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未成年人行为偏差及其对策探究

 

【作者】 曾海胜

【机构】 广西容县浪水中学

【摘要】 当前,由于社会变迁速度加快,使部分未成年人的行为出现了偏差。本文针对形成未成年人行为偏差的原因,从家庭、学校、社会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并对解决未成年人偏差行为问题提出对策。

【关键词】 偏差行为;成因;对策 ;
【正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的建立和发展,使得社会传统价值观念逐渐崩溃。面对日益复杂的多元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生活方式的多元选择环境,未成年人在思想上的困惑、观念上的冲突和心理上的失衡日益加剧了未成年人行为偏差问题。未成年人行为偏差问题不仅是一个教育问题,而且是一个社会问题。
  从比较宽泛的意义上说,所谓偏差行为,即偏离行为、异常行为或越轨行为,通常是指那些超出常规,偏离或违背社会道德、纪律规范和法律规范的行为。未成年人偏差行为是未成年人在青春期出现的偏离或违背社会规范的行为。
  一、未成年人偏差行为的表现
  一般的未成年人偏差行为主要表现为:1、违纪行为。即违反特定场合的特定管理规范的行为,如学生考试作弊、旷课、逃学等。2、违德行为。即违反社会道德规范的行为,如见死不救、拾遗不报等。3、异常行为。即由于个体自身某些特殊的精神问题或心理因素及其变化 引起的违反社会规范的行为。这种偏差行为更多的只是因为自己行为的不正常而在客观上造成对他人的损害。4、自毁行为。即违反社会规范并对自身造成伤害的行为,如吸毒、酗酒 、自杀等。5、不适当行为。即常常与人们普遍认为“应该如此”的原则或理念不一致的行为 ,如离家出走、吸烟、赌博、未婚先孕等。6、反社会行为。即违反社会规范并对他人和社会造成某种程度破坏的行为,如少年强索、欺诈等行为。其中,旷课、逃学、谩骂、殴打等未成年人偏差行为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
  二、未成年人偏差行为的成因
  当未成年人人格及心理产生障碍时,即有可能产生偏差行为,因此必须先就偏差行为的成因探讨,才可对症下药,以便找出解决之道。以下提出造成学生偏差行为的成因。  
  1.家庭环境因素
  家庭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场所。其中,家庭的物质环境、经济状况、父母的职业、文化水平 、期望水平、生活习惯、兴趣志好、父母的教育态度与教养方式、家庭的情绪气氛、家庭结构、亲子互动以及父母自身的言行等因素的不同组合会使每一个家庭呈现出独特的家庭环境 ,有力地影响着未成年人的身心发展,并且由于家庭教育和家庭生活的统一性,家庭的教育影响具有连续性和潜移默化的特征。未成年人与他们父母发生着最初的社会关系和道德关系,开初总是以父母的言行为榜样,以父母的需求、情感、情操为认同的对象,自觉或不自觉地加以模仿、同化、形成自己的行为习惯和道德信念体系。因此,父母的不良言行在很大程度上是孩子偏差行为习得的反面活教材。因此,家庭结构缺陷、 家庭缺乏教育能力、家庭教育方法不当以及有问题家庭等不良熏陶,都极有可能导致未成年人行为偏差。
  2.学校教育环境因素
  一是教师管教失当。教师过于放纵可能会让学生行为不检、散漫随便;过于严苛又会让学生恐惧学习或消极反抗,皆会造成师生关系不佳,进而班级气氛低迷,更谈不上学习效果。
  二是学校政策不佳。因升学率压力给予学生在课业上的过多负荷、教学内容索然无味而使学生抗拒畏惧,进而影响学生身心发展;法令不当、执法标准及教条内容不符合现时潮流 ,会造成学生压力过大及无所适从,也使学校对学生偏差行为的处理颇感压力及困扰。
  三是学习困难:情绪有困扰的未成年人往往会有学习上的困难,例如无法专心注意,做事犹疑不决,或根本无心学习,学习动机低落,故会造成在读写或沟通上的困难。由于缺乏好奇心及试验勇气,使得心理功能无从发挥,而不能从事游戏或创造性活动。对于人际关系及两性情事也过度焦虑,因而容易产生偏差行为。
  3.社会环境因素
  随着现代媒介的发展以及电脑网络的普及,特别是在各种传媒中出现的一些不健康的内容包括暴力、恐怖或色情等,对于未成年人的各种偏差行为有着不可规避的责任。未成年人耳濡目染,经由观察、模仿 、学习,久而久之,孕育、形成了偏差行为。同时,一部分未成年人沉溺于网吧、电子游戏厅等游戏场所无法自拔,甚至有人为了上网玩游戏或偷拿父母的钱,或路劫同学的钱,或开始行窃。这些社会不良诱因都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方式影响着未成年人的行为偏差。
  4.同伴群体因素
  在未成年人期,随着父母的影响逐渐让位于同伴的影响,特别是现代社会中“代沟”现象的存在或者由于许多未成年人在家庭中得不到应有的关心和爱护,一部分未成年人更倾向于对同伴群体的认同,同伴群体为未成年人提供了互相模仿的对象,影响着未成年人的自我调节能力和道德行为,是未成年人言行的参照群体。研究表明,许多未成年人的偏差行为是在群体情境中产生的。未成年人由于受到同伴压力而做出趋同群体的行为,对群体一致性的寻求常常使其在各方面无条件地遵从群体的理想、行为标准和道德观念。因此,未成年人不良群体往往成为偏差行为孕育的场所,造成未成年人价值观的偏离和不良行为的恶性循环。
  三、对策  
  造成偏差行为的因素有很多,故对偏差行为的矫治及辅导,需针对其成因对症下药,才有事半功倍的效果。矫治及辅导未成年人偏差行为的方式有很多,现分述如下:
  1.协助家庭发展未成年人正面的自我概念
  因自我概念和个人身心发展关系密切,且与家庭最有关系。但现今未成年人与家人的关系很疏离,因许多父母忙于工作而没有时间陪孩子一同成长,因此如何协助家庭发展良好的家人关系,进而影响未成年人有正面的自我概念是不容忽视的课题。此外,也需加强父母对小孩交友方面的监控能力,以防止小孩受到不好的同侪团体影响而产生偏差行为。学校教育也应教导并加强未成年人应具备与家人建立良好关系的认知、技巧和能力,并慎选朋友同侪的是非判断能力。
  2.学校应协助老师具有与未成年人建立良好关系与辅导未成年人的技巧与能力
  学校应协助老师具有与未成年人建立良好关系的能力,特别是单亲家庭、隔代教养或因父母忙碌而疏于照顾的未成年人,在品行、课业及生涯规划上要予以适当的辅导及教学,才不会让未成年人误入歧途,产生偏差行为。以下方法有助于和未成年人建立良好关系:
  一是尊重与倾听。与未成年人对谈时,要表现出积极倾听并专注的神情态度,以深入了解其语言表达讯息及非语言讯息的含意,一方面让未成年人觉得受到重视及尊重,可以真诚表达 ,一方面可以分析未成年人的真正困扰及问题所在。
  二是理解与容纳。未成年人叙述问题时,会有他个人主观的认知、价值观或想法,老师要能尊重学生表达的权利,即使不认同其意见,也要听其述说,接纳其想法,并接纳他们为有价值 、有尊严的个体;我们可以直接说明不同意其某些言行,但不可将其全盘否决或加上侮辱性的标记,并应让其充分表达,畅所欲言,如此才能真正了解学生。
  三是换位思考。有些未成年人会产生偏差行为是因观念混淆或错误。故在进行辅导时,要用说理和澄清的方式,最好的方法是使用换位法,使其词穷而自知理亏。例如某位未成年人欺负别人时,他强词夺理地说:“这样我感觉很舒服”时,我们若用道德式的责求,不一定有效,倒不如反问他:“如果是你被欺负,你会有什么感觉呢?”他可能会回答说:“我肯定受不了”等,然后继续问他:“那你欺负别人,别人会有什么感受?”使他自知有错,然后再引导他说出该如何做才是正确的行为。
  四是奖惩结合。当前述几种方式没有效果时,可以尝试使用增强策略,而最具体的即是奖惩 。例如未成年人发生偏差行为,可予以直接惩罚,给予未成年人一种不愉快的刺激,或是间接惩罚 ,剥夺未成年人享有的权利;但若表现出好行为,则予以直接奖励、称赞表扬,而其原则是多奖少惩,以奖为主,以罚为辅,要让他了解为何奖和惩罚,还要讲求即时性,而且奖惩的种类和程度要与行为相当,精神和物质的交互作用,并要注意个别差异。
  3.引导未成年人接受健康的大众文化信息
  对未成年人进行宣传健康的大众文化信息,引导他们正确使用大众媒介,协助他们形成坚强的自制力,帮助他们学会远离、抵制不健康的大众信息的误导。
  4.加强对同辈群体的思想道德教育,引导他们形成积极、健康的“亚群体意识”
  未成年人同辈群体的“亚群体观念”不可忽视。未成年人行为偏差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不健康的“亚群体思想”所导致的。尤其是群体成员的从众意识,往往在主流的不健康的群体思想的熏陶和感染下,使群体成员中的思想健康向上的成员慢慢降低对自己的要求,逐渐丧失是非观念及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对同辈群体的正确引导,确有必要。
  在成长过程中,由于未成年人没有学到合理的方法来达到个人的期望,没有学会用有效的问题解决策略,因而无法调适自己的情绪,产生错误的认知及偏差行为。当未成年人出现偏差行为时,事实上是一个警讯,显示出未成年人需要的不是严厉斥责或消极惩罚,而是期待支持、引 导、协助或督促,更希望父母及老师能给予帮助。故无论是老师或父母,都要学习分析、诊断未成年人的偏差行为问题,了解其动机与需求,进而才能提供适当的方法,协助他们快乐幸福健康地成长,为他们以后的正常成人社会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文新主编.未成年人发展心理学[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3.
  [2]张英英.未成年人行为偏差的教育社会学分析.哈尔滨学院学报,2004,(10).
  [3]黄雅玲、李金龙、陈微.行为偏差未成年人的维权问题思考.未成年人犯罪问题,2004,( 2).
  [4]李月华.新课程实施中教师教学行为偏差成因分析.教育探索,2007,(5).
  • 【发布时间】2018/7/31 17:57:14
  • 【点击频次】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