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浅谈创新性作文教学

 

【作者】 晏远南

【机构】 广西玉林市福绵区樟木二中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长期以来,作文课一直让学生感到头痛。大多数学生对作文不感兴趣,提到上作文课就产生畏惧心理。他们写作文时要么是“无米之炊”,觉得没东西可写;要么像茶壶里的饺子,表达不出真情实感。语言干瘪,内容空洞,假话、空话、套话连篇。如何改变作文教学的现状,把学生视为“苦差”的作文变成他们的“乐事”呢?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在作文教学上创新,激发学生浓厚的写作兴趣。
  一、中学作文教学的创新,需要教师教学理念的创新
  中学作文教学理念的创新,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需要我们老师澄清几个思想和观念上的误区。
  作文教学也是一门学科,它决不是语文教学的附属品。可能我们很多老师从来就没有否认作文教学的重要性,但在具体实践中却无意识地把它放在一个可轻可重的位置上。具体表现在对待作文教学没有像阅读教学那样重视和认真,阅读教学有详细的教案,而作文教学少有详细的教案,甚至没有教案的现象时有发生,有的老师在黑板上布置个作文题就算完事,长此下去,作文教学质量的大面积提高,岂非难事!
  作文训练课也是一堂课,需要我们老师像对待阅读课那样对待写作课。课前精心准备教学方案,课上悉心指导,课后认真讲评。作文课有其内在规律,在一堂作文课内,针对一个作文训练目标,也要设计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训练过程,要把整体目标分解到各个子目标让学生逐步完成,切忌作文课没有梯度作铺垫,而是一下子把学生推到老师设计目标的最后高度。之所以许多学生视作文为畏途,其原因恐怕在此。
  无论是作文指导课,还是作文评讲课,老师都有许多事情要做,老师在作文课上所投入的精力,远比在阅读课上的要多得多。一堂优秀的作文课更是这样。
  作文教学与阅读教学是鱼水关系,彼此密不可分,不可割裂。事实上,很多老师在平时的语文教学时,有意无意的割裂了阅读与作文的联系。学生在语文课堂上获得的阅读成果不能自觉的转化到写作上来,也就是说阅读教学不能反哺学生作文。教师要在阅读教学课上,有一个把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转化为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自觉意识。让学生通过对文本的阅读,不仅能明白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为什么要这么写,这么写产生了怎样的效果,文章在立意构思谋篇布局上有什么特点,而且也要让学生意识到,文本中的哪些东西可以在今后的写作中去借鉴和模仿。
  中学作文教学的创新,本质上在于回归并尊重作文教学的规律。“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很多中学生的文章“言之无物”,不就是他们的生活枯竭吗?不就是他们还不善于思考和感悟本来就很狭窄的生活吗?作为老师的我们,就是要想办法帮助学生打开学生的生活视野,帮助学生去留心观察和感悟生活,不能再重复过去的“闭门造车”了。学生的视野开阔了,生活丰富了,思考深刻了,感悟充盈了,不愁没有东西可写,不愁写不出鲜活的东西。解决了学生作文中的“源”的问题,“流”的问题就好办了。
  二、中学作文教学的创新,需要建立一个科学的作文教学训练体系
  就初中阶段而言,初一年级要重视指导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记叙描写能力,在完成整篇作文之前,多进行记叙描写的片断训练,养成勤练笔的习惯。如经常的指导学生对天空大地自然万物观察和描写,写草长莺飞,写云朵彩霞,写河流小溪,写家禽野兽,写人物外貌肖像、言行举止、喜怒哀乐,写环境气氛,写高山小丘,写海涛礁石,写某件事情。这样便为学生完成一篇写人记事的作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初中二年级阶段,在继续训练学生的记叙描写能力的同时,侧重训练学生的说明事物的能力。训练学生说明事物的能力,应按“由实到虚、由实物到事理”的训练层级来进行,先训练学生对空间方位的说明,如对教室、卧室的布置,公园、广场的布局说明等;在训练学生对时间顺序的说明,如对试验程序、活动步骤的介绍等;上述两种说明能力形成之后,便可对事理的说明能力的训练,如说明洗衣粉的性能,自行车的工作原理等。
  初中三年级阶段,将侧重训练学生的议论说理的能力。训练学生的议论说理的表达能力,最好先从一事一议、一事一感写起,逐步增加训练的难度,最终达到论点明确、论据充分、说理精辟的要求。
  三、中学作文教学的创新,需要在立意选材上创新
  文贵求异,思贵创新,自古皆然。古人主张写文章:“必言前人所未言,发前人所未发”。因此写作文必须引导学生写出独到的感受,新颖的意思,新鲜的见解,在立意选材上创新,培养学生多角度立意、选材的习惯。
  1、立意上的创新
  文以意为先,意是文章胆。立意新颖的文章才能力挫“群雄”,脱颖而出,才能吸引读者,充满魅力,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利用给文章立意的方式培养学生逆向思维、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的能力,从而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求异思维的能力,可以用对同一事例不同角度立意的方式进行训练。立意的创新还表现在对同一社会生活或材料不同的看法。例如《“0”的联想》,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从“0”的外表和本质特征去联想社会生活,类比人生中的种种问题。学生由“0”想到了它像黑洞洞的枪口,像深邃的老井,像一盘冷月,像一轮红日,像中秋的月饼,像一圈围观的人群,像妈妈滴落的眼泪,像爸爸举起的酒杯,“0”是起点,也是终点。这样,学生把“0”想像成了各种各样的事物,也就有了立意上的创新。
  2、选材上的创新
  有了好的立意,只是作文成功的开始,怎样选择材料才是问题的关键。学生作文往往在这方面缺乏创新意识,选择的材料都是“陈谷子,烂芝麻”。这些老掉牙的材料又怎能吸引读者,写出新意呢?因此,在作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选材上的创新。我们的生活正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从现实中获得时代气息浓、活生生的材料,把它们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这样既使学生增强了创新意识,又能提高写作水平,何乐而不为呢?
  四、中学作文教学的创新,需要在构思和方法上创新
  所谓“构思”,说得通俗一点就是确定文章的段落层次,安排好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哪里详写,哪里略写。古人云:“文似看山不喜平。”学生写作文最容易犯的毛病就是平铺直叙,一竿子插到底,无曲折离奇可言,读起来索然无味。老师要针对这一情况引导学生进行构思上的创新。
  1、构思上的创新。
  可从多方面进行。倒叙、插叙和补叙方法的运用可以避免平铺直叙,增加读者的阅读兴趣。欲扬先抑、欲褒先贬手法的运用是增加人物形象魅力的有效方法。
  2、方法上的创新。
  要使得文章立意新颖,语言生动形象,在很大程度上离不开表现手法的运用,而这方面正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最佳选择。
  写作方法是指一篇文章主要运用的表现方法,诸如象征、对比、衬托,托物言志、借物抒情等。不同的文体还有不同的方法。记叙文可用顺叙法、倒叙法、追叙法等,议论文可用归纳法、对比论证法等,说明文可用综合说明法、举例说明法、类比说明法等。指导学生作文时可以灵活运用,也可以自创新法。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是推行素质教育,实施新课改的需要。我们广大语文教师要将创新思维引入到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灵感,迸发学生的创新火花,为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努力奋斗。
  • 【发布时间】2018/7/31 17:55:00
  • 【点击频次】7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