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如何打造小学品德课的高效课堂

 

【作者】 黄 宪

【机构】 广西百色市那坡县德隆乡中心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让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探究社会。但是,教师在教学中照本宣科、教学方法单一,学生缺乏活动体验、知行不一,教学质量不高的现象依然存在。在此,本文结合一线教师的教学经验和在本地区实施《小学品德与社会有效课堂教学实践研究》的课题研究成果,提出在《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实施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即“三环节六步骤一反思”。
  学生针对教师提出的本节课学习目标、学习重点、难点、实践活动等内容,进行预习、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明确学习目标,初步掌握需要学习的内容。
  通过展示的形式,将个人自主学习和小组探究学习成果进行交流汇报,教师随时进行正误引导点评,使学生学习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并将所学知识迁移运用于学习实践。
  学生把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提高学生认识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
  “自主学习、明理展示、指导生活”三环节在实际教学中,不是相互孤立的,而是贯穿在教学过程的始终,教师须根据教学实际情况,适时进行相关环节的设计。每个环节都要关注到学习困难的学生,让他们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谈谈自己的感受,增强他们的学习自信心,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师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出示给学生,并提出明确的自主学习目标要求。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主线,是学生学习的导向。教师在把握整个课程目标的基础上,设计单元和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处理好长期形成目标和短期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突出每一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应做到简洁、清晰、具体,注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尽可能根据本校和本班学生的实际状况和需求进行设计,避免大而空。
  例如,“文明礼貌”需要一个长期养成的过程,“敬老爱亲”也要在实践中通过不断践行才能逐步达成的目标,不能作为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教材内容,将目标具体分解到每节课上。像在“温馨的港湾”一课让学生感受家的温暖,培养学生对家的亲切感和归属感;在“爸爸妈妈,你们辛苦了”一课让学生了解父母的工作、体会父母的辛苦,帮助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在“爸爸妈妈的心,我能懂”一课让学生学会倾听父母的心声,尊重父母的意见,学会用留言条来表达自己对父母的爱。这样的教学目标才是科学合理的,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教师创设教学情景,为学生搭建良好的学习平台,让学生在情景中产生情感体验,达到动情中明理,明理中导行。
  良好的教学情景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教师要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与认识,通过讲故事、情景表演、影像播放等方式,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提供多样化的生活体验,引导学生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感受。
  例如,在学习“走向文明”时,不仅呈现文明的正面例子,还要呈现因不文明而造成伤害的事例,让学生认识社会生活的两面性和复杂性。并且让学生相互交流自己或身边的人在这方面所遇到的不同情况和感受,对不同情况进行比较,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思考和探讨文明的重要意义,学会根据情境作出恰当的判断和行为选择。
  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目标和要求,通过阅读教材、查阅资料进行自主学习,发现并整理出困惑问题,初步完成自学任务。
  自主学习既包括学生个体的独立探究和思考,也包括学生与同伴合作开展的学习和探究。教师要为学生自主学习提出指导方法和步骤,避免学生进行盲目而低效的探究活动。例如,学生第一次查阅资料前,教师先让学生讨论总结,得出收集资料的范围可分为文字资料、图片资料、影像资料等,并提供一张资料收集表,让学生填写。学生有了一定经验之后,就可以自己有选择地去收集材料,整理小组交流的要点,避免学生不遐思考地摘取资料。
  在学生自学过程中,教师要巡视指导,注意搜集学生遇到的困惑问题,确定体验活动主题。
  围绕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惑问题,开展体验活动,进行小组交流,形成小组意见,做好全班经验交流。
  不同个体对活动的体验是不同的。教师在这个步骤一是要创设适合的活动,让全体学生积极参与。二是要创设民主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真实体验,对获取的信息和他人提出的观点进行大胆质疑,并帮助他们不断反思自己的学习和探究过程,修正和改进自己的认识和态度。三是让学生学会尊重他人,分享老师、同学的不同经验、感受和观点。
  教学《谁是最值得尊敬的人》时,教师要向学生讲清楚劳动只有分工不同,没有贵贱之分,让学生明白尊重各行各业的劳动者、热爱劳动的道理。但是,有学生却瞧不起外来务工的农民、打扫马路的清洁工人,认为他们是低人一等的人。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扮演农民、清洁工来开展体验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得到真实的感受,感悟其中的道理,改变个人的看法。
  通过随堂测评,检查学生学习目标达成情况。
  教师每节课都要检测学生学习效果,及时反馈矫正,尤其要关注学困生的学习,帮助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与方法、知识与技能等方面达到每节课的目标要求。
  教学《科技带给我们什么》需要学生掌握的主要内容是知道科学技术对社会物质文明的促进作用和“科技是把双刃剑”的道理,引导学生学会从正反两方面看待事物。教学中,教师通过问题辩论的形式让学生讨论克隆技术给人类生存发展带来哪些变化和影响?运用克隆技术会给人类带来什么好处?如果滥用这一技术甚至克隆人,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怎样利用科学技术为人类造福等问题,监测学生学习目标达成情况。
  纠正明理测评中再次出现的各种问题,巩固学习成果,指导学生生活,解决学生的生活问题。
  学于致用,《品德与社会》教学来源于生活,更要回归生活。教师要把课堂教学延伸到学生生活当中。如教学《做学习的主人》一课后,布置学生回家与家长商量,制定学习时间安排表,引导学生在家开展“我的时间我做主”活动,并填好“家庭联系卡”。一段时间后,评比哪些同学能自觉按照时间安排表来学习,学会合理安排和利用时间,促进学生道德行为内化,增强德育的实践性。
  教师在课后要反思自己在课堂教学中教育教学理念、内容、方法等教学效果的达成情况,进行自我调整完善。课后反思常用的方法是找出每节课一个成功之处和一点不足之处的“1+1”评价方式,并做好记录,便于今后教学时借鉴使用,还可以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进一步提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品德与社会》课教学要求教师促进学生主动探究、体验生活,使课堂变为学生参与的过程、思考的过程、人格完善、适应社会的过程。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使师生形成了一个真正的“学习共体”,教师的教学理念得到转变,教学行为得到改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强化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使《品德与社会》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
  • 【发布时间】2017/9/7 15:07:37
  • 【点击频次】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