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新课改下小学数学教学的素质教育

 

【作者】 刘金福

【机构】 广西博白县凤山镇桥湖村小学

【摘要】 新课程下数学课堂教学把素质教育贯彻于数学教学之中,使数学教学成为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服务,是当前数学教学改革的中心议题。学生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积极思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的素质在主体发挥的过程中得到提高。

【关键词】 新课改;小学数学教学;素质教育;
【正文】新课程的小学数学教学更注重数学品质的培养和数学能力的提高,在这新的台阶上,小学数学教师面临着一个新的课题——如何“渗透数学思想,掌握数学方法。从而走出题海误区,实现素质教育的转轨。
  一、重逆向思维打破思维定势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数学思想是对数学知识与方法形成的规律性的理性认识,是解决数学问题的根本策略。数学逆向思维方法是解决问题的手段和工具。教师充分利用数学的这种功能,把思维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在教学中,尤其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使学生的思维既有明确的目的方向,又有自己的见解;既有广阔的思路,又能揭露问题的实质;既敢于创新,又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二、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动机培养学生数学能力
  数学教学具有很强的教育功能,它不仅对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极其有利,而且对加强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健康情感、坚忍不拔的意志、良好的性格特征和自尊、自强、乐观、进取的精神也有积极的作用。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主要表现在对学习兴趣的动机、良好的意志品质的培养两个方面。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使人的各感官、大脑处于最活跃的状态,能够最佳地接收教学信息;浓厚的学习兴趣,能有效地诱发学习动机,促使学生自觉地集中注意力,全神贯注地投入学习活动。在数学教学中,通过介绍我国在数学领域的卓越成就,介绍数学在生活、生产和其它科学中的广泛应用,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动机。通过设计情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去探索、去发现,让学生从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和发现的快乐;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引起他们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从而培养他们对数学感到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注意对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和训练,注意力的培养、长期反复思考同一问题的意志品质的培养、独立思考精神的培养等。一道数学应用题是否都有素质教育价值.教学实践表明,好的应用题对培养学生能力、形成科学观念大有益处,它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兴趣是情感教育的内容,培养学生情感,情绪智力,则是素质教育的内容之一另外,一题多变,加强思维发展?,培养思维的创造性。使学生形成不怕困难、坚忍不拔、刻苦钻研、顽强拼搏的优秀品格。
  三、重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
  教师妥善于选择具体题例,创设问题情境,精细地诱导学生的求异意识。对于学生在思维过程中时,不时地出现的求异因素要及时予以肯定和热情表扬,使学生真切体验到自己求异成果的价值。对于学生欲寻异解而不能时,教师则要细心点拨,潜心诱导,帮助他们获得成功,使学生渐渐生成自觉的求异意识,并日渐发展为稳定的心理倾向,在面临具体问题时,就会能动地作出“还有另解吗?”“试试看,再从另一个角度分析一下!”的求异思考。只有在这种心理倾向驱使下,那些相关的基础知识、解题经验才会处于特别活跃的状态,也才可能对题中数量作出各种不同形式的重组,逐步形成发散思维能力。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能别出心裁地提出新异的想法和解法,这是思维独创性的表现。尽管中小学生的独创从总体上看是处于低层次的,但它却蕴育着未来的大发明、大创造,教师应满腔热情地鼓励他们别出心裁地思考问题,大胆地提出与众不同的意见与质疑,独辟蹊径地解决问题,这样才能使学生思维从求异、发散向创新推进。如解答“某玩具厂生产一批儿童玩具,原计划每天生产60件,7天完成任务,实际只用6天就全部完成了。实际每天比原计划多生产多少件玩具?”一题时,照常规解法,先求出总任务有多少件,实际每天生产多少件,然后求出实际每天比原计划多生产多少件,列式为60X7÷6-60=10(件)。而有一个学生却说:“只须60÷6就行了”。他理由是:“这一天的任务要在6天内完成所以要多做10件。”从他的回答中,可以看出他的思路是跳跃的,省略了许多分析的步骤。他是这样想的:7天任务6天完成,时间提前了1天,自然这一天的任务(60件)也必须分配在6天内完成,所以,同样得60÷6=10,就是实际每天比计划多做的件数了。毫无疑问,这种独创性应该给予鼓励。独创往往蕴含于求异与发散之中,经常诱导学生思维发散,才有可能出现超出常规的独创;反之,独创性又丰富了发散思维,促使思维不断地向横向与纵向发散。
  四、注重学法指导,丰满学生展开自主学习的兴趣
  数学素质教育的对象是学生,教育功效如何,其内因是由学生本身决定的。学生正确良好的学习方法习惯,直接影响到教育的成绩,学生学习的心理卫生,特别是兴趣和信心能使学生的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目前,许多成功的“赏识教育模式”就能说明这一点。教师要重视学生对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要在数学问题中使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增强可贵的信心。如:学生李东婷期中考试得19分,笔者下来在与之交谈的过程中发现她对数学感到恐惧,只是因为考试的需要才不得不学它。她说:“我能够背过公式,学习也很努力。可就是学不好,不会用公式。”我问她是否对数学有兴趣。她说:“数学太难,成绩又低,学得太累。怎么能有兴趣。”我再问她现在的感觉如何。“我现在也很努力,听课也能听懂,课本上的题也差不多,可就是一考试就做一个错一个。看着别人成绩一个比一个高,我感觉自己是不是太笨了。”针对这种情况,笔者与之共同仔细研究分析这次考试中的失误之处,发现三个问题:①对概念的理解停留在字面上,课后没没有彻底弄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②急于套用课本例题的模式去完成作业,而缺乏对习题的反思忽略出错的原因。③对于自己感到类似的概念无法区分时,不能及时向老师或同学提出来,共同研究解决。因此,笔者给她提出了三条建议:①多对比、多联想、找原因。②作业独立完成,不必在乎答案。③大胆质疑,清楚表述。这样两周以后,她果然开朗了许多,逐渐能提出一些问题,时常有惊人之语,逐渐对数学有些兴趣。在期末考试中有原来19分得63分。进步的速度挺快。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学习的兴趣,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对获取新知识的愿望就会更强烈,这时教师的教学行动也就自觉地转化成了学生的学习活动。
  总之,数学教学过程就是一种交流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够理解自己的学生,且教师也能被自己的学生所理解,形成教者与学者的心理沟通,那末教学过程不会是个极度紧张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会有更多的机会去实施自己的教学策略,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
  • 【发布时间】2018/7/3 10:26:19
  • 【点击频次】6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