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浅论初中美术教学中人文精神的渗透

 

【作者】 岗日加

【机构】 青海省海南州共和县民族中学

【摘要】 每一件美术作品背后都凝聚着厚重文化的积淀与创作者思想感情的寄托,因此美术具有其独有的人文魅力,同时也是人类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随着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美术学科的人文性越来越受到重视,美术学科的文化精神内涵成为了中学美术课堂的灵魂。本文就如何将人文精神贯穿渗透于中学美术课堂做几点浅析。

【关键词】 美术课堂;人文精神;
【正文】一、转变教师观念,深刻理解美术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内涵
  新课程标准重新将美术课程的性质进行了定义,明确指出美术课程是“人文性质”的学科,这改变了我们传统思维中认为美术课堂仅仅是传授学生绘画技艺的观念,美术教学由技艺层面上升到了文化层面。这要求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要更加关注对学生人文素养的熏陶、对情感价值观的引导、对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
  “人文”这一个词语的概念博大而深远,它是人类文化的集成和沉淀,文明、传统、观念、意志、情感、道德、伦理都蕴含其中。美术学科具有厚重的人文精神,美术体现了不同文化、不同地域、不同时代的人们对于美的追求和向往,跨越了时间空间形成了一种永恒的文化价值。每一件美术作品的背后都倾注着着个性、思维、情感、理想,充满着生机。因此我们教师需要转变观念,把传统的教授课堂变为文化的课堂,将技艺传授变为文化的熏陶和学习的引导,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实践的能力,让学生追寻和发掘“美的价值”,认识到美术的文化魅力,在这过程中逐步丰富自己的文化素养,形成价值追求,提升综合能力。而初中生正处于人格健全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所以在初中美术课堂渗透人文精神至关重要。
  二、提升美术教师人文素养,完成由“技师”到“学者”的转变
  当前的美术课堂许多美术教师只注重技巧的传授,把会画画作为完成教学目标的标准,殊不知这与我们新课程的要求相去甚远。要把美术课堂升华到文化的课堂,我们的教师必须要重新定义自己的身份,要完成“技师”向“学者”的转变,美术世界纷繁复杂,可能涉及到历史、风俗、经济、伦理各个方面。这要求教师具备深厚的人文素养,这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它需要先前人文知识的积淀和后天不断持续的学习。例如教师在进行名画赏析时,并不是单纯的欣赏作者高超的绘画技巧,画是有生命的,它是的创作诞生都是历史的客观环境与作者主观情感的表达。所以教师首先必须了解作者,了解其生活经历与时代背景,再通过更深层次的探索去发掘作品的灵魂,没有人文素养的教师是不能完成的。而一名具有人文素养的教师会把人文精神贯穿于整个课堂,使课堂变得厚重深刻却又丰富绚丽,通过极具感染力的思想渗透和石破天惊的精彩点拨,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丰富自身的人文修养,获得美的熏陶。
  三、加强学科联动,努力构建美术学科人文精神的整体框架
  美术课堂中的人文因素不是孤立的,如果把人文学科的分类当成纵向来看,那么横向串联起他们的就是人文因素,经纬交错组成了庞大的知识网络。所以在美术教学中,要充分发掘其他学科的人文因素,整合学科资源,为美术教学创设情景,从而引导学生探寻美术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
  例如在讲授《清明上河图》时,教师就应该联系到宋代市民文化的兴起与城市的变迁,突出人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发展,构建起时代的宏观框架,让学生明白画作是一个时代客观反映的存在,并引导其思考可以用怎样的艺术形式来表达当前我们所处的这个文化多元,物质发达的社会。又如在赏析《自由引导人民》这幅画作时,教师应该结合法国大革命的历史背景以及启蒙思想的精神内涵,给学生传达出巴黎人民对自由民主的向往与渴望,展现出作品的人文主义关怀。
  现实中我们经常将文学、艺术一起提及,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文学作品来进行教学,比如在讲述美术流派的时候,教师可结合文学流派的划分并延伸相关文学作品加深学生对美术流派内涵的理解。在讲授中国山水画的时候,可以利用诗画并行的方式来传达文人画的意境。
  四、创新课堂方式,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传统美术课堂教学手段单一、教学内容枯燥,很难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所以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方式、教学手段上思考和探索,以“因材施教”的理念根据学生的个体情况进行个性化、开放式教学,着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首先要提升学生审美意识,丰富学生文化视野。审美意识来源于对文化对生活的感知,在美术教育的过程中,应该尽可能地为学生接触艺术、接触自然、接触生活创造机会。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种形式开展教学,例如播放电影、纪录片;参观、游览、课外写生,这些方式来丰富学生的文化视野,陶冶学生的情操,提升其审美能力。其次要尊重学生个性,营造“以人文本”的课堂氛围。新课程下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要让课堂充满人文主义关怀。教师应当积极转变教学方式,打破传统课堂的框架,创设自主性、探索性课堂,因此教师要充分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以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根本目标,加强对学生的情感交流,更多注重对学生引导和点拨,让学生明白如何学习,使其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获得感悟,从而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激发自己的潜能。再次要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不单要让学生发现美,更要让学生理解美的内涵,促使其将美内化于心,将其转化为正确价值、健康人格和道德认知。例如在讲授《绘画的多元化》一课时,除了向学生讲解东西方绘画技巧的区别以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白,艺术作品的形式取决于不用的地域文化、自然环境和生活方式,让学生形成多元的文化观念,对不同的文化要尊重和包容。又如在讲授《敦煌莫高窟》一课时,教师要让学生明伟大的艺术经历了岁月风霜的考验,它是我们国家宝贵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潜移默化中增强学生的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怀。
  总之,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我应将人文精神渗透到美术教学的各个环节,使学生在课堂中发现美的精神内涵,理解人类的价值取向,使美术学科真正变成一门有生命的学科。
  参考文献:
  [1]韩朝梅.农村中学美术教育中人文精神培养困境及对策.[J]学园2014(16)
  [2]宋晓波.中学美术中人文精神的培养.[J]科技信息 2010(1)
  • 【发布时间】2018/8/31 17:40:25
  • 【点击频次】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