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浅析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语感训练

 

【作者】 陈春华

【机构】 陕西省韩城市象山中学

【摘要】 语感是人对语言的直觉的整体的感受,或是由语言文字而引起的复杂的心理活动和认识活动的过程。它是把握语言文字的一种能力,是语文学习中长期思维训练和语言训练的积累和结果。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加强学生的语感训练,不仅为高考打下坚实的基础,还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语文素质。

【关键词】 语感训练;意象积累;语言揣摩;朗读训练;
【正文】叶圣陶先生曾指出:“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语文的敏锐的感觉。”但在实际的语言教学中,广大教师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更没有认真去落实。在这几年的教学中,笔者认为对于语文教学来说,首先任务是启发、引导学生感受语文的言语,把文质兼美的课文言语转化为学生的语感素质。
  要加强学生的语感水平,笔者认为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意象的积累
  每一个语言符号,都是指向特定的事物,代表特定的意义。古人对言和意德关系论述颇多。张裕钊说:“曰意、曰词、曰气、曰法,之数者,非判断自为一事,常乘乎其机而混同以凝于一,惟其妙之一出于自然而已。”(《与吴函父书》)他认为“意”“词”“气”是有内在联系的有机整体:“意”是作者要表达的思想,“词”是客观存在的语言符号,而“气”就是作者在创作时饱含情感色彩的意象活动。韩愈则特别强调“气”对“言”的作用:“气,水也;言,浮物也;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毕浮。”
  语言符号是阅读的课题,作为阅读主题的读者,只有头脑中有丰富的意象积累,才能被作品迅速唤起,组合成相应的准确的新意象,对于中学生来说,这一点正是他们的局限,他们的生活阅历有限,这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他们的想象力,影响了意象的重组和完整性,妨碍了语言感受力的发展。要提高学生的语感力,丰富学生头脑的意象积累,我认为最主要的途径有两种。
  (一)学适量的课外阅读
  人们常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重视训练阅读是一种智力活动方式,也是一种智力技能,技能需要训练获得。在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阅读量并不大,因而学生的语言积累显得比较苍白。只有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通过大量的阅读,才能有效地加强他们的语感,阅读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从多个层面去解读作品,让学生在阅读中领会词句、主旨、内涵的意义和作用。或是定期给学生提供阅读篇目,帮助学生在阅读的时候尽量达到有深度和广度。
  (二)教师的引导
  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高中教师更多的是迎合高考的要求,高考的考点讲解则是一节课的重点。对学生语感的培养,贻害无穷。我认为老师要以精彩的开头,引导学生一头扎人,声情并茂的讲述使学生完全沉浸于作品的境界,学生头脑中的相似经验就会被唤起,迅速形成新的意象。然后再带“出”,逐一琢磨、细细咀嚼、难词、难句便迎刃而解。
  二、语言的揣摩
  要培养良好的语感素养,除了对意象的积累外,必须集中搞好听、说、读、写的训练,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语感素质,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感技能。
  课文的阅读教学,根本着眼点应使学生增强对阅读内容和形式的感受性。“表达什么”和“怎样表达”是语文教学的两个基本问题,而“怎么表达”则是语文教学的侧重点。对于语文来说,明白“表达什么”固然重要,但语文教学仅仅只是达到这一目的的吗?对于语文教学来说,准确地把握言语作品所表达的内容并不是主要目的,主要目的只在于这一内容的表达形式的感受。我们在教学中应该把组织、启发、引导学生感受课文的言语,把文质兼美的课文语言转化为学生的语感素质。
  三、朗读训练
  朱光潜曾说过:“语言的实质就是情感思想的实质,语言的形成也就是情感思想的形成。”这种情感的领悟不单单靠字面理解就能达到的,要反复的“听、说、读、写”才能融会贯通,一通百通。语文课应该是“诵读课”、“读书课”,诵读是语文教学的根本方法,也是最有效的方法。现在的语文教学中,在内容与读法的探究方面上比以前注意多了。可是学生吟诵方面下的工夫不多,大多数只是看看而已,再加上部分学生犹豫普通话的不流利,诵读的时候如“幽咽泉流水下难”,读的不流畅,就会影响对文章的整体理解,所以要加强诵读的练习。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强。
  (一)重视朗读教学
  突出学生在朗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在朗读教学中,存在着多重对话关系,如学生与作者(文本)的对话,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学生与学生的对话,教师与作者的对话,学生与朗读者自己的对话等,这些都是学生个体为朗读提供的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但对话的中心是每一个学生个人。要让学生自己学会朗读,真正把学生摆在对教学内容理解的主体地位上来,让学生通过对朗读内容音、形、义的熟悉、掌握和理解,大胆质疑,各抒己见,畅所欲言读出朗读内容的感情色彩,因为朗读内容的重音、停顿、语调、节奏、语气,它们饱含着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朗读就是使作者的书面语言向口头语言复原的过程。借助朗读,可以使作者在文章中蕴藏的丰富的思想感情出于口,(下转第32页)(上接第33页)人于耳,再理解于心。使学生受到感染,情不自禁地跟随作者的思路进人作者所描述的意境与内心深处,从而加深学生对文章的内容和中心思想的理解,把学生的思维能力调动起来,再造或创新思维。
  (二)通过多种朗读形式
  计学牛讲一步理解朗读内容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朗读而言,按不同的分类标准,有学生个体朗读,有学生集体朗读(分组),有分角色朗读,还有分段落朗读,有泛读有精读,还有诵读、默读、指名读等。只有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甚至是反复朗读,学生才能较准确地掌握和理解文中的生字、新词,才能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因为,朗读不仅是收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而且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习惯形成的重要途径,更是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重要措施。
  (三)教给学生朗读的方法和技巧
  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认真理解内容把握感情。表示欢快的、赞美的、喜爱的要读得高昂、激动;表示悲壮凄凉的、具有沧桑感的要读得缓慢沉重。正确处理修辞把握重读。表示动态的动词,用来修饰语言的形容词、比喻词,具有强烈对比反差的对比词,以及表达作者强烈思想感情的中心词组都应当重读。
  古人云:“句读之不知,或知不解。”就要求我们只有处理好文章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才能充分体现朗读的节奏美与和谐美。同时,在朗读中还要让学生注意朗读经验的积累,把握好朗读的语调和强弱,句读正确,发音清楚,字音准确,提高朗读水平的重要条件。学生注入情感朗读课文时,眼看,心到,口到等多种器官并用,可以切实做到心领神会,开启思维。许多好的课文,好的片断,多次反复朗读,就可以充分领悟作者的写作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总之,要提高语感水平,除了以上提到的几点外,还应注重学生听、说、写这些能力的培养,才能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感。语感是学习规范语言长期积淀的结晶,因此,教师还应经常督促学生写日记、周记、读书心得,还应当重视语文的综合性学习,使学生在不断运用语言中,进一步实践与积累,逐步培养语感能力。
  参考文献:
  [1]王尚文:《语文教育学导论》,2003年版。
  [2]任娟:《语感的培养须注重积累》资源网,20060,江苏教育出版社
  • 【发布时间】2018/4/2 18:23:05
  • 【点击频次】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