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关于引导初中学生养成预习习惯的思考

 

【作者】 江志贵

【机构】 广西陆川县良田镇第二初级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在教育家叶圣陶曾经说“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作为道德素养的最重要的真理在少年时期没有成为习惯,那么,所造成的损失是永远无法弥补的。”习惯的巨大作用和影响是众所周知的。而我们现在的很多学生早已形成了传统教育下的学习习惯——上课认真听讲记笔记,下课认真做作业;而有效教学特别强调的课前结构性预习的习惯却基本不具备。具体表现在:全班42名学生中,几乎从不预习的学生有24个,假期会通过上补习班进行提前学习的学生有12个,有有预习意识的有6个学生,每周会有一两次预习,但其中只有两个学生有较好的预习习惯——每天用半小时看看数理化的内容。当我问及预习的方法步骤时,发现即便有预习意识的学生也含含糊糊地只是提前看看书而已。
  由此可见,多数学生的被动学习习惯已形成多年。而且我们知道,习惯一旦形成之后,没有十倍百倍力量,很难加以改变。那么在这大势所趋的有效教学的改革实践中,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结构化预习习惯就成为重中之重。下面是我对这一问题的点滴思考。
  一、积极引导,快速调整方法   
  在教学改革的浪潮中,学生们都逐渐意识到,如果在家没有预习,那么课上的效率就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了。因为上课后是学生展讲、质疑和解疑的过程,而没有预习的学生在课上如坠五里雾中,根本不知别人在讨论什么,也就无法参与问题的梳理和思考。当没有预习的孩子匆匆忙忙在课堂上开始看书预习时,别的同学已经进入下一个环节了。如果说,一节课两节课的手忙脚乱似乎还没有太大影响,而一天两天,甚至一周两周的稀里糊涂无所收获,那么和别人的差距就很快拉开了。因此,孩子们在大大小小的碰撞和打击下,逐渐意识到预习的巨大作用,应该说,学生们再结构化预习的意识上和行为上的被迫转变是付出了惨痛代价的。但我认为长痛不如短痛,这个代价值得。
  二、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期中考试前后,我班大多数学生已经开始适应了课前预习的学生,但我发现很多学生不会预习。学科长和学术助理在检查预习情况时,总会发现有些学生书上是干干净净的,没有任何记录。在班会课上,,我邀请已经提前作了准备的各科学术助理将本学科的特点和预习内容向大家作了启发引导。比如,语文学科中的生字词、作者简介、文章大意、脉络结构等问题都可以交给学生课前解决。在完成导读单的过程中,学生们在书上可以圈点批注,可以补充资料,可以提出问题,可以赏析精彩……数理化学科的学术助理就要求大家在预习时不仅要画出新的概念、定义、原理,还要将提前将课后的思考题和导读评价单完成;史地政学科的学生助理也将学科的预习要求告诉了大家。在大家逐渐清楚了各学科的预习要求后,我适时地展出了学委们精选的各科优秀预习作业,用榜样的力量来感召同伴,为大家指点方向和迷津,更好地利于习惯的形成。这样,大家在观察和学习中对结构化预习又有了进一步认识。
  三、建立规范,注重个体差异
  在培养学生预习习惯的过程中,我有意识地在小组之内建立起具有个体差异性的规范。我认为每个孩子都有优势和不足,为同一小组内的不同学生制定出符合其自身发展特点的规范,是成功实施有效教学的有力保证。正如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所说:“如果没有合理的,得到彻底实行的制度,没有行为范围的合法界限,任何高明的语言都弥补不了这种缺陷,制度越严格,越明确,它就越能形成内部的动力定型,这是形成技巧与习惯的基础”。每一次制度规范,要求都非常具体细致、丝毫马虎不得,正是由于规范具体明确,所以既便于执行,又便于检查。实践证明:规范是否具体,具有可操作性,是否合乎本班和本组实际,是培养习惯并取得良好效果的前提条件,如果一个小组的规范大而空,那么可操作性差,所能达到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良好的习惯不是靠一天两天,而是既有阶段性,又有侧重面。即使在有效教学全面推进的阶段也要明确:只有培养好学生的结构化预习习惯才能取得最佳教学效益。培养阶段的潜伏期,我们视养成其习惯难易程度而定,因此更要有针对性地注重个体差异,制定培养习惯的计划,设置培养习惯的恰当方式,一个一个地来,在一个时期可以培养一方面,重点培养一个习惯,由易而难、循序渐进。
  四、同伴互助、增强集体意识
  我们知道,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可形成的,必须做好打持久战和攻坚战的心理准备,,尤其对学习习惯较差的学生,他们对学习没有兴趣,自暴自弃,针对这些学生我们非但不能歧视,更要给予格外的关照。我认为老师一人之力永远不如同伴互助奏效,要让这些同学在小组合作中找回自尊与自信,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要相信他们独到的见解和深藏的优势,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个性发展。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我们也会要求小组其他成员更多地肯定学生回答正确的地方,真诚地帮助他们进步,表扬进步,发现他们的闪光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潮,让每个孩子在同伴的关注和鼓励下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进而积极主动地探索研究,自主学习能力大大提高。
  五、加强沟通、家校共同育人
  由于学生的结构化预习工作都是课前或家里,那么预习的效率和质量就很难在老师的掌握中。因此老师要争取家长的理解和支持,共同做好学生的良好习惯养成的监督、督促工作。由于班里的学生居住分散,都是走读,我就采用发送飞信或微信的方式加强联系。假期中还会和家长交流孩子的成长情况,以及老师对孩子的期待。在交流过程中,也会嘱托家长一定关注孩子的结构化预习。相信在家长和老师的共同努力下,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会取得较好效果。 
  总而言之,学生们良好的预习习惯的养成需要我们长期努力,需要我们不断地督促引导。像滴水穿石一样,一点一滴,经年累月,使结构化预习真正变成学生的内在需要;像铁杵成针一样,持之以恒,锲而不舍,引导学生逐渐养成求学似渴的良好习惯;像河出伏流一般,目光炯炯,脚步铿锵,满怀着希望奔向前方!
  • 【发布时间】2018/8/31 17:40:08
  • 【点击频次】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