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浅议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作者】 岑官丽

【机构】 贵州省兴义民族师范学院附属中学

【摘要】 语文作为一门融知识性、综合性于一体的基础性学科,对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进步文化,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都有重要意义。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一直肩负着提高教育质量和全民族素质的重大责任。现今的语文教育更应该紧跟时代步伐,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从而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和各方面的素质,为他们以后的学习、工作、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 语文教学;科学素养;培养方法;
【正文】《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教学应“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由此可见,现在学生进行科学意识的激发、科学思维的训练、科学能力的培养普遍重视不够,科学教育成为无人问津的领地。据中国社会调查事务所调查结果可知,青少年对科学的关注程度远远低于其他方面,对科学感兴趣的人数还不到三成。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应当主动结合学科特点,敢于有机渗透和尝试对学生进行科学素养的培养。在多年的语文教学中,笔者在对学生进行创新科学素养的培养方面作了一点实践和探索。
  一、创设问题情境,培养科学探究意识
  语文课堂教学要重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和问题意识
  1、营造民主的课堂氛围,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传统的课堂教学,学生只是被动的听教师的讲解,根本谈不上“民主”;更有甚者,我们的一些老师特别反感自己在讲课中有学生提出问题。唯恐自己的思绪被打乱,从而影响自己的教学过程。其实,教师应当积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哪怕是幼稚的或者是钻牛角尖的问题。我们也不能泼冷水,更不能讽刺、嘲笑学生,我们应当以平和的心态,营造一种平等的气氛,为学生创设一个民主对话的平台。
  2、营造开放的课堂氛围,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封闭意味着落后,我们的课堂教学应在确保教学目标实现的前提下。可适度的开放,这种开放是适度的,是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前提下,让学生来充分展示自己,体验成功,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巧借中心问题,唤醒科学想象力
  所谓“中心问题”,指的是能够贯穿全文,紧扣文章中心,并激发和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问题。教学过程中,老师要能正确处理好教材,用敏锐的眼光去发现和捕捉蕴含在教材中的合理性因素,并作巧妙地设计,发掘中心问题,进而借机实现对学生进行科学思维的训练的目的。学生的思路狭窄,严重阻碍着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对纠正学生思路狭窄,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着重要的作用。想象力是种特殊形式的思维活动,是在头脑中创造出过去没有遇到过的事物的形象,或者将来才能实现的事实的形象思维的活动,因此我们说想象是创造力,一切创造活动都离不开想象。
  1、通过作文教学培养想象力。
  教师可以通过布置“幻想性、假想性”的命题作文,例如“21世纪的我”,“假如我是一位老师”等,帮助学生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指导学生展开想象,开拓想象空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2、通过课文结尾培养想象力。  
  有些课文的结尾,戛然而止,余意未尽,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想象的余地。
  3、通过指导观察培养想象力。
  培养观察力是发展想象力的有效手段。一方面教师要指导学生通过观察插图,获得有关的表象和情节的依据,进行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以补充、丰富画面的形象和情节,使画面活起来;另一方面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观察事物,告诉他们处处留心皆学问的道理,要启发他们观察主要的现象与环节,根据观察对象的特点,展开创造性想象,具体合理地想象
  三、把握人物精神魅力,渗透情感教育
  在学科中渗透科学教育,加强各学科与学科的联系,可以提高其效益。我在吃透《课程标准》、教材的基础上,挖掘教学内容中的科学教育因素,努力完成科学思想的确立、科学知识的传授和科学能力的培养这三大任务,现行的语文教材中涵盖的科学知识面较广泛,情感总是由一定的客观事物引起的。语文教材中,情景交融的诗歌,富有诗意的散文,引人入胜的小说,催人泪下的剧本,占相当比例,都蕴含着浓郁的感情因素,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教材所选课文大多是古今中外的名家佳作,许多课文本身就具有鉴赏价值。因此这就要求教者必须以教材为主线,充分挖掘课文内在的情感内容,使德育以情感为引导,智育以形象为先导,在保证“传道授业解惑”的前提下,调动各种手段利用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同时,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青年学生的内心是一片汹涌的大海,从来渗平静过,他们渴望丰富的情感体验,强烈的感情共鸣,适时的情感发泄。因此,语文教师要善于利用教材中的情感因素,采用朗读引发、研读体味、情景再现、情境体验、背景穿插、烘托渲染等教学方法,以情导情,激起学生内心的感情波澜,引发学生的情感,使之与作者产生共鸣,进而理解课文、发展情感。导情要适度,要围绕理解课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进行。导情还要适时,要在学生情感思维出现障碍时加以导引,并要设法上升为理性思维。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自己的神情、语气去感染学生,根据自己对作品内容的领悟和对作者情感的体验,借助充满真情的范读,运用精当优美的讲解,把这些情感信息充分地传递给学生,使学生不由自主地产生种种喜、怒、哀、乐的情感冲动,从而使作品、教师、学生三者的情感产生共鸣,达到最理想的“润物细无声”的情感渗透效果。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情感因素是不容忽视的,语文教师必须充分开发和利用这一非智力因素,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和学生的全面发展,变单纯的知识教育为素质教育,培养新型人才。应该指出的是,中学语文课有其自身的目的性要求,因而也不可能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审美教育与培养,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实际情况,结合教学内容,由点滴入手,见“缝”插针,从内容和形式的有机统一中去了解什么是真正美的事物,什么是丑的事物,什么是积极健康的情感内容。潜移默化,寓教于乐。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时代发展、科学技术发展对未来人才素质的需要。小学科学课作为对小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对培养学生的科学志趣和创新精神,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对学生的科学素养的提高和创新能力的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 【发布时间】2018/1/3 17:17:27
  • 【点击频次】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