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立足农村小学数学课堂,创设计算教学情境的有效性

 

【作者】 廖春花

【机构】 广西省贺州市平桂区沙田镇狮洞小学

【摘要】 《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作为一线的农村教师在教学中更要创设现实且具有吸引力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和解决数学问题的兴趣,本文将从创设故事情境、生活情境、错误情境、操作情境四个方面阐述,让学生在愉悦中学习,提高农村小学计算课堂教学的实效。

【关键词】 农村小学;计算课;教学情境;
【正文】新课程改革后,越来越多的教师在课堂教学时,都想通过创设特定的情景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好的教学效果。《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因此,作为一线的农村教师在教学中更要创设现实且具有吸引力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和解决数学问题的兴趣,促使他们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现实问题,结合生活实际学习数学,让间接经验的学习有直接的生活经验作支撑,从而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促使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 
  据了解,目前农村小学数学计算教学出现了令人担忧的问题,低年级学生计算能力普遍下降,小学计算课的枯燥乏味使学生望而生畏,对计算是退避三尺,机械模仿,记忆。这就需要农村教师精心设计计算课堂教学环节,创设适合农村小学计算课堂的教学情境,提高农村小学计算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创设故事情境
  低年级的学生喜爱新奇的事物,爱好幻想,学习的自觉性较差,注意力持久性也较差,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因此,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可结合教学内容,创设一些适合农村学生的生动有趣的故事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诱发他们主动参与到教学中去。把计算教学溶入趣味的故事中,使枯燥的计算学习成为一种乐趣。
  例如: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数学教材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时,结合农村学生家庭的兄弟姐妹较多,编了两姐妹吃水果的故事:星期一:小媚、小梅两姐妹的妈妈卖菜回来买了4个桃子,两姐妹平均每人吃几个?星期二:小媚、小梅两姐妹的奶奶赶集回来买了2个梨,两姐妹平均每人吃几个?星期三:小媚、小梅两姐妹的爸爸打工回来买了1个大月饼,平均分成2分,姐妹两人各吃一份,两姐妹平均每人吃几个?结果怎样用数字表示?这些问题提出后学生立即被故事吸引,开始积极思考,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形成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使学生兴趣盎然地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二、创设生活情境
  农村学生的生活较之城市学生可能更丰富多彩,有更多的生活体验。如能联系农村生活实际,创设适合农村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把数学问题置于学生的生活情境之中,让学生了解自己所学习的知识,所要解决的问题就在身边。通过对生活情境的体验,从事理中明确算理。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学习效果会更好。《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激发对数学的兴趣,学好数学的愿望。由此,在计算教学中更要把计算和实际问题的情境联系起来,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来学习计算,体会探索算法的过程,发展数学意识。但教材中的有些主题图,创设的教学情境,一般是以城市学生的生活经验为主编排教材。如果直接使用教材,就导致脱离农村学生生活实际,农村学生理解困难,不能激发农村学生学习积极性。
  例如: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数学教材二年级上册在“认识乘法”时,可以从农村学生生活实际出发,设计适合农村级学生感兴趣的生活情境:(1)李龙生日,妈妈分鸡蛋给他们兄妹三人,每人碗里装两个,一共有多少个鸡蛋?(2)一个箩筐有4个南瓜,三个箩筐有多少个南瓜?选择农村学生身边的生活事件作为学习的素材,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动机,让农村学生从具体情境中获取相应的信息,感受生活中存在“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的实际现象;从这些实际问题引出乘法意义,明白算“几个几的和是多少”可以用乘法计算。如此改变教材的教学情境安排,让农村低年级小学生对教学情境倍感亲切,很好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能让学生感受到计算来自于解决问题的需要、计算可以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切切实实体会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无处不在。
  三、创设错误情境
  在平时的计算教学中,发现学生在计算时错误百出,如抄错数字、符号、弄错运算顺序等,很多教师急于指出错误,说明正确答案。可学生“一听就懂,一过就忘,一用就错。”若能将错就错,创设错误情境,让学生通过自己教育自己,不仅能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还能提高学生的计算技能,提高学生的计算正确率。在计算教学中,创设的错误情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师故意创设错误情境,让呈现内容与学生已有的思维发生冲突,以激发学生寻找错误的强烈动机;二是在进行作业反馈时,除展示正确的答案外,还展示错误的答案,让学生在正确、错误的对比中辨明是非,减少自己在计算中的错误。
  例如:教学完“20以内的加减”后,发现孩子在计算20以内的加减法有加有减时,总会看错符号计算。如12+2会算12-2=10,所以在练习时,故意把12+2的答案算作10,让学生来判断。有的学生看也没看仔细,就脱口而出“答案是10”;而有的学生却说“答案是14”,让学生们说说各自的想法,通过一起分析与交流,学生达成了共识:老师看错运算符号,答案是“14””,计算时要先看清运算符号后再计算。还可以让错误的学生说说自己为什么做错,使学生认识到了自己的计算错误原因。教师创设错误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通过集体“会诊”,达到既“治病”又“防病”的目的,从而来提高自己的计算正确率。
  四、创设操作情境
  动手操作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充分感知,逐步在头脑中建立起表象,进而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皮亚杰说过:“思维从动作开始,切断动作和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人的手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在计算教学中,如何创设一些好的数学活动,特别是多创设一些操作性的活动,对学生理解算理,发现计算方法,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教学“12减几”教学中的“12-5”,低年级学生不理解其算理,可以让学生亲身实践借助摆小棒抽象出计算方法。让学生自己在家用小树枝裁剪好20枝,10枝为一捆捆好。上课时让学生利用自制的小棒动手操作,理解算理。学生拿出12根小棒也就是一捆零2根,从这些小棒中去掉5根小棒,学生经过片刻思考后把整捆拆开,直接去掉5根,还剩下5根再与另外的2根合在一起,一共是7根小棒,从而得出“12-5=7 ”,再请几位学生用准确的数学语言边描述边用老师自制的树枝教具演示摆小棒的过程,这样学生会一目了然,对其算理理解掌握的更扎实,提高计算正确率。通过动手操作摆小棒学生也抽象出“20以内加减法”的算理,由此可见,加强动手操作的数学活动是十分必要的,而且是万万不可少的,应引起极大的重视。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运用故事、联系生活、设计错误。动手操作等有利因素,创设一个个适合学生的最佳心理状态的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人人参与,使教学充满乐趣,把厌学,苦学变为喜学、乐学,更能提高农村小学计算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 【发布时间】2018/7/3 10:31:18
  • 【点击频次】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