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浅谈创造适合每个小学生数学教育的“三条路径”

 

【作者】 徐天慧 程进军

【机构】 四川省凉山州会东县直属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素质教育不是选拔适合教育的儿童,而是创造适合每个儿童的教育。这是长期以来,在教育界一直存在着这样一种“思维定式”。
  作为我们农村基层一线的广大教师必须从关心所有儿童最充分的发展,创造使每一个学生达到他最可能达到的最高学习水准的学习条件,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位农村一线教师要善于因人施教,要善于认识每一位学生的特点,必须对每个学生充分发展负责。
  那么,我们教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开展教学工作的主要任务应该是努力创造适合每个儿童的教育,充分认识每个学生的巨大发展潜能和个性差异,努力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和合作的精神,为学生终生发展奠定最为坚实的基础。笔者在30多年的湘西农村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发现,我们教师必须寻找“三条路径”,要创造适合每个孩子的小学数学教育,从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全面落实。
  路径一:注重强化学生潜在能力
  “为学生创设一定的问题情景,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探索和思考,以便发挥其潜在能力,要在数学学习过程体现一个不断地探索和思考的过程,而不是单纯地生硬的给学生现成的知识。”是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
  一般地说,小学数学教科书中的例题是学习的范例,学生要通过例题的学习,了解例题所代表的一类知识的规律和解题方法。我们教师要让学生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要使学生学会了书本上的例题就可以自然而然地解决与之相似的问题,这就还需要学生有一个深入思考的过程,甚至要经过若干次错误与不完善的思考,这样才能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更需要学生把书本上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教学中,教师如果不给学生提供独立思考的机会,只是让学生跟着教师的思路走,一步一步引导学生说出正确的解题方法,虽然这样可以比较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但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养成惰性。
  要达到书本知识内化为自己知识,这样的目的,教师在教学中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独立思考的机会,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思考余地,让学生根据自己对问题的理解和思维发展水平,提出自己对问题的看法,不同学生的不同方法反映出学生对一个问题的认识水平。学生学习时说出自己的方法,表面上看课堂教学缺乏统一性,但教师从学生的不同回答中可以了解学生是怎样思考的,哪些学生处于较高的理解层面,哪些学生理解得还不够深入或不够准确,并从中调整下一步教学的内容和方法,以恰当地解决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够养成一种善于思考、勇于提出自己想法的习惯,这对学生学习新内容、研究新问题是非常重要的。
  所以,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特别注意为学生创造更多的思考机会,充分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努力发展学生的潜在能力,使学生在认识所学的知识、理解所学知识的同时,智力水平也不断提高。
  路径二:注重强化学生实际能力
  数学来源于生活。
  学生的实际能力是学生在学习新知识之前所具备的知识基础。任何人学习新知识时,旧知识总是要有意无意的参与进来,用已有的知识学习新知,解决学习新知识上的困难,既可以提高课堂教学速度,又可以减少学生的学习障碍。比如,在讲解新的数学概念时,教师应尽可能地从实际中引出问题,使学生了解这些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知识的亲切感。
  比如,在教学线段、射线时,可以从手电筒射出的光束、晴天汽车打开的远灯,让学生感知什么是射线;在教学,锐角、直角和钝角概念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课桌的四只角、教室黑板的四只角,从课桌和黑板的四只角最直观感受“直角”的概念,然后以直角为“参照物”,通过学生和直角大小的比较,再去间接感受“锐角”和“钝角”的概念及特征。
  作为教师我们要教会学生从火热的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的能力。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特别是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从日常生活的具体事物中发现数量关系的能力。只有这样,课堂教学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智力潜能,创造出适合每一个学生的教育。比如,在教学一年级“加减法”应用题时,教师可以出示“草地上有8头牛,5头羊,牛比羊多多少只?”教师在教学这道应用题时,可以引导学生从问题出发,弄清楚问题求得是“相差数”,要求学生弄清楚“谁多谁少”,告诉学生“谁多,谁就是较大数”“谁少,谁就是较小数”,从而让学生弄清楚“相差数=多的减去少的,这道题就是用牛的头数减去羊的头数”,最终让学生在解答这道应用题中明白解答关于求“相差数”这类应用题时的三个最为基本的数量关系:“较大数=较小数+相差数;较小数=较大数-相差数;相差数=较大数-较小数”。
  路径三:注重强化学生自学能力
  自学能力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最高追求。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我们教师应该发现自学能力对于小学生来讲,最重要的是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发现、学会创造,掌握一套适应自己的学习方法,做到在任何时候学习任何一种知识时都能“处处无师胜有师”。为此,我们教师有必要更新观念,研究数学的智慧,分析教学的方法,努力使学生像数学家那样去学习、去思考、去发现、去应用、去创造数学知识。
  在多年的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教师可以抓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两个最为重要的环节。在学生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比如,教师可要求学生课前预习——学生把自己不懂的地方记录下来,上课时带着这些问题听讲,而对于在预习中已弄懂的内容可通过听讲来比较一下自己的理解与教师讲解之间的差距、看问题的角度是否相同,如有不同,哪种好些;课后复习——学生可先合上书本用自己的思路把课堂内容在脑子里“过”一遍,然后自己归纳出几个“条条”出来。同时,教师还应加强对书本例题的剖析和推敲,因为课堂内老师讲的例题尽管数量不多,但都有一定的代表性。教师要研究每个例题所反映出的原理,分析解剖每个例题的关键所在,思考这类例题还可以从什么角度来提问,把已知条件和求解目标稍作变化又有什么结果,解题中每一步运算的依据又是什么,用到了哪些已有的知识,这类题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求解,等等。这样长时间坚持下来,学生在题目的变式中慢慢的就会求解了。
  因此,我们基层一线教师要知道数学教学的关键不在改变数学知识本身,而是要改变教学思想、教学方法,要有先进的思想意识,要不断地将教学内容结构化,不断地将结构化的知识纳入到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学生只有掌握了数学的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基本结构,才会做到以一贯十,触类旁通。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作为一名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师应注重因材施教,找寻适合每个学生教育的路径,增加每个学生参与学习的机会,才能发展学生的潜能,才能努力创造学生学习的条件,才能弥补缺陷,转变学生的状况,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掌握数学,让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每个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
  • 【发布时间】2018/5/4 9:02:40
  • 【点击频次】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