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幼儿规则意识培养的点滴体会

 

【作者】 何雯雯

【机构】 贵州省兴义市坪东中心幼儿园

【摘要】 幼儿教育中应注重帮助孩子理解和接受生活、学习中的各项规则,增强自控能力,使其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即对孩子进行规则意识的培养。本文通过对幼儿规则意识培养的必要性认识,幼儿规则教育中存在误区的反思,合理有效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三方面进行阐述,提出要从引导幼儿自定规则,帮助幼儿遵守规则,增强幼儿自控意识三方面入手加强规则意识的培养

【关键词】 幼儿教育;规则意识;培养;
【正文】俗语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现在的孩子大多为独生子女,他们受到社会、学校、家庭多方的关怀、照顾与爱护。加之早期教育大幅度地倾向于智力投资,往往忽略了道德品质、社会规则等非智力因素的启蒙与教育。
  一、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幼儿规则意识培养的必要性
  当前,幼儿教育非常强调自主的重要性,主张要给予幼儿充分的自主。然而,教育实践也表明,要想让幼儿真正展开自主活动.还必须有一定的规则作为保障。遵守规则和自主活动是辨证统一的。如果过于强调让幼儿遵守规则.势必把幼儿管得太死,他们因此将失去自主发展的机会,反过来如果反反强调自主,没有任何规则的约束,教育也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
  案例:无规则的玩色活动
  在中班科学活动“颜色的变化”中,红色、黄色、蓝色的水粉颜料各一盘,水粉笔若干,记录纸六张。在幼儿认识了水粉颜料和水粉笔等。操作材料后,教师便让幼儿自由尝试两种颜色加在一起会变成什么颜色。有的幼儿拿起笔蘸了红色颜料画了起来.不一会儿,他又用同一支笔去蘸黄色颜料。有的幼儿不小心手上沾上了颜料,便随意抹在桌子上。东东的袖子碰到了颜料,丁丁看见了,用笔指着东东说:“你的衣服上有颜料。”话没说完,笔上的颜料甩在了小羽脸上。小羽叫了起来:“老师,丁丁把颜料弄到我脸上了。”教师正在另一组指导,头也没抬一下,说:“不许把颜料弄到别人脸上、身上。”东东突然又叫:“糟糕!黄颜料里有其他颜料了,还怎么玩呀?”其他幼儿也大叫起来:“老师,我们的红颜料变成黑色的了,不能做实验了。”
  在案例中,为了幼儿的自主学习,教师给幼儿提供了一个自由开放的活动环境和氛围。但事实表明,在对幼儿没有提出任何规范性要求时,幼儿之间就可能产生相互干扰,他们的自主活动也就无法顺利展开。
  二、直面问题,深刻反思幼儿规则教育中存在的误区
  (一)教师对“规则”与“自由”度把握能力差,影响幼儿对规则的正确理解。在活动中,有些教师怕“乱”,过于强调规则,经常出现高控制行为,如:全部排好队再吃点心,全部吃完后再一起出去玩,出现消极等待的现象。而有些教师过于注重“放手”,如在科学活动中,自由地让幼儿操作、探索,如在活动中老师交待:今天老师带了玩水的工具,请你们玩一玩,看一看有什么发现?随后就让幼儿自己去玩水,随意性强,自由度把握不好,出现秩序混乱的现象——存在组织活动中“收”和“放”的矛盾。
  (二)规则制定制约性不够,不能指导幼儿按规则进行活动。虽然制定了规则,但是制约性不够,指令或标志不够明确都有可能造成一部分幼儿对规则听而不闻、视而不见,而不按照规则进行活动。如:教师口头规定每个活动区最多都为6人,可是有些幼儿认为好玩的区人数常常超出,于是就出现各式的叫喊声:“老师,我们这里太挤了”;“老师我们已经6个人,X X还进来玩。”等等;老师有时候会协调,有时就直接质问后面进区的幼儿:“老师说了一个区只进6人,这里已经满了,你为什么还进去?”幼儿显然没有真正领悟你的口头规定,因此你制定的规则对部分幼儿无效,不能起制约作用。
  (三)教育者之间规则要求不一致,妨碍幼儿规则行为的养成。一是指家园之间,如,在幼儿园要求孩子玩完玩具自己收拾,归类放置,而在家中不少孩子玩具到处丢,却是家人包办代替收拾的。二是指本班教师之间,如,甲教师制定饭后只做安静活动:看书、玩自带玩具,乙教师又允许饭后自由进入活动区玩;甲教师在幼儿收玩具、入厕、排对时使用一套音乐指令,乙教师又不尽相同,有的班级有行政人员带班的更是紊乱。出现规则要求不一致,往往造成幼儿无从着手,影响了幼儿掌握执行规则的技能和规则行为的养成。
  三、大胆实践,合理有效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
  (一)以尊重为原则,以引导为手段,鼓励幼儿自定规则。
  教育家皮亚杰认为:幼儿阶段儿童的道德和规则是他律的,这并不完全符合幼儿的现实生活。幼儿年龄小,虽不能完全摆脱成人的限制,却可以通过民主的方式增强幼儿的自主性,发展幼儿的自主意识。因此在一日活动中,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大胆放手,鼓励幼儿尝试自己去思考规则和要求,探索规则和要求的合理性。
  (二)尝试自我管理,巧借教育环境,帮助孩子遵守规则。
  幼儿园的孩子年龄小,自控能力差,对于一些必须遵守的强制规则缺乏足够的认识,因此常常出现行为上的偏差,这时教师不能一味的批评,可以利用直观形象的图标帮助孩子认识理解规则。所谓图标就是把一个个规则绘画成一幅幅有趣的画面,通过观察、模仿、暗示等形式去刺激幼儿作出相应的反应,从而抑制不良行为的萌发,促使在不断的操作中形成自律。
  (三)强化自我约束,体验违规后果,增强孩子自控意识。
  在每个班里,总有那么几个孩子,常常为了引起老师的注意而故意破坏,将别人新搭好的建筑物推倒、在别人的画纸上乱涂,把别人的手工作品撕坏等,因此处处都不受小朋友的欢迎。因此平时在组织活动前,我都与小朋友约法三章,在确定了活动规则后,如有违反则将受到自然后果的惩罚,如玩玩具时不懂得爱惜,则连续一个星期都不能玩这个玩具;进区域活动时,如果违反规则将取消在这个区玩得资格。当然这个违规条例也是与幼儿一起制定共同执行的,且根据具体情况及时调整,目的是让孩子逐渐学会自我约束,自我控制,更重要的是学会自我管理,增强幼儿的规则意识。
  幼儿规则意识的形成,是一个持久艰难的动态过程,要使“习惯成自然”,教师就必须要加以重视、持之以恒地坚持,还要不断思考、探索符合幼儿的教育观念、方式以及途径,使幼儿在生活、学习中自然而然的形成良好的规则意识。
  • 【发布时间】2018/4/2 18:05:53
  • 【点击频次】2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