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Solo题,让我该怎么说

 

【作者】 马秀花

【机构】 新疆乌鲁木齐市第十九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关于solo题型的一点浅思    


  从2016年8月到现在,高三学生已经历了市级、自治区级模拟考试有五次,还有各学校根据自身情况所进行的月考、周考等大大小小无数次考试,可以说孩子们是身经百战了,答题能力也应该是水涨船高了。但是,令人遗憾的是,这种“理想状态”并没有在我们学校的文科生身上体现出来。相反,主观题部分的solo题型的解答实在是差强人意,有些甚至可以说是惨不忍睹。关于这种情况,本人也与备课组的同仁们交流了数次,关于这其中所反映出来的一些问题及解决思路,本人也进行了一些个人浅思和总结,记录和表达在此,希望能得到专家们的指导和点拨。
  在具体的教学中,每次被学生的答案雷倒的时候,我们这些历史老师都会觉得生活都不那么美好,不怕贻笑大方,本人可以举些这方面的例子:
  例一:乌鲁木齐地区2017年高三年级第三次诊断性测验文综卷的第41题: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是否赞同“西学中源说”的观点?并简要说明理由。
  对于三模考试的这道题,我校一些同学的答题主要存在以下特点:1,材料阅读不透,一些学生在作答时对“中学西源说”的具体含义没能准确把握,对于材料当中出现的不同人物的观点所要表达的信息是什么也不能准确理解。2,审题不清,一些学生对题目的要求把握不明确,一些学生对此题分几步作答、每一步骤需要怎么完成都没能准确把握。一些学生甚至连第一步“是否赞同”都没有作答,便开始论述观点。3、答题步骤不明,为了稳妥和保险起见,本人在教学中会要求学生在作答时,明确步骤即三点论,而且要求作答时条理清晰。但一些学生在作答时,整篇答案没有标明层次和条理,需要老师在阅卷时自行划分。真是把准了老师的“脉”。4、答案用语呈现口语化。学生不能正确、合适地用书面用语表达自己的观点。5、书写潦草。6、此点最为普遍:理由论述逻辑混乱、论据不充分,个别答案甚至可以说是惨不忍睹。应该说,绝大多数学生的问题就在此处。对于“中学西源说”的背景、所反映的心态和立场、如何看待等这几步的论述逻辑不清、理由牵强,不能自圆其说。
  例二: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经济全球化:市场、商品、货币、物种、科技、人员。
  材料2:关于经济全球化的起源问题,有以下几种观点:观点一:起源于16世纪。观点二:起源于起源于19世纪。观点三:起源于二战后特别是“冷战”结束后。
  运用世界近现代史的史实,论证材料二中的观点。(说明:选择材料二中的任意一种观点,并从材料一中任选三个要素加以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如果说,第一道例题是模考题型,具有一点的难度的话,那么第二道例题应该是很简单的题型,但即使是这样,学生的答案也存在以下问题:
  1、答题步骤不清,此处不再赘述。2、审题不清。没有准确筛选三个要素进行论证。3、答题用语不规范。例如,第一步骤的观点不能完整而清晰地表达;对于论证的部分出现口语词汇,个别历史用语不规范;甚至有个别学生自说自话,没有按照题目所要求的“三个要素”进行回答。4、书写潦草甚至凌乱。5、不能准确理解和把握要素与观点之间的逻辑关系。
  在与备课组教师经常交流后,本人不得不承认自己的能力不足,也就是说,针对以上问题,本人所能想到的解决方法无非是老生常谈:1、夯实基础,且要反复巩固;2、不厌其烦地强调答题的规范性、条理性;3、反复强调审题的重要性以及方法,关注关键词;4、认真书写;5、课后针对薄弱处有针对地进行练习等等。
  应该说,历史学科在文科各科目中,算是一个相对尴尬的存在,勿论社会上以及家长们对此学科学习方法上的认识误区,就连咱们的文科生在最初也会有这样一种认识:只要会背,就能学好。殊不知,历史学科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学好这门科目,或者功利地说,要想得到高分,真不是简单的背诵就能解决的,当然,背诵是基础,没有基础知识的扎实掌握,应对历史考试只能是缘木求鱼。但是,学好历史学科,我想它还需要学生具有相当的审题能力、归纳概括能力、筛选信息的能力以及较好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这还没完呢,还需要学生有相当的社会学科的知识积累以及一定的悟性和灵性。可以说,历史学科是一个对于综合素养要求比较高的学科。
  有鉴于以上的因素,本人也在不断反思和总结学生在学习中可能存在的误区:
  1.在历史学习中,一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难点、疑点,只会等着教师去讲解,或翻参考书找现成的答案,而不愿主动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2.历史现象是扑朔迷离的,高中学生学习历史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可是,有一部分同学在学习历史知识时,只是停留在问题或现象的表面,不能深入挖掘其内在本质。
  3.历史学科的问题是错综复杂的,同样一道问题,问法不同,思考问题的角度就不同,回答的侧重点也就不同。有些学生不会根据题目的要求思考,只是一味的照课本或老师的讲授生搬硬套。
  4.许多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之间都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高中学生在学习历史时就要学会在这错综复杂的联系之中,对各种历史问题进行全面的了解和分析。不少学生思考复杂的历史问题时,常常只能看到某一方面或某几方面,因此所做结论也就不全面、不完整。
  5.部分学生认为,历史学习就是单纯地历史学科的问题,而忽略了此学科的综合性要求:要有相当的语文功底尤其是文言文基础、政治学常识和思维方式的熟练运用、历史地理知识和社会综合知识等。
  ……
  每每到此,本人的困惑就又增加了,这些知识和能力岂是我这个普通的历史教师所能完全解决的。
  不由地联想到当下所提倡的历史教学中需要达到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理念,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是历史知识、能力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表现,主要包括观念、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和历史价值观。?客观地说,这素养的培养又岂是高中三年的教学能够承担的,更何况文科生真正深入学习历史的时间其实更多的是两学年。
  生命是一种开放性、生成性的存在,人的思维也应该具有开放性、生成性的特点。这是人的能力不断发展的内在机制。希望当下的教育和高考体制下,本人能不断提高自身能力,帮助学生解决更多的问题,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阶段上,也期盼各专家们能帮助本人解决其中的困惑。
  参考文献:
  [1]《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2]《乌鲁木齐地区2017年高三年级第三次诊断性测验文综卷》
  [3]《中学历史考试报》
  [4]《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教师走心》复旦大学附属中学 李峻
  [5]http://www.gaokao.com
  [6]http://blog.sina.com.cn/s/blog_7f4713e
60101g9ka.html
  [7]https://wenku.baidu.com/view/041b371
ec5da50e2524d7f48.html

  • 【发布时间】2018/4/3 8:49:07
  • 【点击频次】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