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如何培养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作者】 应 洁

【机构】 四川省自贡市蜀光绿盛实验学校

【摘要】 培养数学思维能力从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开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得到落实,通过练习得到发展,透过数学语言得到展示。

【关键词】 培养;数学思维;兴趣;课堂;练习;语言;
【正文】学会一点数学知识,只能管一阵子,若学会了思考问题的方法,就能管一辈子。科学的思维方法是学生探索获取新知识、分析解决新问题的金钥匙。那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呢?
  一、培养数学思维能力从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开始
  兴趣是学习、研究、探索最好的老师,小学生一旦对数学产生了兴趣,就会引起思维的活动,学习兴趣与思维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有了兴趣就会产生热情,有了学习的动力,从而促使智力和思维的发展。那么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激发疑问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学生的思维活跃于疑问的交叉点。如:在教学圆锥的体积时,老师拿出一个圆锥和一个圆柱,让学生猜一猜谁大谁小,有的学生说圆柱大,有的学生说圆锥大,有的学生说无法确定。正在争执时,老师说:“你们想知道到底是谁大谁小吗?”那我们就一起研究圆锥的体积。这样的设置让学生有强烈的研究欲望,为探究圆锥的体积提供动力。再如:在教学百分数时教师先给学生做了一个实验,“这儿有两杯水,分别有100克和120克,老师把5克糖和6克糖分别放入这两杯水中,哪一杯更甜?”这样的一个小实验激活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能使心理上感到困惑,产生认知冲突,进而拨动其思维之弦。适时激疑,可以使学生因疑生趣,由疑诱思,以疑获知。
  (二)巧设问题
  一个恰当而耐人寻味的问题可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因此,教学中要结合教学内容精心设计问题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起求知兴趣。一个恰当而耐人寻味的问题可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因此,教学中要结合教学内容精心设计问题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起求知兴趣。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我提出如下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自行车的车轮是什么样的?”学生回答:“是圆形的。”“如果是长方形或三角形行不行?”学生笑着连连摇头。我又问:“如果车轮是椭圆形的呢?”(随手在黑板上画出椭圆形)。学生急着回答:“不行,没法骑。”我紧接着追问:“为什么圆的就行呢?”学生一听,马上活跃起来,纷纷议论。这一系列的提问不仅使学生对所要解决的问题产生悬念,而且为随后的教学提供了必要的心理准备。学生“找结论”的思维之弦绷得很紧,而且这样找到的结论理解、记忆得也很深刻。
  (三)创设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在创设教学情境时,一要选取现实的生活情境。教师可直接选取教材中提供的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情境进行加工或自己创设学生感兴趣的现实生活素材作为课堂情境。二要构建开放的生活情境。教师要对课内知识进行延伸与拓展,将抽象知识学习过程转变为实践性、开放性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大胆提出猜想,不断形成、积累、拓展新的数学生活经验。三要创设多元的生活情境。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生活及兴趣的了解,对教学内容进行二次加工和整合,再次创设生活情境。真正实现课的导入“生活化”——教学的导入仿佛是优美乐章的“序曲”;例题教学“生活化”——例题教学是优美乐章的主旋律;知识运用“生活化”——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仿佛是动听的“交响乐”。生产和生活实际是数学的渊源和归宿,其间大量的素材可以成为数学课堂中学生应用的材料。教师要做有心人,不断为学生提供生活素材,让生活走进课堂。真正让文本的“静态”数学变成生活的“动态”数学。要让学生觉得数学不是白学的,学了即可用得上,是实实在在的。这样的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培养数学思维能力在课堂中得到落实
  我们一直在说学生是课堂的主体,那么,课堂学习的时间就应该尽可能给学生,让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长一点,再长一点,让学生在自主和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数学思维得到培养。
  (一)让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激发思维。
  教师通过设疑,使学生有了积极参与的兴趣之后,应及时地引导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教学过程,使学生利用原有的知识结构来学会新知识,学习到基本的数学思维方式。例如:在教学六年级上册教学《百分率》时,教师在设疑后让学生自学课本里的例题(达标率、发芽率),学生通过分析、归纳出公式,并用这种方式举一反三解决类似的问题。
  (二)给学生小组合作、探究交流的时间,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教学中学生之间的互动能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增强团结协作能力,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更重要的是能够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例如: 一个圆锥形麦堆,底面周长是25.12米,高是3米,把这些小麦装入一个底面直径是4米的圆柱形粮囤内正好装满,这个圆柱形粮囤的高是多少米?学生由题意可知,麦堆的体积等于圆柱粮囤的体积,所以这道题通过学生的讨论,会有两种解答方法:先求出麦堆的体积,再除以圆柱粮囤的底面积,即得粮囤的高;根据麦堆的体积和圆柱粮囤体积相等列方程解。小组合作为学生提供了宽松、自由的空间,在小组活动中,学生相互交流见解,拓宽思维,充分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促进了学生的再创造。
  三、让数学思维能力在练习中得到发展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同学习计算方法、掌握解题方法一样,也必须通过练习。而且思维与解题过程是密切联系着的。培养思维能力的最有效办法是通过练习来实现。因此设计好练习题就成为能否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要一环。一般地说,课本中都安排了一定数量的有助于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练习题。但是不一定都能满足教学的需要,而且由于班级的情况不同,课本中的练习题也很难做到完全适合数学思维的需要。因此教学时往往要根据具体情况做一些调整或补充。
  (一)设计练习题要有针对性,要根据培养目标来进行设计。例如,为了了解学生对数学概念是否清楚,同时也为了培养学生运用概念进行判断的能力,可以出一些判断对错或选择正确答案的练习题。举个具体例子:“所有的质数都是奇数。( )”如要作出正确判断,学生就要分析偶数里面有没有质数。而要弄清这一点,要明确什么叫做偶数,什么叫做质数,然后应用这两个概念的定义去分析能被2整除的数里面有没有一个数,它的约数只有1和它本身。想到了2是偶数又是质数,这样就可以断定上面的判断是错误的。
  (二)设计多种练习形式。通过多种练习形式,不仅有助于加深理解所学的数学知识,而且有助于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并激发学生思考问题的兴趣。例如,讲过乘法分配律,除了像课本中的练习题,给出两个数相加再乘以一个数,要求学生应用运算定律写出与它相等的式子以外,还可以给出一些等式,其中有的不符合乘法分配律,让学生判断那个是错误的;或者用3种图形代替具体的数,写成两个式子,如(○+△)×□和○×□+□×△,让学生判断它们是不是相等,并说明根据。这些练习都有助于培养学生演绎推理的能力。
  (三)设计的练习题的难度要适当,要是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思考运用所学知识能够正确解答出来,就能使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也才能让数学思维得到更好的发展。
  四、让数学思维在语言表达中得到展现
  人们的思维与语言是密不可分的。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心理学认为,借助语言人们把获得的感觉、知觉、表象加以概括,形成概念、判断,进行推理。通过语言表达还有助于调节自己的思维活动,使之逐步完善。在数学教学中,要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就要引导学生去分析、比较、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教师要了解学生这些思维活动的情况,也需要让学生用语言表达出来,然后对学生思维的过程给予肯定或纠正。有经验的教师总是注意让学生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计算过程和解题思路,结果学生思维能力有较快的提高。由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为了使学生都有用语言表达他们思维的训练机会,可以把指名发言、集体讨论和同桌两人对讲等不同方式结合起来。教师还应有意识有计划地注意帮助潜质生,鼓励潜质生发言,推动他们积极思维,以便促使他们的数学成绩和思维能力都取得较大的进步。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学的基本任务。只有培养好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才能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
  • 【发布时间】2018/10/23 16:06:01
  • 【点击频次】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