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浅谈

 

【作者】 梁金梅

【机构】 山东省郯城县花园乡初级中学

【摘要】 随着近些年课改的提出和社会对教育问题的关注,教育的人文性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尤其是在母语学科语文的教学中,不只要求重视知识的掌握,更是要考虑到学生的情感教育。主要谈了教师怎样实现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关键词】 初中语文;教育观;情感教育;
【正文】情感的桥梁架设,一直以来都是教育的难题,尤其是对于正处于青春叛逆期的初中学生来说,其情感教育远比文化教育要难得多。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要在完成知识传授的同时,注意到学生的心理发展,正视学生的需求,合理地安排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状态,以达到学生情感和文化共同进步的素质性教育。
  一、树立全面的教育观
  教师的教育观念对于教学活动的展开影响是非常大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充分地意识到学生是一个发展中的人,是一个不断成长的个体。这种成长绝不是只侧重于知识理论的提高,而是要同时学会精神层面和情感层面的多种知识。尤其是针对语文学科来说,其情感教育更是十分必要的,包括在字词的认知、文章的理解、习题的完成等等方面。教师要善于发掘学生的长处,给予适当的鼓励,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魅力。不断地激发学生的自主能动性,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多依靠自己的能力去学习。
  二、挖掘课程中的情感
  随着新课改的提出,教学内容已经有了很多变化,课本上的知识也能有丰富的内容,这些内容完全可以被教师有效利用成为情感教育的有力工具。这就对教师的挖掘能力和想象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就比如,在讲到《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时候,教师就可以不只局限在课文的讲解和文章内容的分析,而是发掘学生们的表达能力和情感经历,让学生们自己讲一讲,在以往的学习生活中,有没有令其难忘的事情,有没有好玩的事情等等。涉及有对话的部分,或者是画面性极强的部分文章,教师就可以鼓励学生进行演示,小组之间分角色扮演,还原故事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悟文中角色的心理状态和神态动作,从而深入理解课文内涵,培养自己的情感认识。同时,教师要抓住机会在教学中给予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机会,让学生感受到知识和生活的联系,不断地追求让自己变成一个有内涵的人。再比如,在学习一些叙事性比较强的文章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在讲完课程的同时,进行一下讨论交流,针对故事的发展和情节的设置,由学生自行设定故事的结局,也就是完成课文中含有留白部分的文章。这样进行的延伸拓展训练,对加大学生之间、学生和老师之间的讨论,进行情感的交流,以及情感教育的展开,有着很大的作用。
  三、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教学过程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师生关系的好坏是教学过程中尤为重要的一项指标,这关系着教学活动能否顺利地展开,教学有效性能否得到提升。因此,教师应当改变传统教学观念中学生只需听从教师指挥的法则,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让学生能勇敢地表达出自己的意愿,做到平等的交流意见,互补学习,教学相长。师生关系最重要的一个基准就是要充满“爱”,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教育的人文性,合理地运用鼓励机制和惩罚机制,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学生的殷殷期待;学生也要积极地配合教师的讲解,让教师感受到学生对自己的尊重和敬意。
  在这里,还有一个关系是教师也需要加以重视的,就是同学之间的关系。这对于学生情感的培养可以说是很直观的,毕竟这是同龄人之间的交流。因此教师必须要关注到学生之间的关系,一方面是便于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从而指导学习方案的采取,另一方面也是关系到集体荣誉感和集体责任感的问题。教师进行适当的指导,让学生能友好和平地相处,获得真正的友谊,对于学生来说,是与学习知识同等重要的。
  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教育不再是理想中的知识文化素养的培养,而是升学率的武器。这就对学生情感方面的重视大大降低,素质教育的提出改变了多年教育的顽固理念,其实施过程中仍受到多重阻碍。初中的语文教学其实已经做了先导性的改变,然而教学目标的要求是要我们培养“完整的人”,因此,情感教育必须放在等同于知识水平的地位上,让学生在学习知识中获得情感的升华,在情感的理解中学习对知识的应用。真诚地希望每一位语文教师都能以学生的完善发展为最高追求,为学生打开一条通往成功的捷径。
  参考文献:
  [1]曹晓琴.新课改下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3(9).
  [2]马秋红.浅谈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4(2).
  • 【发布时间】2017/9/29 11:09:08
  • 【点击频次】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