运用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总而言之,小学语文教师要重视课内语文教学,要多措并举,又要抓好课外阅读。在日常学习中要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运用行之有效的多种办法和策略来提高阅读技能和技巧,以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 【发布时间】2017/8/6 21:21:43
  • 【点击频次】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