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谈小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

 

【作者】 王世专

【机构】 广西隆林各族自治县新州第一小学

【摘要】 本文首先阐述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性,然后论述培养小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具体做法:一是激发学生自学的兴趣,二是树立学生自学的信心,三是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四是培养学生自学的习惯。

【关键词】 小学语文;自学能力;兴趣培养 ;
【正文】自学是人类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培养自学能力,让学生自己掌握开启知识宝库的钥匙已成为当前实施素质教育,进行创新教育以至实施终生教育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那么,我们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该怎样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呢?本人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激发学生自学的兴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帮助学生培养起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激发持久的学习热情,是培养小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关键。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情境再现、设疑释疑、互相辩论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 情境再现激发兴趣。在教学中教师只有带领学生进入课文所讲的境界中,才能引起他们自学的兴趣。例如在教学《记金华的双龙洞》时,充分利用挂图、幻灯片,再现书中所写的情境,播放配乐课文录音,视听结合,让学生从具体、鲜明的画面和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中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觉,从而激发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设疑释疑激发兴趣。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引导学生提出疑问,教师因势利导,这样才能激起他们自学的欲望和动机,例如在教学《麻雀》一课时,引导学生围绕课文写什么、怎样写、为什么这样写的思路,通过阅读弄清课文讲述一只老麻雀在猎狗面前如何奋不顾身地保护小麻雀的故事,抒发对勇敢的老麻雀的赞赏敬佩之请,这样也就把握了课文的脉络。
  (三)互相辩论激发兴趣。教师在教学中要明确自己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遇到某些问题时,可作适当提示引导后,鼓励学生自行解答,然后发表自己的见解。例如在讲读《蛇与庄稼》一课时,让学生对是否要保护蛇展开辩论,在辩论中,甲乙双方各从不同的侧面去认识和评价蛇,各说有理,这样既培养了学生辩论是非的能力,又提高了他们学习的兴趣。
  二、树立学生自学的信心
  一个学生只要有了自学的信心,他就会自觉地去学习、去更新。所以唤醒学生的自学的信心应当是教育的根本目标,也是培养小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又一个关键所在。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帮助学生树立自学的信心:
  (一)名人范例激发信心。根据小学生形象思维占优势和好模仿、好竞争的心理特点,多为他们提供一些自学成才的榜样,例如:①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欧阳修四岁时父亲就去世,母亲用芦苇、木炭做笔,在沙地上教他认字,他6岁就已经认识几千个字,10岁时就能写诗,长大后对中国文学做出了出色的贡献。②俄国伟大的政治家列宁17岁时,不幸被学校开除,“你们可以开除我的学籍,但开除不了我求知的心,我要在校外上大学!”就这样,他白天奋笔疾书,夜晚挑灯夜读,仅用一年时间就自学完了大学的全部课程并以校外生的资格参加了彼得堡大学的毕业考试,获得了甲等毕业证书。此外,还有古人匡衡“凿壁偷光”、孙康“映雪苦读”、车胤“囊萤夜读”等自学成才的事迹。通过这些例子,让学生认识到语文学习重在自学,从而在潜移默化中有效地激发他们自学语文的信心。
  (二)在平等合作中树立信心。将师生关系由上下级转变为平等、合作关系,这是帮助学生树立自学信心的又一种办法。在教学中,要彻底改变由教师说了算,学生只有听从的现象,并安排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学。例如,要求学生查工具书,自己解决字、词、句、段、篇的一些疑难或错误问题,阅读相关的课外书,补充一些必要的知识。还让学生自己去分析课文,理解课文,提出问题,再从反复的阅读中回答自己提出的问题,让他们主动地、自觉地看书,积极地动脑思考。这样既确保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同时又发挥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培养了学生自学的信心,也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三)及时正确反馈促信心。根据小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要注意教学的反馈,给予及时、正确的评价,使学生认识自己的不足,明确努力的方向。例如我们批改作业,不要总是找有错的学生订正作业,全对的也应该尽量抓住学生的品德、言行等方面的优点加以赞扬,然后提出更高要求或指出不足,这样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的信心。在考试评分时,也尽可能不要给学生打不及格的分数,更不要不打分数,学生是想知道自己究竟得了多少分的,他得分的过程就是一种教育。对那些一直不及格的学生,好不容易考了58分,那我们教师应设法从一些评分弹性较大的题目挤出那帮助他跨过60分大线的几分,跨过60分大线同样是学生学习上的一次飞跃。所以,我们不要吝啬笔下的分数,不用分数卡学生,而应用分数作动力,激励学生。
  三、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
  学习方法,是达到学习目标的途径和手段。古人云:“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生受无穷。”就是说要指导并训练学生把从教师那里学来的规律性知识,转化成为自己探索知识、求取真理的自学方法,让学生在没有教师任何提示的情况下,自己手执自学方法这把金钥匙,去打开语文知识宝库的大门,读懂各类文章,汲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
  (一)思维的方法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意思是说,只读书而不思考,就等于没有读书。我们要让学生不仅学会教师讲授的知识,还可以在自己的思维实践中学到教师没有讲授的知识,甚至创造新知识,这样的学生才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例如在《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中,鲁迅先生说“你想,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这句话中的“碰壁”学生只能领会到字面意思,在此基础上,教师只要引导追问一下,或教会学生自己问一下:鲁迅先生是真的在黑暗中碰到墙壁吗?这一问,学生的思维与理解课文的主旨就联系起来了。接着引导学生有条理性地去思考“碰壁”在文中暗含的意思,然后说出自己独特的见解,这样,逐渐让学生养成正确的思维方法。
  (二)掌握知识的方法
  1.循序渐进与跳跃前进的方法。对于某一门学科的学习,对于其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学习,的确是要循序渐进的,但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和能力之后,有时可作跳跃式的学习,以便在较短的时间里掌握更多的知识,学到更多的东西。如认字读书,总不能把该认的字都认识后才开始读书,而是在认识了一定数量的字之后即可较大量的阅读,在阅读中再扩大识字量,并进一步扩大阅读量。这样先循序渐进,再跳跃前进,才能既打好基础,又提高学习效率。
  2.新旧联系,温故知新的方法。各门知识、各种能力都是从初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自成为一个系统的。人们要从各门知识自身的前后联系中去掌握它,要从各种能力的基本能力与复杂能力的联系中去掌握它。这就需要建立新旧联系的学习观念,需要树立温故知新的学习观念。例如在学习“名不虚传”中的“名”字时,首先理解“名”在这里是“名声”的意思。由此还可联想到 “名”用在其它词语中又是怎样解释呢?如“名牌”的“名”和 “名落孙山”的“名”等。通过这种多向性的思维,学生就会对“名”有更全面、更透切的理解。
  3.精学和广学相结合的方法。著名民主革命家、大学者梁启超在谈及他的老师康有为怎样教他时说:“康先生之教,特别标出两条,即‘专精’与‘涉猎’。‘专精’则要精,‘涉猎’是要广泛浏览。”可以说无专精就学不到手,因为一锹两锹是掘不到宝物的,基础知识、基本功一定要精学、精练,务求学到手;无涉猎就不能融会贯通,有一定的基础后广泛浏览,博览群书,放胆作文,广中求质,提高就快。
  4.抓住知识点围绕其规律性进行学习的方法。语文教材尽管篇目繁多,但只要理清文体,还是万变不离其宗的。例如记叙文的学习,围绕其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发生、发展及结果进行,掌握其中心思想、叙述顺序、表达方式等;说明文的学习,则要掌握主要特点、种类和说明的方法,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和弄清说明的顺序等。在小学阶段主要学习的是记叙文,除了教会学生对不同的课文采用不同的学习方法外,还要教会学生通过对重点词句或重点段落的分析来理解文章内容,教会学生给文章分段,概括段意,归纳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等。
  5.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方法。基础知识的学习主要集中于字、词、句、段、语法、修辞、逻辑等。这些知识需要理解记忆,例如,我们在教学生认识“烈”字的意义时,就告诉他们“四点”表示“火”,是由书写时演变而来的,凡带“四点”的字都与“火”有关,进而深入讲解本义、比喻义和引申义。学生依此类推,很快就可以掌握一大批字的大概意思。学习也就达到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
  四、培养学生自学的习惯
  (一)专心学习、善疑善问的习惯
  学习不仅要学得专心、投入、深入,而且要善疑善问才会学有所获,畏难、浅尝辄止是难于学到知识的。例如,学习“珍贵”一词时,应该引导学生想一想在某个具体的句子中,如“一件珍贵的衬衫。”中可不可用“宝贵”一词来代替“珍贵”?这就需要我们去深入地思考和分析。“珍贵”认为有价值而且价值高、有意义而且意义深、值得珍爱的意思,如替换了表达效果就不一样。“宝贵”一般用于抽象事物,而“珍贵”多用于具体事物,正如“一件珍贵的衬衫”。
  (二)有目的、有计划地学习的习惯
  明确的学习目的是学习道路上的指路明灯,有了它,学习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古人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也就是说要学习好,除了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外,还要制定一个周密可行的学习计划,用以指导自己的学习行动。例如,学习冯骥才的《挑山工》这篇课文,首先要明确其目的有二:①学习掌握文中的重点字词;②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其中蕴涵的做人的道理,并初步领会其理解其含义深刻句子的方法。然后做出计划,先学什么,后学什么,怎样学。这样才不会打乱仗,才可以合理安排时间、恰当分配精力,从而有效地实现其学习目的。
  (三)同学之间切磋琢磨的习惯
  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在独立探求知识的同时,加强与他人的合作学习。不仅要主动与老师多交流,而且要与同学进行积极的讨论,养成同学之间切磋琢磨的习惯。有一位哲学家说得好:“我有一个苹果,你有一个苹果,交换以后,我们还是拥有一个苹果。但是,我有一种思想,你有一种思想,交换以后,我们就会拥有两种思想。”可见交流是多么的重要!同学之间遇到问题时只有互帮互学,展开讨论,通过合作学习,才能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知识。
  (四)练后反思、有错必改的习惯
  在教学的过程中,每位有经验的教师都会有针对性的布置一些练习,用于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但在其过程中大部分学生做完题目就认为是大功告成,没有将知识引申、扩展、深化。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在把习题做完之后,经过复查,如做对了,应反思:是怎样做出来的?为什么这样做?如果错解了,更应进行反思:错解根源是什么?解答同类试题应注意哪些事项?等等,力争做到“吃一堑,长一智”,这样才能不断完善自己。
  (五)坚持阅读、积累、勤动笔的习惯
  每天保证让学生有一定的课外阅读时间,内容包括书报、电视节目等,看到书报、电视节目中好的材料或者有启发的问题,立刻圈点勾划或记录下来,坚持做好读书笔记并且记下心得体会,这样在丰富学生词汇、语感的同时,也逐渐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和鉴赏能力。
  【总结】:
  培养小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手段和方法很多,我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始终围绕叶圣陶先生“教是为了不需要再教”的教学主张,明确教学目的,转变教学观念,有意识地在课内外注意培养学生学会发现、学会探索、学会创新,那么,就一定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为学生终身学习和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周宏主编.《学科创新教育新视点》.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年10月第一版.
  [2]希杨主编.《发散思维大课堂》丛书.龙门书局2003年第四次修订版.
  [3]王世堪主编.中学语文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一版
  [4]《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
  • 【发布时间】2017/11/1 11:40:45
  • 【点击频次】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