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让中职语文教学更加“语文味”

 

【作者】 李红梅

【机构】 湖北省十堰市房县职业技术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一堂好的语文课,应该飘溢浓浓的“语文味”,何谓语文味?陈钟樑教授说得好:“语文课是美的,它潜伏在语言的深处”。“语文课要上的朴素、自然,向学生传递的是语言深处的美。”可见,我们应加强语言学习,回归语文教学本位,充分运用语言抓手,“抓”出课堂“语文味”。中职学校以培养学生技能为主,以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要为目标。中职学生必须具备足够的语言能力,以适应社会需求。从而实现语文教学的目标。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接受情感熏陶。”目前,中职教师在课堂教学环节上都安排有朗读内容,但中职学生朗读质量不高,朗读水平令人担忧,针对这种现状,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了积极的探索和尝试。
  一、 关注语言形式,“品”出语文味
  在指导学生朗读《荷花淀》中,孙犁写青年妇女商量探望丈夫的对话描写。
  (1)“听说他们还在这里没走。我不拖尾巴,可是忘了一件衣裳。(忸怩含蓄)
  (2)“我有句要紧的话,得和他说说”。(爽朗直率)
  (3)“听他说,鬼子要在同口安据点……”(沉稳谨慎)
  (4)“哪里就碰的那么巧,我们快去快回来”。(机智伶俐)
  (5)“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俺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羞涩含蓄)
  读一读,试该写一下,改成:
  (1)“我听说他们还没走。我挺想他的。我去看看他。”(直白爽快)
  (2)“我想念他,怕他忘了我,我要他发誓……”(热烈奔放)
  (3)“听他说,鬼子要在同口安据点……我担心他……”(沉稳干练)
  (4)“哪里就碰得那么巧,我们快去快回,我真的想去看看他”(伶俐实诚)
  (5)“我本来不想去,可是……老实说我自己还是想去看看他……”(老实憨厚)
  请学生再次按照修改的句子读一读。“什么感觉?”人物语言变了,人物个性也发生了改变。
  引导学生细细咀嚼,慢慢品味,听其声,辨其味,掂其分量,触其心跳,让学生畅游在汉语言文字的丰富音律之中。
  二、 想象语言空白,“练”出语文味
  在学习莫言的《卖白菜》时,文中母亲因贫困所迫,不得不卖掉那三棵白菜时,结合重点句:“母亲叹息着,并不时把目光抬高,瞥一眼那三棵吊在墙上的白菜……‘今天是大集’母亲沉重地说。”这时进行设问:“母亲心里是怎么想的才会做出这样的决定?”紧接着出示延伸句让学生补充:“她心里想________”。
  课文没有具体写母亲卖白菜前的心理活动,以及卖白菜后回到家里,因为儿子多拿别人一毛钱。白菜没卖掉,被送回来,母亲想了什么?卖白菜的老奶奶穿的________,钱装在一个________她为什么要买白菜,买白菜前,老奶奶心里想:________。
  结合课文情节的发展,再往下引领深入,让学生思考,老奶奶又老又贫,她的每一分钱都来之不易。但自己的儿子却多拿一毛钱,老奶奶送白菜来心里想:________她会说:________。母亲面对没有卖掉的白菜,心里想:“________”。
  我几次从不同的角度引领学生揣摩:她心里想______,将课文的语言融入学生的语言仓库,毫不放松地进行语言训练,帮助学生积累语言,理解文中人物形象,文章主旨,形成语文能力,其中所浸润的浓郁语文味,宛如幽香的醇酒,藏“再深的幽巷”,仍清香袅绕。
  三、 优美教学语言,“说”出语文味
  “为师不识语文味,教尽经典也枉然”。语文课能不能充满“语文味”,还取决于语文老师的语言素养,试想,如果语文老师有浓郁的书卷气息,课堂上出口成章,对学生而言,也必定会是一种享受。如教学李乐薇的《我的空中楼阁》时,我这样导入:“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山河锦绣,我们曾‘攀登’过永济的鹤雀楼,领悟过‘更上一层楼’的哲理。我们曾游览过阿里山,惊叹过她的静谧与神奇。今天我们又将领略李乐薇的空中楼阁……”这样清新自然的教学语言,不但使学生体验了情境的美。还可以引领学生通过语言想象出“空中楼阁”的纯净自由宽广的美。
  四、 增加朗读形式,“诵”出语文味
  要想有目标,有层次,高效率地进行语言教学,语文教师要把教材把握好,增加朗读形式,让学生多读,诵出语文味来。模仿“诵”,听听优美古诗词,掌握语言的抑扬顿挫和真情实感,教师引导学生反复模仿朗读。在模仿中顺利“呤诵”。
  老师将学生在课外阅读中摘录的精美句段拿来欣赏朗读,并引导学生把学到的,领会到的优美句段灵活应用到实践中去,用于说,用于写。
  还可以组织全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各种各样形式的朗诵竞赛活动,如看谁诵的多,看谁诵得快,看谁诵得好。最后评选出优胜的团队或个人,并给予表扬。这样学生的好胜心被激起,大家都有一种跃跃欲试的“冲动”,诵书的氛围自然被营造出来。语文课堂自然也成了学生感兴趣的。
  古人云:“入灵芝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同化矣。”这说明任何事情的开展都离不开其大环境。对于教学而言,环境即氛围。英国的一位哲学家说:“在压抑的思想环境,禁锢的课堂氛围中是不可产生创造性火花的”。因此,中职语文教师要极力为中职学生创造良好的“语文味”的氛围,提供丰富的教学环境,开展多样的活动,教师要更新观念,勇于创新,大胆探索,让中职生积极学习语文,让他们爱上“语文味”。
  • 【发布时间】2018/7/3 11:05:48
  • 【点击频次】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