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初中数学课程整合理解、反思与应用

 

【作者】 邱玉霞

【机构】 山东省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育才初级中学

【摘要】 本文从分析课程整合应该具备的特点。以及抛开信息技术在传统学科教学中的应用,将信息技术作为课程整合的一种工具或平台的视角下的课程整合的理解、反思和探究。从初中数学传统学科自身出发,抛开学科本位主义,相互融合,相互沟通,相互促进,相互提高的课程整合观。从课堂教学资源是为课堂教学服务的原则,依据每节课的教学目标,锁定有利于突破教学重点与难点的课程资源;根据学生需求,对课程资源进行梳理归类的情况下进行初中数学的课程整合,并通过教学进行验证,根据教学效果及时反思与调整。

【关键词】 课程整合理解;反思;应用;课程整合的理解;
【正文】

  我所理解的课程整合应该是针对学科本位本义[1]提出的,是学科与学科之间知识的交叉和融合,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学科本位主义思想严重阻碍了现代新型人才的培养。学科整合,最基本的原则就是相互整合的学科之间互助互动、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简单将现代教育手段(信息技术、网络)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整合。在这种教学模式中,网络、信息技术等只是作为一个教学平台,或者说是教学工具,它的应用改变了原有的教学模式和学习观。
  抛开信息技术在传统学科教学中的应用(注意,我用的不是整合),传统各学科之间也能做到相互整合[2]。这里所说的抛开信息技术在传统学科教学中的应用,并不是指我们要摒弃信息技术这种行之有效的教学平台。相反,我们要大力提倡在教学中合理应用信息技术这种新型的非常有效的教学手段。现代计算机及网络技术为研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我们相信,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带来的不仅仅是更为有效的教学手段,而且必将引起真正的教育教学的全面改革。在现代计算机及网络技术提供的这个平台上,我们的传统学科自身应抛开学科本位主义,自觉地走到一起,相互融合,相互沟通,相互促进,相互提高,才能培养出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综合型人才。
  一、课程整合应该具备以下特点:
  1.相互整合的双方或多方应相互支持
  课程整合应以学科之间的相互促进、共同提高为目的,其实质是一种跨学科的学习方式。整合的双方或多方应互相支持,而绝不能单方面的一方以另一方为工具或手段。在目前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有所欠缺的情况下,信息技术应积极与传统学科配合,既要让学生在信息技术的学习中探究到学科知识,又要让学生在学习学科知识的同时,积极地学习信息技术,主动地掌握信息技术这种先进的学习手段。
  2. 整合不必过分强调信息技术
  整合不必言必提信息技术和网络。真正的整合应是该用时就用,不该用时就不要乱用,要用得恰到好处。在课程整合炒得火爆的今天,作为一线教师,我们更应该静下心来平静地对待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究课程整合的实质、课程整合的精髓,而不要被它在现代教育技术装饰下的华美外表所蒙蔽。而现在的优质课评审,却将是否应用了现代教育技术作为了能否成为优质课的必要条件之一。
  3.整合内容应是多方面的
  如今的整合所指代的多是知识整合,而能力、素质也是可以整合的内容,而且也是教师应该研究的重点。敏锐的思维、鲜明的个性、坚定的意志、良好的心理素质同渊博的知识一样成为现代人走向成功不可缺少的要素之一。所以在课程整合中,还应渗透素质能力的教育。
  4. “课程整合”并非“学科整合”
  有相当多的教师把“课程整合”与“学科整合”混淆了,其实连笔者刚听说课程整合这个术语时,也是不由自主地把这两个术语混淆了,后来经过深入地研究才发现,原来这两个术语存在非常大的区别。 “课程整合”是“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整合”的简称,主要是指把信息技术运用到数学、语文、物理、化学或综合课等其他学科教学的过程,属于教育信息化范畴。而“学科整合”指的是学科之间,如数学、语文、物理、化学之间的相互贯通,属于课程改革范畴。 由此可见,“课程整合”与“学科整合”是并不相同的两个概念。虽然它们在外延上存在交叉关系,但是各自分属于不同的教育科学研究体系,二者之间的差异也是非常大的。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表现为课程如何有效应用技术的理想追求,它是一个系统工程,在这个系统中各要素整体协调、相互渗透,从而达到聚积效应,获得更好的教育效益和效率。它不是一个结果,而是一个过程,它应时而生,也会随技术应用成熟度而发生变化。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信息技术既作为基础学科,又作为认知工具,教学的总体能力目标是一致的,即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实践创新能力。但对于不同学科定位,信息技术的作用是不一样的,为此可以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分为三个层面:
  第一层面: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也就是在信息技术课程中体现整合,而不是孤立于其他学科之外,单纯地讲解技术,目前有效地开设信息技术课程不失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突破点;要开好信息技术课程就必须在课程中体现整合,这是由它的基础性、工具性、高速发展性决定的。如果信息技术课程脱离了其他学科,那么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将显得苍白无力,“英雄无用武之地”,缺乏其发挥的空间,有效地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可以解决目前存在的“两张皮”问题,可以改变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三个外部因素即教师、环境、学生。其一,可以改变学校的软硬件环境为教师开展课程整合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其二,影响到全体教师对信息技术的认识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其三,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使整合的目标得以实现。
  第二层面:其他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通过信息技术有机地运用到其他课程,使信息技术成为教师教学的好帮手,学生学习的好伙伴,从而提高学科的教学效率;这是目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重点和难点所在。
  第三层面:基于信息技术的学科间的整合,有两层含义:一、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学科间的整合,使信息技术成为各学科整合的联系纽带和工具,使课程实施更趋合理;二、通过信息技术的影响改变课程结构促进课程间的整合,使课程结构更趋合理。
  在现代计算机及网络技术提供的这个平台上,我们的传统学科自身应抛开学科本位主义,自觉地把课堂教学资源相互融合,相互沟通,相互促进,相互提高的原则和方法进行课程整合。才能培养出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综合型人才。因为课堂教学资源是为课堂教学服务的,选用什么样的资源,首先要依据每节课的教学目标,锁定有利于突破教学重点与难点的课程资源;要根据学生需求,对课程资源进行梳理归类与整合,并通过教学进行验证,根据教学效果及时反思与调整;同时还应比较资源成本,预测教学效果,确定呈现方式;通过建立教学资源库,实现同构共享,放大资源整合的效应。
  二、课程整合的应用与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要达到这一目标,仅靠现成的教材是不够的。还需要数学课堂教学资源的开发、整合和利用,努力以丰富的教学资源实现课程目标。因为没有课程资源的广泛支持,再美好的课程改革也很难变成实际教育效果。为此,我们必须充分挖掘丰富多彩的数学教学资源,并进行精心整合,有效利用,真正让学生充满快乐的学习数学。
  (一)情感资源的整合与利用
  情感是学习数学的“动力”系统。开发与利用学生的情感资源,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源泉。有时,教师一个亲昵的动作、一个赞赏的目光、一个鼓励的眼神,一个浅浅的微笑,都会促进学生良好情感态度的形成。
  一次,数学课堂上提问,薛孟阳也想举,可又不敢举。我看出了他的犹豫,就微笑着鼓励他:“薛孟阳同学一定会给我们很好的答案。”不意外的,他回答的非常好。此后,每次课堂上他都会举手,且老师提问到他时,他都会从容作答,学习进步很大。
  (二)教材内容的整合与利用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它只能作为教课的依据,要教得好,使学生受益,还要靠教师善于运用。”[3]教材是课堂教学的主要资源,但不是唯一资源。由于各地区甚至各学校学生差异较大,因此教材内容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整合与利用。这就要求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来审视教材、处理教材、运用教材,让教材为学生的发展服务,以求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学习“折线统计图”时,我在教学中对教材例题作了改动,设计了学生几次数学考试成绩变化情况,根据自己成绩变化情况制成折线统计图。再根据制成的折线统计图来分析自己的成绩变化情况时,学生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课后,甚至有几位同学觉得不尽兴,第二天专门其余课程的成绩情况,并制成了折线统计图贴在教室的宣传栏内。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之源,适时地整合教学资源,使数学教学成为更富有现实意义的生活课堂,学生能不喜欢吗?
  当然,对教材内容的整合不等于不用教材,现行课本确实存在一些缺陷,但是课本的编写是有其自身的特点,也是遵守学生认知规律的,只是内容的更新总是滞后于教学理念的更新。我们创造性地利用教材,开发课程资源就是要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情景,学习身边的数学,并用到生活中去,体现数学的应用价值。学生的头脑中往往有一些数学的生活现实,倘若能够适时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赋予数学一定的生活色彩,对于唤醒自己的生活经验,为他们进一步探索数学问题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如果在讲授“折线统计图”一课时,如果直白地提供课本例子,让学生列表画图,显然枯燥无味,更谈不上激起学生积极向上的学习心态。教学时给他们增加本地的信息,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画出折线统计图,不仅开发了课堂中的现实资源,而且使学生真切地感觉到数学的亲和力,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学生作业题的整合与利用
  学生作业题是教师课堂教学效果的最佳体现,也是一种重要的课堂教学资源。新课标教科书每课后都有作业题,且配备练习册,这么多的题目,学生一节课能都完成吗?这就需要教师课前认真备课,对书上作业题和练习册上作业题进行精心整合,有效利用。既可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又可提高作业效率。例如,:
  观察如图所示图形:图中有4对同位角,5对内错角.请把它们列出来:




  其实,题中同位角有2对,内错角有4对。像这些的题目,老师可以让学生少做。还有一些作业题,由于课本和练习册上的形式完全相同,老师就不必让学生重复去做。
  其实,对学生作业题的整合与利用,是数学教师功底的体现。这不仅要选配适当的模仿性训练题,以达巩固记忆、熟练应用之效,还应从更高的观点审视教育,特别是数学教育改革的方向。有些习题难度过高,不适合学生的实际水平;有些习题形式重复,不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还有些习题答案模棱两可,设计不科学的习题,老师就不必让学生去做或少做。
  (四)错误资源的整合与利用
  “人无完人,金无足赤。”人难免会犯错误,更何况是我们的学生。在数学课堂学习中,教师若能慧眼识金,捕捉错误中的“闪光点”,给予肯定和欣赏,并顺着学生的思路将“合理成分”激活,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思维过程作出修正,帮助其迈向成功的道路,那么“错误”也可变成宝贵的教学资源。例如,我在教学“分式的加减运算”一课时,有位学生在黑板上板演习题时“张冠李戴”把分式方程变形(去分母)搬到解题计算上,结果丢了分母。但该同学把“方程思想”运用到解分式计算题上,他给了我们一种启示:若能操作该题去掉分母来解,则解决就简捷明快。我便引导学生用这种思路去解题。此次教师随机应变地捕捉学生出现的错误,并把它当作资源来利用,收到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课堂教学资源丰富多彩,只要我们认真观察,用心挖掘,随时都会发现惊喜。而对丰富的课堂教学资源进行精心整合,有效利用,能大大改善课堂教学环境,改变课堂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这对我们探索“轻负担,高质量”的课堂教学,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课程整合是我国教育改革进程中针对教育领域中各学科课程存在的割裂和对立问题,通过多种学科的知识互动、综合能力培养,促进师生合作,实现以人为本的新型课程发展。课程整合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对教师、学生、教学本身都提出了更高的综合性要求。这种要求并非面向知识,而是强调把知识作为一种工具、媒介和方法融入到教学的各个层面中,培养学生的学习观念和综合实践能力。因此课程整合的研究和应用也需要社会、家长和教育部门等各方面力量的支持和配合。本文也仅仅是笔者作为一名一线初中数学教师是实施应用课程整合的过程中的一点浅显理解和反思。不当之处盼望各位读者批评指正。为我国新时代教育改革做出一点贡献。
  参考文献:
  [1]360百科.百科名片
  [2]中国教师报
  [3]冯天瑜2001中华文化辞典主编.武汉大学出版社。

  • 【发布时间】2018/5/18 17:43:57
  • 【点击频次】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