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生本理念下的初中地理教学刍议

 

【作者】 胡 珊

【机构】 四川省自贡市蜀光绿盛实验学校

【摘要】 以生为本是以人为本理念在教育中的具体体现,保证学生学习主体性得到充分尊重和保证。初中地理教学中要做到:基于学生需要;关注学生实际,地理现实和其他学科现实;内化能力,促进学生成长。

【关键词】 初中地理;以生为本 ;
【正文】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许多学科都在探索以生为本的教育,初中地理也不例外。对初中地理教学而言,既不像语数外科目那样让人重视,又不像音体美那样有竞赛机会,学生没有兴趣学,处于尴尬地位。我们需要知道学生学习的目的不应该是获得高分,也不应该是得奖,而应该是发展自己。 
  教育是为了学生发展,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主体性,学生充分发挥主体性。以生为本是以人为本理念在教育中的具体体现,保证学生学习主体性得到充分尊重和保证。 
  一、基于学生需要。 
  教育的对象是学生,必将目标定位到学生发展上,教育主体是学生,必然是我们最为关注的对象。而学生的需要则是学科教学目标设计的重要依据。 
  学科教学的顺利实施,课前设计是保证,处于尴尬地位的地理更需要一份科学的设计为参考。一份科学的教学设计必须考虑学生的需要。在保证学生需要的前提下,以初中地理课程标准为根本依据,在此基础上,需要考虑学生兴趣。只有这样,才可能吸引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才可能真正实现以生为本,使学生得到真正发展。 
  地理课程教学目标的设定应当以地理课程标准为依据,另外,地理课程作为和现实世界联系紧密的一门学科,还应当承担相应的回应社会问题的责任,因此,设定目标时,要照顾到社会现实问题。 
  作为教学科目的初中地理课程,有其固定的课程目标,但在以生为本理念的指导下,学生的真正需求应当得到充分尊重和满足。学生需求不是指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想获得某种具体的、实在的物品,而是自身发展和成长需要的知识、技能。
  二、关注学生实际。 
  以往初中地理教学常常是老师台上讲、学生台下听,教师讲解、学生记忆,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体现,主动性更是缺乏。多数情况下,教师将相应地理知识原封不动地“教”给学生,以为学生学到了,在此过程中并未过多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他们是否有过相似经验,是否已掌握相关技能,教师并没有过多地关心。 
  根据新课程改革要求及生本教育理念,初中地理教学中,只有充分关注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学生实际进行教学,才能取得课堂实效,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学生的实际情况包含多方面。如学生的家庭环境,学生的性格与爱好,学生的知识掌握水平,学生的经历与经验,以及学生的学习风格,等等,任何一方面实际都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影响。教师教学更应该据此进行调整。因此教师要着力把握好几方面的实际情况: 
  1、学生的地理现实。 
  随着地理学习深入,学生积累的地理知识和方法成为学生的“地理现实”,这些现实应当成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地理的素材。选用这些素材,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内涵,而且能更好地揭示相关地理知识之间的内在关联,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理解地理,构建地理认知结构。例如,学生理解明白地形图是通过等高线、分层设色原理制作的,学生看一个地方的地形图就可以知道这个地方是平原,还是丘陵山地。 
  除了地理课堂上,学生在生活实践的基础之上必定拥有了部分地理经验,这些地理经验可以看做是学生的隐性现实。 
  2、其他学科现实。 
  地理的许多内容与其他学科知识有密切联系,随着学生学习深入,其他学科知识成为学生的“现实”,教师选择地理学习素材时应当予以关注。 
  新课改要求创设师生互动的双向课堂,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同时,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过程,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代表罗杰斯认为要促进学生有意义地学习必须让学生自由学习,教育要信任学生,让学生主动选择自己的学习内容、方法和进程。传统是教学围绕教师展开,为了真正有效实现教学目标,应当提倡以学生为中心,学生的潜能如何发挥应当成为教师思考的课题。教师应当在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基础上充分信任学生,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自己选择学习行为。因此,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在遵从学生实际的同时必须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性,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通过自身体验获得知识,实现知识建构与迁移,真正实现有意义学习。
  初中地理知识主要包括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自然世界是学生生活的自然环境,而初中地理课程中的人文地理部分与学生的生活世界结合得更紧密,为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提供良好契机。如进行环境污染部分教学时,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带领学生外出调查,亲身参与体验,在老师指导下从实践中获得知识;进行交通运输部分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讨论各种交通方式的优缺点,分析目前交通网的利弊。 
  三、内化能力,促进学生成长。 
  知识意味着能运用。只有当知识成为精神生活的因素,占据人的思想,激发人的兴趣时,才能称之为知识。知识的积极性、生命力是它们得以发展、深化的决定性条件。只有不断发展、深化的知识,才是活的知识。因此,对任何学科,只有学生在学习后将所学运用到实践中,才真正意味着学生获得了知识,课后实践应当成为教师教学的重要关注点。 
  课后实践不只是将所学内容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更是将所学放到生活中理解,更是一种将课本知识内化为学生经验和能力的过程。并且,学生通过这样一些实践,更好地促进成长。初中地理课程学习应当在课上学好的基础上实现课后勤实践,而初中地理课程本身为学生的实践提供了良好的内容载体。 
  地理学习不应该是学生认为枯燥乏味且没有意义的过程,应该响应新课程号召,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原则指导教学,帮助学生获得生活生存能力。总之,要在以生为本的前提下开展地理教学,课前设计是基础,课中实施是关键,课后实践是催化剂。
  • 【发布时间】2018/1/3 16:33:41
  • 【点击频次】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