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更新教学理念 优化阅读教学

 

【作者】 李佳佳

【机构】 云南楚雄州牟定一中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阅读伴随着人的终身,在阅读中能美化人的心灵,提高人的素养,是一个人精神成长的重要途径,因此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新课程标准对阅读有这样的阐述:“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情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这就要求阅读教学要改变原有的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方式,以及“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阅读教学,建立起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
  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我主要从课内、外进行阅读教学改革: 
  一、学生自主阅读,教师引导点拔的课堂阅读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这就决定了学习语文的过程是自主学习的过程,教师则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那么,阅读就应成为学生的自主性阅读。为了落实学生的自主阅读,我的做法主要是:
  (一)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就表明了兴趣对学习的意义。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可知,只有浓厚的兴趣,才能产生很强的注意力,才能调动学生的注意力,才能调动学生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反之,没有任何兴趣强迫学生学习,、就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因此,兴趣有待于培养,很大程度上有赖于老师的指导。有了兴趣,才谈得上培养学生的能力。兴趣是学生的内因,语文教学不可忽视培养学生的自学兴趣。
  1、以疑激趣
  巴尔扎克说过:“打开一切科学之门的钥匙毫无疑问地是问号”问题是思维的向导,当一个人有了强烈的问题意识,就会激起求知的冲动性和思维的活跃性。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特别重视引导学生学会质疑问难,鼓励他们大胆提问
  ?“疑是思之始,学之端。”质疑可以把学生的思维不断引向深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疑问,才能激起他们自学的欲望和兴趣,所以,在指导学生学习课文时,我强调要一边读一边想,尤其在“想”字上下功夫,学会设疑,释疑。如教《鸟的天堂》一文,我让学生根据题目来设疑:“鸟的天堂是什么?在什么地方?为什么这样称呼?鸟的生活怎样?”由于抓住主要问题来设问,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学生学习情绪极佳,很快便弄懂了课文的大概意思,并把握了这篇文章的脉络。
  2、以境引趣
  虽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但适当地给学生创设意境,给他们提供阅读的背景,更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深入了解。只有待学生进入课文所讲的境界中,才能引起他们自学的兴趣。例如对《长城》、《颐和园》、《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等文章,在教学时,我充分利用插图,幻灯片展现书中所写的情境,播放配乐课文录音,视听结合,让学生从具体、鲜明的画面和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中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觉,这样一来不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会大大提高,而且也自然而然地悟出了作者的情感,陶冶了情操。
  3、以读生趣
  语文教学应该摒弃繁琐分析,注重感悟。让学生在教师启发、诱导和鼓励下,自己用心去思考语言文字的内涵,去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去体验语言文字中蕴含着的思想感情。 
  只有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以读激情,才能使他们产生浓厚的兴趣去自学课文,如教《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文,我采用了“以读激情,语音传情,以情悟文”的“知情合一”的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和情感,使他们带着最佳的自学心境品词品句,理解课文内容,收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总之,教师要千方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在发现中得到快乐,在研究中获取知识,在探索中提高自主参与的意识和能力。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并应用自如,这不仅得益一时,而且终身受用无穷。
  (二)教给学生自学方法,培养自学能力
  良好的学习兴趣,固然可以激发强烈的求知欲,然而兴趣是学习的动力,要使这种动力持久,关健在于掌握一套有效的学习方法,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可以使他们终身受益。
  1、教会学生使用工具书
  小学生的工具书主要是字典、词典。它们是孩子无声的老师。当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遇到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就要及时地查阅字典、词典,自己弄懂字词的意思。而现在许多学生都忽视工具书的重要性。个别学生甚至将工具书放在书包里懒得拿出来,即使遇到不会读的字也是凭感觉读或是跳过去,即使遇到不理解的词语也懒得去理会,因此,老师要在教学中让学生养成查字典、查词典的好习惯,这样才能确保知识掌握的正确性。
  2、教会学生标号和批注
  我让学生预习时运用工具书,边读边思考边批划;手脑并用,我让学生生字用“○”,生词用“   ”,重点词用“□”,自然段用“1,2,3······”。分段用“‖”,中心句用“     ”,疑问用“?”,课后问题用“()”,标在问题之后,每天上新课前都进行检查或同桌互查,从而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针对不懂的词语,将其意思查询资料后批注在书上,或者查找到和课文中有关的资料都可以批注在书上或笔记本上。
  古人有“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说法,我们强调学生自学时必须动笔批划,以起到突出重点,提纲契领,促进思维,弥补记忆等作用。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根据需要教给学生批划的方法。
  3、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自主学习能力以及自主探究精神。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就要营造一种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课堂气氛,规矩少点,束缚少点,让他们思维动起来,语言活起来。在自主的前提下,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展开讨论,畅所欲言。
  正如叶圣陶先生说的:“上课,在学生是报告和讨论,不是一昧地听讲;在老师是指导和纠正,不是一昧地讲解。”新课标要求学生“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所以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对一些有争议、答案多样、有一定难度的问题,我就引导学生展开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交流,各抒己见,相互启迪。如,我在教《乌塔》一课时,让学生就“乌塔独自一人游欧洲,这么做对不对?”一问,发表自己的见解。由于学生阅历、视野的种种不足,站起来回答的学生所列理由并不充分,而且非常局限。于是我让他们在小组中相互讨论,集思广益。经过交流,在后面的小组汇报中有持赞成观点的,他们的理由是:“外出旅游可以增长见识”“自己外出可以锻炼独立生活的能力”“到各个国家去旅游可以看看外面的景色,了解当地的风俗。”……也有些同学持反对意见,他们的理由是:“乌塔毕竟还小,遇到危险怎么办?”“她虽然作了准备,但有些危险是她想象不到的,如果她能找个朋友一起去就更好了。”等等,面对如此充分的理由,我又何必再阐述自己的观点呢。 
  二、培养习惯,坚持课外阅读
  凯勒说过:“一本新书像一艘船,带领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无限辽阔的海洋。”书是孩子们认识世界的一个窗口,但如果把眼光盯在有限的课本知识上,那是远远不够的。新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因此,我注重把学生的阅读扩展到课外,让他们开拓视野,自觉地在书海里遨游,汲取丰富的养料。
  小学生正处于人生的起步时期,如一株株刚破土的幼苗,渴望吮吸知识的甘露,以使自己茁壮成长。而这“甘露”的获得,除了靠老师课堂上有限的传授外,更需要学生依靠课外阅读去采集。吕叔湘先生曾指出:“同学们可以回忆自己的学习过程,得之于老师课堂上讲的占多少,得之于课外阅读的占多少。我想大概是三七开吧,也就是说,百分之七十得之于课外阅读”。吕老的这一观点,充分说明了课外阅读在形成学生语文能力方面,起着巨大的作用。
  一个人的语文素养是要靠长期的大量的积累才能形成的,正如庄子所说:“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要让学生有大量的积累,必须让其广泛地阅读,不能只满足于课内有限的时间和有限的阅读内容。而要让学生在课外能广泛地阅读,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加强对小学生语文课外阅读的指导,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引导其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的习惯,使课外阅读成为学生内在的需求,成为儿童生活中的一种人生体验,成为他们的一种新的自觉的生活方式。 
  (一)尊重学生的个性,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第一、根据不同学段孩子的年龄特点,为孩子提供其所喜好的读物。例如一二年级的学生,他们的社会交往比学前儿童广泛,语言能力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能有条不紊地把自己的想法或听来的故事讲给别人听,在这一时期,尽管孩子们对故事的内容,只能以自己的观点去理解,不能十分正确地把握和分析故事所蕴含的真正意义,但对是非善恶也有自己粗浅的认识,他们喜欢和小伙伴一起,模仿大人的样子进行一些社会模拟活动。这期间,孩子对模拟社会生活的动物世界的故事书、童话、寓言、卡通等图文并茂、篇幅短小、趣味性强、通俗易懂的书籍十分感兴趣,教师便应及时为孩子推荐,提供这类读物,以满足其阅读的欲望。
  三四年级的的孩子来说,他们已经认识和掌握了大部分常用汉字,已能读懂短篇和中篇童话故事,注意力比第一学段时更持久,可以独自阅读较长的一段时间。然而,由于孩子的兴趣广泛,思想容易开小差,易受外界的干扰,因此,这一阶段教师应多向学生推荐和提供节奏感强,富有变化和趣味的读物。
  五六年级的儿童对世界的认识更加广泛,他们开始对自己的发育、长相等感到好奇,开始有自己崇拜的偶像,并且想象自己未来的职业。这一阶段的孩子开始懂得关心别人,同情弱者,能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逐渐脱离绝对的自我中心,有了较明确的时空概念,能试着从不同的角度看待同一个问题。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多看电视新闻、多读报,为学生提供或推荐表现神秘、玄奥、超自然的科幻读物、富有哲理的历史故事或人物传记等,并让学生阅读部分精典的传统著作。
  第二、应根据不同学段孩子的身心特点,组织适合孩子的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一二年级的孩子识字少,注意力集中不长久,自主阅读能力较差,这期间,教师可采用为学生读故事,再让学生复述的方式,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尤其要强调的是,教师在为学生讲故事时,应让学生也尽可能地看文本,这样,可以让学生多认识汉字,刺激其阅读的欲望。
  三四年级的孩子随着识字量的增多,阅读能力有了提高,他们逐渐发现阅读是自己的一种享受,喜欢一个人静静地阅读,然后与别人交流、讨论。在这一阶段,教师应以学生个体阅读为主,鼓励学生写读书笔记,并组织各种读书比赛或故事演讲等,保持学生旺盛的课外阅读兴趣。
  五六年级的孩子已开始学着以自己的观点去看待社会和人生,开始注重自我价值的体现,这期间,可以组织读书比赛、演讲比赛以及作文比赛等,给学生展示自己课外阅读成效的机会。同时,通过课外的专题研究活动,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培养合作意识和持之以恒的意志品质,逐步形成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二)背诵、摘抄优秀诗文,读练结合
  从三年级起,我每周就向同学们推荐优秀的诗歌、散文,让他们摘抄在一本专门的好词佳句本里,熟读成诵,并运用在自己的写作中。之后建议他们将平时阅读中看到的精彩片断、名言佳句摘录下来,制作摘录式读书笔记。到了五年级就要求学生每周写一篇读后感式读书笔记,把自己本周看的一本书或一篇文章的心得体会写下来。既开拓了视野,又丰富了知识,同时还提高了写作水平。
  • 【发布时间】2018/10/10 9:33:49
  • 【点击频次】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