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小学语文教学善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作者】 胡思蓉

【机构】 四川省通江县诺江镇第二完全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创新意识,是指人对客观世界独到的看法、新颖的见解及标新立异的欲望。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已经成为教育承担的重要使命。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丰富生动的教学情境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必要条件,能最大限度地开拓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把学生这方面的潜能挖掘释放出来,不断注入开发创新意识的活力。 
  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导者,要运用生动形象的教学艺术,让学生在热烈的气氛中广开思路展开交流,促进创新意识在儿童心灵中萌发。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 
  一、创设课堂情境,引导创新思维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对求知创新的重要性,启发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深厚兴趣,让其对学习处于积极的状态之中,学生就会主动全身心地投入进去,主动的观察、思考,体验到学习的乐趣。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对所见所闻的观察、倾听和体验,犹如通向美的世界的窗口。”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新奇、多变的事物能增强大脑皮层的刺激强度。采用了新颖的方法,能使学生集中注意力,提高兴趣。”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恰当采用投影、配乐、录像、多媒体计算机等电教手段,为学生创设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使学生沉浸在美好的意境中,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鼓励学生质疑,培养创新意识 
  培养创新思维创新意识来自于问题。古人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过程中往往闪烁着智慧的火花。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瓦特发明蒸汽机,都起源于质疑。可见,具有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胆略,是一切优秀人才必备的品质。爱因斯坦也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我们要激发学生产生疑问,帮助学生找到学习的钥匙,这是创新的起步。 
  提问是一个人从已知伸向未知的心理触角,是创新意识的具体体现。在教学中,我们在引导学生学习时要着力引导他们在实践中掌握质疑的基本方法。 
  如:从课题质疑,从标点符号质疑,从中心思想质疑,从语言运用质疑,找原因质疑,找依据质疑,抓联系质疑,抓关键句质疑,抓矛盾质疑等。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中有一处写到,小女孩坐在墙角里用火柴在墙上擦燃了,眼前就出现了一些美丽的幻景。读到这里,今天的小学生可能会产生这样的疑问:火柴怎么能在墙上擦燃呢?以前,教学这一课时,我都是先向学生介绍火柴发展的历史,学生听得津津有味,教学非常顺利。最近的一次教学,我一改以前的做法。首先,我鼓励学生将不懂的问题提出来,一个学生问:“我们知道的是火柴必须在火柴盒上使劲划一下才会燃起来,为什么小女孩将火柴在墙上一擦就会燃起来呢?”我没有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是对他说:“你这个问题提得很好,我也没有深入思考过,我们可以把这个问题作为一个研究课题,课后请大家与老师一起去研究研究。”几天之后,我组织学生进行了一次交流,同学们畅所欲言。从学生们所谈的情况来看,他们进行研究的途径很多,有的查阅了资料,有的请教了专家,有的还上网进行了搜索。经过交流,同学们不但知道了卖火柴的小女孩当时所卖的是能在墙上擦燃的“不安全火柴”,而我们今天用的已是“安全火柴”了,而且他们对火柴发展的整个历史也有了比较清楚的了解。课后,我又让大家将课堂上交流的情况整理成文,并以《火柴趣史》为题写出了作文。 
  三、鼓励标新立异,培养求异思维 
  在以往的语文教学中,我们较多的是追求学生认识的“标准化”,导致了教师对学生认识发展的整齐划一。表现在课堂上,常常是教师的一言一语给学生以模式化的示范或提示,造成了思维定势,严重地抑制了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妨碍了学生的创新。因此,克服思维定势,发展求异思维对于创新意识的培养有着重要的意义。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给学生留出充分思考的时间,打破“唯我独尊”的思想,千方百计创造条件,使学生敢于发表不同意见,引导他们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思维,允许并鼓励学生的认识朝不同方向辐射,并敢于争议,发表新颖独特的超常、超前、超群的见解,敢于打破常规,突破传统观念,大胆创新,标新立异。这样,即使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在是非、优劣、曲直上有些分歧,但思维过程、辨析过程就是创新意识萌生、成长、成熟的过程,其积极意义绝不是某一具体问题的答案是否正确所能代替的。 
  结合新课程理念,我对我的语文教学进行了反思,觉得在学生遇到不懂的问题时,与其将答案直接告诉他们,不如引导其自己寻找问题的答案。因为学生能提出问题,就说明已经进行了认真的思考。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去寻找问题的答案,情况就发生了质的变化,教师只是给学生提出了要求,提示了方法,学生带着任务通过自己的探索实践找到了问题的答案,他们就学得主动。事实上,学生自己去寻找问题答案的过程,就是一个自主学习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成了知识的探求者、发现者,他们的主体性就得到了发挥,个性就得到了张扬。 
  四、发挥语言优势,激励学生创造美 
  人们往往通过语言来加深认识加强了解,并通过语言交流思想增进情感。语言是意识的物质外壳,是意识的外部形态。教师的教学语言要含情,引起共鸣,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挖掘教材内容中蕴涵的情感,并把它通过语言准确地表现出来以激活历史人物和事件,用来感染学生的情感。教师说话是很关键的,要求言简意赅,要以恰如其分的情感、精当准确的措辞、绘声绘色地讲述,去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为开发语言的潜能,教学中要凭借语言再造想象,创造语言描绘的图景。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课文所提供的语言信息,唤起头脑中的有关表象,给学生留下充分想象和联想的空间,让学生的想象思路向四面八方辐射。例如教学《小壁虎借尾巴》一课,学生了解了一些动物尾巴的用处后,可以告诉学生,人类研究动物尾巴的用处来为人类服务,比如人们根据鱼的尾巴、鸟的尾巴设计的船只的舵、飞机的机尾都是用来掌握方向的,然后启发学生根据自己所知道的动物尾巴的用处来进行辐射想象和联想,从中受到启发,设想发明某种事物来为人类服务。 
  总之,语文是一门极富创新内涵的学科,语文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积极挖掘,系统训练,启发学生积极思维,鼓励他们广开思路,大胆想象,勤思好问,敢于质疑,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对创造性人才的需求。
  • 【发布时间】2017/9/7 15:12:06
  • 【点击频次】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