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浅谈语文思维能力的培养

 

【作者】 柯明英

【机构】 四川省自贡市蜀光绿盛实验学校

【摘要】 此文,我就自己近年来在语文教学中的一些实践,谈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语文思维能力的培养,主要是把握好思维的四个方面,即速度、广度、深度和难度。

【关键词】 语文;思维能力;培养;
【正文】语文教育的核心在于开启‘智慧’”。智慧不等于知识,知识是“死”的,智慧是“活”的;智慧不等于聪明,聪明是“小术”,智慧是“大道”。
  目前的语文教育在很多时候,只是教授给学生很多需要记忆的知识,需要应付考试的知识,而在思维训练方面所下的功夫却不是很多。这不能不说是我们语文教育的缺失与遗憾。不少学生等他们到了社会才发现自己从小学一年级读到高中三年级十二年的语文,竟然是如此无用,竟然与社会生活的需要有如此远的距离。过多地强调记忆,而忽视思维训练,不能不说是我们语文教学存在的不足。所以,我们作为语文教师,静下心来好好想想,自己教书教了那么多届,我们给予自己的学生了什么?仅仅是那些篇章诗文的讲解,还是有语文思维的训练与方法的指导?还是我们只是为了应付语文考试而忙碌而失去了对语文学习内核的把握与思考?
  下面,我就自己近年来在语文教学中的一些实践,谈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语文思维能力的培养,主要是把握好思维的四个方面,即速度、广度、深度和难度。
  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速度
  即培养学生的思维具有敏捷性,就是使学生思考问题的速度快,在转瞬之间能够把应该想到的内容思考完毕;同时也要求思考问题要做到合情合理。教师安排学生的思维活动,要有时间要求,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在某种速度上进行。随着时间的推移,对某项训练内容的速度要求,可以逐步提高。这样秩序渐进地训练学生,他们思维的敏捷性就会逐步增强。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还可以通过设情境培养思维敏捷性。所谓“设情境”,就是教师运用语言描写或其它形象化手段,把某种情形、某种状况、某种景象表现出来,使学生宛如身临其境。在这样的条件下,请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要求思考问题。由于学生已置身于某种情境之中,他们已经暂时变成了该情境中的某个角色,此时思考问题就必须要与该情境的节奏相吻合,不能任意拖延时间。这样,他们思考问题就会是主动的,积极的,因而也是敏捷的。
  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广度
  即培养学生思考的广阔性,就是要求学生思考问题时想得宽,想得远。思考问题的范围越大,思维的质量越高。为了训练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教师可采用启发式教学调动学生的想象力。
  一次听了初中《故乡》一文的教学,在学生初读课文之前,教师给学生布置了如下的任务:读课文之后请学生在课文原标题“故乡”二字之前,加上一个或几个修饰性的或限制性的词语,把这篇课文的标题变成“……的故乡”的形式。
  读课文之后,学生站起来相继发言,给课文拟出了一个又一个新标题,并且结合课文做了简要说明。学生添加的标题主要有:
  远去的故乡
  悲凉的故乡
  萧条、衰败、日趋破产的故乡
  不值得留恋的故乡
  使我气闷的故乡
  与我有了隔膜的故乡
  清晰而又模糊的故乡
  熟悉而又陌生的故乡
  通过学生所拟的标题,不难看出,教师的这个教学设计,激发了学生积极的联想,不仅有利于深刻理解课文,而且把学生的思维引向广阔的领域。
  三、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深度
  也就是要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深刻的思维是指通过事物的表面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及事物间的本质联系。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其关键是教师采取措施,使学生的思维由表及里,步步深入。这就要求教师所设计的教学措施,应具有使思维向深层发展的导向性。
  在教学《烛之武退秦师》一文时,我要求学生回顾初中语文课本中的《邹忌讽齐王纳谏》,并且引入《触龙说赵太后》一文,引导学生对三篇文章多角度进行比较分析。学生有了“比较”这一思路,很快得出了以下结论。
  三篇文章在题材上有很大的相似性,都是人臣劝说君主,君主采纳臣子的建议,兴利除弊。在塑造人物上也有很大的相似之处,邹忌、触龙、烛之武三人,都有一片忠心,且能抓住上级的心理,还有高超的讲话技巧,最终达到了劝说的目的。
  但三个人又各自有自己的个性,有自己独到的说服技巧。邹忌善于以自己的经历为依据,推己及人,现身说法,用类比的方式讲出“王之蔽深矣”。诱导齐威王认识到自己受蒙蔽的严重性,使他懂得纳谏的重要性,从而达到进谏的目的。烛之武以退为进,一方面委婉而谨慎的指出秦晋联盟的虚伪性,从根本上动摇了秦晋联盟的基础。另一方面,以利益引诱秦伯,把攻郑与友邦的利弊轻重摆在了秦伯面前,从而赤裸裸地挑拨秦晋关系。烛之武的成功在于能抓住双方矛盾,晓之以利害,句句打动对方。触龙又有他独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他见到太后先谈健康问题,继而谈爱子问题,用激将法使太后吐露溺爱长安君的心事,然后又用赵王和诸侯子孙为例,暗示太后溺爱有害无益,最终使太后决定“使长安君为质”。触龙之所以能成功,一方面,由于他运用了语言的艺术,深切了解对方心理;一方面,也由于立论的正确,确实是为国家着想。
  通过以上分析比较,学生对这三个人的思想、说话艺术就会有一个比较深入的认识,从而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较好的达到了教学目的。同时也是有意识的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四、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难度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难度,主要就是培养创造性思维,就是要求学生对书籍事物和求知事物进行所未有的思考,挑战并超越原有的思维水平。
  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首先是要训练学生多方向,多角度,多途径地思考问题,寻求对一个问题的多种正确认识,寻求解决一个问题的多种正确方法。从而培养学生在短时间内产生多种正确思维的能力。其次是要训练学生变方向、变角度、变途径地思考问题,改变习惯思路,摆脱思维常规。难度最大的是要训练学生用前所未有的新方向、新角度、新途径思考问题,弃旧图新,超越书籍,寻求首创性的认识,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此种训练重在求“新”,要设法使学生列辟思维的新角度、新途径、激发学生智慧的火花。
  教学中应鼓励学生有“尽信书不如无书”的意识,敢于大胆挑战权威,形成自己的见解,在思维认识上有着自己的独创性。感受最深的是那次教读《涉江》时,对“余幼好此奇服兮”中的“奇服”一词,教材注为“奇特的服装,指下文的长铗、切云冠等”,此说法,绝大多数学生均毫无疑议。惟有一生对此提出质疑,作为楚大夫,着装怎会如此怪异呢?在那样的社会里,难道就不怕遭人非议么?我当时解释道,这无非是屈原借此以示德行高洁、志向远大罢了。可学生继续质疑,真是如此的话,那他的着装可能还会更怪异点,如《离骚》中所提到的,“扈江蓠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制荠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我觉得这个学生很有头脑,也很有创见,便要他课后去查找资料。于是他发觉,文中所谓的“奇服”,只是不同于其他民族的,带有楚地民族特色的服装。古人服装,是民族灵魂与精神的特殊积淀。“幼好奇服”实则是屈原深厚的爱国主义与强烈的民族意识的体现。质疑、思考、解疑,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得到了充分的训练。
  总的说来,思维能力是语文素养形成的核心因素及根本目的,积极开展语文思维能力训练是帮助学生开启“智慧”的不二法门。我们语文教师当以积极进取的心态和不甘平庸的创造精神,在语文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规律,在教学方法上开疆辟土,作人类“灵魂”真正的“工程师”。
  • 【发布时间】2017/11/1 8:51:39
  • 【点击频次】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