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从语文教与学的困境中突围

 

【作者】 陆金福

【机构】 江苏省靖江高级中学

【摘要】 长期以来,中学语文教与学都陷入了困境。不少学校、不少家长、不少学生对语文存有偏见,语文学科说起来重要,在大家心中早已无关紧要,只有高考成绩揭晓,语文学科才倍受关注:成绩好的,庆幸自己运气佳;成绩差的,抱怨语文不给力。老师教得很辛苦,学生学得很逍遥!母语在沦陷!这样的困境必须突围!

【关键词】 当前;语文;教与学;困境;突围;
【正文】特级教师朱泳燚说:“祖国的语言文字美妙无比,语文教学的大千世界奥妙无穷。”特级教师洪宗礼也说:“母语教育只有一个目的:塑人,塑造人的个性、品格、意志和灵魂,提升人的语言文化素养。正是在塑人的过程中,教师也塑造了自我。”然而,在实际语文教学过程中,老师却常感困惑:本应倍受欢迎的语文课堂却不幸成为学生补充睡眠的场所,本应潇洒自如的语文教学却逐渐沦为对语文“大美”大卸八块的亵渎,本应日渐提升的语文素养却陷入每况愈下的困境,本应踌躇满志的语文教师却越来越感受到强颜欢笑的失落。
  一、语文教学的困境
  长期以来,真正困扰语文教学的最大问题是学生对语文的冷漠。直白地讲,学生不重视语文,也不知道怎样学习语文。在相当一部分学生眼中,语文好像是大众情人,谁都希望拥她入怀,谁都并不真正爱她。
  (一)教师的困境
  1.教材的困境
  教材按理说不可谓不丰富多彩:就版本而言,有苏教版,有人教版;就编排体系而言,每种版本都是专家领衔,既有教本,也有读本、配套练习,还自成体系;就编排内容而言,似乎不断推陈出新,貌似点面结合,包罗万象。就拿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来说,该教材分成“风神初振”的初唐诗、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豪放飘逸的李白诗、沉郁顿挫的杜甫诗等十二个板块。所选的诗词也确实经典,诸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李白的《将进酒》、杜甫的《旅夜书怀》、苏轼的《江城子》等名篇都在其中。
  无庸讳言,语文教材博大精深,但问题也由此产生。一是能轻松驾驭这样的教材的语文老师实在是少之又少。中学语文老师大多数都不是学贯中西的大家,为了传授相关知识,备课量是可想而知的繁重;中学生似乎也不必要学这么多浩如烟海的作品。坦率地说,教师每天都会看到如此精美绝伦的教材,也有望而却步的颓废念头;更不用说那些自制力本来就不强的学生,他们更容易萌生退意,或者尽想着不劳而获的投机取巧的做法。二是经典作品总是应运而生的时代的产物,它与学生之间总横亘着相当的隔膜。于是乎,美则美矣,然而,审美疲劳嘛,经典未必能激起学生持久的兴趣;更何况学生认可的更有时代气息的“经典”却阴差阳错地远远领先于教材编纂的速度。
  就这样,教师永远慨叹学生不读传统的“经典”,而学生认可的时代“经典”则又得不到老师以及时下教材的首肯。“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2.教法的困境
  名师提出的各种教学法可谓匠心独具:如于漪的情感教学法、钱梦龙的导读教学法、魏书生的“自学—辅导式”教学法、李吉林的情境教学法、刘显国的反馈教学法、华国栋的差异教学法等等,不一而足。
  但语文课堂是随机的,这些教学法并不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也从来不存在固定不变的公式可以套用。著名画家齐白石早就说过:“学我者生,似我者死。”任何教学法只有结合教师丰富多彩的个性,结合课堂变幻无穷的情境才有生命力,说到底还是取决于教师个人的综合素养。比较常见的例子是:教师用同样的教法在一个班上得酣畅淋漓,而在另一个班则波澜不兴。可见,“随机应变”是很多教师的理想境界,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难免有“江郎才尽”的遗憾。这正如做饭,天天吃一样的菜肯定会乏味,但变换花样哪里只是小菜一碟?
  很多语文教师确实在尝试教学改革,但大多都是在短暂的热闹之后又归于长久的沉寂。无奈啊,受制于自身素养,受制于所处的教师团队,受制于现行考试制度,不少老师如今连导入新课这样的环节都忽略了,开门见山地上起了常态课。于是乎,尽管语文教学改革如火如荼,“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这何尝不是语文教学的一种悲哀?
  (二)学生的困境
  1.考试的困境
  特级教师张正耀曾描述过这样一种怪现象:“用尽力气去学,高考成绩不一定好;不怎么重视,甚至有时还掉了不少内容,但成绩也不一定坏;有时一贯学得好的学生高考成绩还不如学得差的学生。”
  学生中有两种较有代表性的观点:一是“基础决定论”。这种观点认为语文是基础决定的,基础好的不需要努力,基础差的努力了也没用。二是“运气决定论”。也就是认为语文成绩的好坏完全是运气决定的,所考的知识正好是自己会的,阅卷老师正好很欣赏自己的答卷,语文成绩就高人一等;反之,语文成绩就惨不忍睹。有些同学更是愤愤不平地抱怨:怎么重视语文了,反而语文考不好?而以一种“游戏”的态度对待语文,语文偏偏给人以惊喜?于是乎,好多同学平时不愿意在语文方面花时间,语文作业也选择利用边角时间比如最疲惫的时候完成,成绩揭晓以后自然抱怨语文很不给力。于是乎,老师教得很辛苦,学生学得很逍遥!
  平心而论,现在的语文试卷太强调“高大上”了,命题老师以公平为幌子而有意为难学生渐渐成为一种风气。显然,试题人人会做,这很不现实!但试题以“难”和“怪”的面孔出现,虽然招致一片讨伐声,却足可以“命题水平高”而自我安慰。命题到处是陷阱,答案连很多老师都做不出来,自然,命题老师过了一定的时间也会忘掉自己当初七拼八凑出来的“成一家之言”的答案。这样做的结果自然是害苦了学生,因为学生永远也不知道命题老师又会变出怎样的新花样来折腾自己。长此以往,其实学生早就冷却了对语文学科的热情。上述两种较有代表性的观点也就甚嚣尘上了。
  2.学法的困境
  颇具讽刺意味的是,教师平时大讲特讲答题模式,命题老师则不讲模式。学生普遍反映,语文教师悉心传授的答题技巧高考时却怎么也用不上。是语文教师故意留一手,还是答题模式数不胜数?是答题模式落伍于命题,还是根本没有答题模式?
  不知怎么一来,语文确实让学生“想说爱你不容易”了。数理化等学科则不然,定理、定律、公式一旦掌握,所有的难题则迎刃而解;遗憾的是,语文学科没有这样的定理、定律、公式可以套用。背诵名句倒还算轻松,阅读理解题总让学生不胜其烦,难以掌握要领。虽说大量的复习资料也介绍了答题模式,但计划赶不上变化,到实际运用中这些模式似乎派不上用场,最要命的是有些答案往往匪夷所思。比如说探究作品的深刻意蕴,作家写作力求含蓄蕴藉,而要求学生反过来推导作品的深刻意蕴,学生肯定有云里雾里的缥缈感。难怪有些高考题让作家自己做根据他写的文章来命制的试题,他常常答不到“参考答案”罗列的要点,作家不无自嘲地坦言写作时并没有想那么多啊。显然,对阅读材料的过度解读,学生是无法揣摩命题老师的意图的。
  再如作文,你得承认写作需要灵性,确实有时“只可意会,难以言传”;有时文思枯涩,难以为继;有时则文如泉涌,一挥而就。作品的思路也不见得自然而然,也有难以解释的微妙之处,如果硬要强调必须这样写就有牵强附会的嫌疑。其实,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白可以这样写,而不是必须那样写的道理。而要求考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既要完成基础知识、阅读理解部分的习题,又要完成规定字数的作文,很多学生只能背诵名家名篇到时再改头换面美其名曰“嫁接”实则博一博运气以敷衍了事了。所以,避而不谈生活积淀却妄加指点作文的写法,如果不是故弄玄虚的吹嘘,无疑就是别有用心的误导了。
  二、 语文困境的突围
  语文教育沦落到今天这样的地步,确实令人痛心!洪禹平老师早在1998年就在《北京文学》上一针见血地点明了当前语文教育的危害——误尽苍生。二十年来,语文教育的状况非但没有得到改观,甚至于更加恶化!当然,冷静想来,这样的困境其实也不是没有突围的希望。
  (一) 教师的突围
  1.教材的突围
  现行中学语文教材太过复杂,虽然说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但由于各省、直辖市、自治区有权指定教材,所以,教材品种再丰富多彩,省级教育主管部门也会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而自动屏蔽一些比较优秀的教材,再多样的教材充其量也只是一种摆设。而教材又分成国家课程教材和地方课程教材两大类。仅拿地方课程教材来说,省市县校各级地方课程教材可谓名目繁多,难免泥沙俱下,让师生眼花缭乱。
  有鉴于此,语文教师的视野完全应当再开阔一点。比如说应当研究人民教育出版社以及其他省份的教材,吸收更有生命力的内容。叶圣陶先生早就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对于本省市县校级教材,则应当大胆取舍,选择其中确实非常经典的篇目加以讲解;而其他可讲可不讲的篇目尽量不讲,完全可以不讲的篇目则坚决不讲。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一个有追求的语文教师应当充分发挥省编教材在课堂教学中的主渠道作用,同时,还应当时刻关注学生感兴趣的健康书籍。通过谈心、调查问卷等形式,教师适时将一些更有时代感和吸引力的鲜活内容主动引入语文教学的课堂,只有这样,语文教学才能深入学生的内心,赢得他们的喜爱。
  2.教法的突围
  正如特级教师陆志平所言:“而很多时候学生并不怀疑老师的学养,却十分希望老师能给他们思考、表达、讨论的机会。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不是听讲听来的,而是在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语文实践中逐步养成的。”特级教师严华银也强调:“我在多篇文章中呼唤语文教育的回归,希望看到更多的老师安分守己,让课堂安静下来,让孩子自己学习,让孩子独立学习。”语文教育界众多大师级的人物异口同声地呼吁,一个高明的语文老师要少讲、精讲,如果不是字字如珠矶,句句皆经典,就不应喋喋不休。少讲、精讲绝不是推崇“神龙见首不见尾”式的故弄玄虚,而是“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扼要点拨。
  一个有追求的语文教师会随时关注学生的动态,认真揣摩他们的心理,创造性地开展各种健康有益的语文教学活动,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激情。行家里手的教法肯定是灵活多样的,因为只有变化多端才能持久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才能确保教学效果稳步提升。我们提倡教师少讲、精讲,就是要让学生多讲、多练。问题生成、小组讨论、教学总结等环节均可考虑将学生推到最前沿,诸如朗诵、演讲、主持、辩论、读书笔记、课本剧编写及演出等形式,全面训练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教师在开展此类活动时应兼顾所有学生,比如说有的学生有表现欲,就让他们参加激烈的竞赛类活动;有的学生性格文静,则应着重展示他们阅读、写作方面的技能。只有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就感,语文才能成为最受学生欢迎的学科。
  特级教师王栋生说过:“教学工作绝非简单的实验和重复,而是充满创造的实践过程。从这个意义而言,每一位教师的工作都将是无可替代的,每一节课都可能是独一无二的;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不但要践行职责,而且还应富有创造的激情和理想。”特级教师严华银说得更为直接:“语文教学的问题说到底是教师问题,教师问题又主要是能力和素质的问题。现在看来,最突出的是教师自身的语文素养问题。喜欢读书,能理解,擅写作,懂读写的规律,在今天已经是不少语文老师身上很稀罕的元素。”“有了一点悠然和闲逸,有了一些积淀和底子,有了一点才情和文气,才有语文课堂上的淡泊、雅趣和对学生的宽容。”显然,不管语文教育教学怎样进行改革,第一位依靠的必然还是中学一线教师。我总认为,语文教师的涵养提升了,“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如此,怎么教都“从心所欲而不逾矩”了。
  (二)学生的突围
  1.考试的突围
  若说学生不重视考试,这是麻木不仁的表现;若说太重视考试,又是功利主义的典型。面对成绩显示出目空一切的狂傲神情,这是阿Q的精神胜利法;而动辄惟漂亮的分数马首是瞻,实在是了无意趣的可怜虫。这两种人其实都是应试教育的牺牲品。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从考试中突围,不是以否定考试自居的虚无主义者,而是适当培养“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豪迈情怀。中学生要有一点超然物外的胸襟、洒脱从容的心境,不要太在意分数,不要太看重考试。既然胜败乃兵家常事,成绩考好了不应沾沾自喜,考砸了也不应灰心丧气。中学生要常怀一颗平常心,而不应“谈考色变”,无须“考试焦虑”。只要平时学习较为扎实,“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又何惧一次考试?优秀的学生常将课堂练习当作阶段测试,将阶段测试当作高等考试,将高等考试当作课堂练习,如此,反而能够考出理想成绩。
  其实,重要的不是考试,而是总结。总结每一次成败得失,冷静地分析原因,谦恭地查找差距,这样才能得到提升。如果说是试卷命制不科学,评分标准欠公允,阅卷老师有疏忽,即使分数不理想,大可不必太在意;如果说是记忆一时短了路,语言表达不周密,审题仓促看走眼,仍然无须太自责;如果说是知识零乱又混淆,答题迷茫无头绪,思维混乱不成章,那就应该想对策。
  2. 学法的突围
  会学习的学生学习效率自然得到提高,有时看似在浪费时间,实则只有自己真正理解了的知识才能掌握得更牢固。“孔子学鼓琴师襄子,十日不进”,这就是自主学习的一个非常经典的例子。那么,学生应当揣摩什么呢?一是品味语言艺术,作品中一些极有表现力的词语、句子、段落往往蕴藏了极为丰富的语言内涵,这些地方学生应当反复诵读、赏析;有时不妨进行造句、仿写、改写等方面的练习,以进一步加深理解。二是揣摩构思艺术,作品深邃的立意、谋篇布局的安排、段落篇章的写法等等,这些都值得学生认真体会。三是涵泳文化气息,作品饱含的地域色彩、时代特色、风土人情,作家特有的抒情技巧、语言风格、人生感悟,这些更是语文素养的有机组成部分,平时要有意识地积淀。就是一些偏重于记忆的名言名句、字音字形、成语熟语等等,学生也应总结相应的学习方法。
  首都师范大学张彬福教授认为:“在一节课里,需要给学生足够的学习时间,需要给他们更多发表见解和质疑的机会,需要对文本内含的教学因子进行提炼、甄选。需要设计更优方案,既要避免多余动作,又不怕随机生成,使学习流程简约、自然、高效,以保证学生学习的开放度和参与度,使学习从浅阅读向深度阅读挺进。”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很多老师只重视教,而忽视学,如何指导学更无从谈起。一个有追求的语文老师不但要留出时间让学生学,还应给予必要的指导。
  在学法方面,教师既不应粗暴地干涉,胡乱地指挥;也不应放任自流,做甩手掌柜。固然,学习主要是个人的认知活动,但教师的作用也不容低估。孔子一方面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一方面强调“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所以,该指导的时候也应毫无保留地给予点拨。不过,当务之急仍然是学生要有自主学习的意识,不断提高探究能力。要坚信,从效果来讲,老师口干舌燥地教,肯定不如学生兴致勃勃地学。万事开头难,只要培养了主动探究的习惯,学生潜移默化中一定能渐渐地增强自我探究的能力。
  总之,面对当前语文教学的困境,我们应当积极地寻找对策。相信通过我们真诚而勤奋的努力,一定能迎来语文教学的春天。
  参考文献:
  [1]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03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2] 《真教语文  教真语文》(董旭午著,2013年4月出版)。
  [3] 《语文的原点》(黄厚江著,2011年2月出版)。
  [4]《图解中国学生学习方法全书》(钟山主编,2011年2月出版)。
  [5]《语文,语文》(张正耀著,2011年12月出版)。
  [6]《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中学语文卷》(丁帆主编,2012年1月出版)。
  • 【发布时间】2018/7/2 15:00:33
  • 【点击频次】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