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作者】 陈 龙

【机构】 云南省保山市龙陵县平达乡中心学校

【摘要】 党的教育方针提出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德育是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目标,是各科教师教书育人的首要任务,德、智、体、美,德育为首。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说过:我想不到任何“无教育的教学”。可见,对学生的德育教育不应仅仅是《道德与法制》课的任务,每一门学科都应结合自身的特点,将德育教育有机渗透到平时的教学中,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德育教育。

【关键词】 课堂教学;德育教育;
【正文】“现在的孩子没有理想目标,逆反心理严重,不想好好读书。”“学生真是愈来愈不好教了,你为了他好,他反而不领情,更有甚者怨你、骂你。”这是现阶段很多老师教育学生的想法。鉴于这种想法,一些教师对一些学生往往失去了信心,听之任之,造成学生今后发展的道德缺失。因此当今学生迫切需要补上德育教育的课程,教师迫切需要掌握具体施教德育的策略、方法。只有让学生从小养成懂礼貌、守纪律、关心他人、尊敬师长、爱护公物、勤俭节约、不怕困难、勇于向上、勤奋学习的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学生才能进一步树立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并愿意为家乡、为祖国的建设努力学习,贡献自己的一切。那么怎样才能在日常课堂教学中更好的渗透德育教育呢?
  一、充分利用教师的人格魅力进行德育教育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众所都知:德育教育是说理、导引的过程,需要情感陶冶和长期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崇高的敬业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我觉得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因此我平时非常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穿着打扮。每节课前我都是提前做好准备,从教案到外表到精神,必须做到自己满意,然后从从容容去上课,以自己的工作风貌去感染学生。升国旗时要求学生站正行礼,我首先自己严肃认真,站在队伍里就端端正正,自然就给学生起了一个榜样的作用。走在学校优美的环境中,如遇一个纸屑、一个塑料袋我会弯腰拾起投入垃圾桶里。我认为要学生守的规矩,我们自己要做到,只有教师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才能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因此,我们老师必须身体力行,走入孩子的心灵深处,用我们话语感染时时他们,用我们的行为处处做学生的表率,让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二、充分挖掘各学科教学内容的德育素材
  每个教师要树立科学的德育观,把传授知识作为德育的载体,要善于从教材中挖掘道德因素,掌握德育教育的方法,寓德育教育于各科教学之中。德育教育不是简单的知识接受过程,而是在潜意识里进行领悟和内化的过程,教师应善于从教材中挖掘、提炼其蕴涵的德育因素,把显性的教学问题和隐性的德育影响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实现教学的育人功能。比如在教学六年级科学课《探索宇宙》一课时,当讲到望远镜时,教师就要提到贵州省我国建成的世界上最大最先进的FAST射电望远镜,当讲到火箭时,教师就要提到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当讲到航天器时,教师就要提到天宫一号、天宫二号,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怀,从而立志好好学习、实现梦想、报效国家。
  当然,学科内容不同,教授的方式不同,德育的渗透形式也应有相应的区别,这就要求教师要有智慧的眼光来发掘德育素材。比如在语文教学中要使学生了解祖国的语言文字美、山河壮丽、人民勤劳智慧,了解和热爱革命领袖及中国共产党……;数学课中必须适当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培养科学的思想方法;自然课可利用自然现象和实验引导学生爱护大自然、保护大自然、利用大自然为人类服务,并树立良好的环保意识;美术、音乐可结合学生们的实际情况,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道德审美情趣。
  三、借助学生学习方式进行德育教育
  学生在学科学习中要接触大量的作业、练习、试题,这是向学生渗透德育的重要渠道。各科教师在编选作业、练习和命题时,要注意增强思想性,发挥其教育功能。如在教学《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地震中的父与子》等课文时,我就有侧重点地利用插图改变了课型及课的结构,变文字为看图写话、表演小品剧等,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感悟课文中蕴含的哲理和思想。这样就避免了说教,使“此路不通,走彼路,条条大路通罗马”、“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父爱的伟大”等德育目标更贴近学生,使他们乐于接受。又比如有计划的开展“环保征文评奖活动”、“热爱家乡”演讲比赛,自办小报选展,书画展,学科知识竞赛等多样的学科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在丰富学生课余生活,扩展学生知识视野,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同时,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社会主义的感情,促进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良好的思想品质,健康的生活情趣,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有其必要性、当然我们也要注意它的策略性,一定不要喧宾夺主,要提高渗透的自觉性,把握渗透的可行性,注重渗透的反复性。我相信只要在教学中,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和知识的接受能力,点点滴滴,有机渗透,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就可以达到德育、智育的双重教育目的,实现我们的立德树人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段绍康 王从军;注重德育教育、促使孩子健康成长;云南经济日报;2004年。
  [2]付广娟;德育教育与语文教学的整合;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3]谢晓杰;浅谈课堂中德育的渗透;阅读与鉴赏;2011年04期。
  • 【发布时间】2018/1/3 14:26:20
  • 【点击频次】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