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让阅读教学因朗读训练而精彩

 

【作者】 杨 莹

【机构】 陕西省武功县普集镇中心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教学是一项永无止境的艺术。我们教学生学习语文所追求的根本目标应该是:使学生自己知道怎样读书,自己知道怎样作文,自己知道怎样做人。欲达到这三个“自己知道”,教师必须端正教学指导思想,根据语文科的基础性、工具性、思性很强的特点,重视朗读训练。那么,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扎扎实实地进行语文朗读训练呢?
  一、书读百遍,自读感知
  翻看小学语文课本,其中每一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其语境描述的美妙,语言运用的精妙,思想表达的深邃,见解阐述的独到,都是引导学生感悟的重要内容。古人曰:“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充分体现了朗读在帮助学生理解文章思想内涵、提高写作能力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也表明了读在语文教学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课堂上,我们应该给学生充分的自主读课文的时间,促使学生深刻思考,强烈感受,体会情理,使学生在反复的读中潜移默化地学到大量的典范语言,发展语言。而老师只需要退至后台充当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明确目的和具体的要求。读应该做到“每读一次有一一次的目的,每读一一次有一次的收获。”也就是说,让学生明确为什么要读,要达到什么目的。例如:自由读一-读课文,把生和新词画下来;默读课文,看看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按什么顺序写的;边读边想,这一自然段,共有几句话?每句讲什么意思;分角色读,进一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等等。
  二、咬文嚼字,精读感悟
  叶圣陶先生说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细心咀嚼课文中的语言,让他们自己动脑筋,经常比较、揣摩,养成习惯。”就是通过阅读和思考语言文字的内涵,去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去体验语言文字的感情。在这方面,我们可以采用“以读为主,读中理解”的方法,即通过“读”去促进学生的理解,取代教师那些不必要的讲解,通过“读”促进学生深人地体会、想象,取代课堂上的“一问一答”式。课堂上,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有重点,有目的地给予点拨、引导。引导学生细细品味好词佳句的绝妙之处,揣摩布局谋篇、立意构思的独到之处,深入探究领悟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点”在关键之处, “拨”在疑难之处。在教学《少年闰土》第一自然段时,我先让学生自由读看瓜刺猹的句子,抓住色彩词“深蓝、金黄、碧绿”体会其妙用,它们都是色彩鲜艳、明丽的词语,这些色彩鲜艳的词往往能给我们轻快的视觉感受。鲁迅的作品很少有纯客观的景物描写,几乎都带有主观色彩,以情然后写景。鲁迅一想起闰土,脑海里便会浮现出这些亮丽的色彩,可见在鲁迅心中,与闰土相处的时光是美好的,暗示了鲁迅的情感也是美好的。然后,再随机指导朗读,让学生想象画面,读出猹似乎在与闰土游戏之感,结合“咬、刺、扭、逃”等动词,品看瓜刺猹的紧张,刺激和有趣,顺势引导学生交流闰土的性格特点,归纳出闰土是一个机智勇敢的少年。通过咬文嚼字,把学生带入语境,学习动静结合的写法。教学由扶到放,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学生加深了对闰土形象的理解和体验。
  三、入情入境,诵读表达
  真正的阅读,是与文本作者心灵的沟通与对话,是由一个生命进入另一个生命的融合重建过程。在琅琅的读书声中,课文的优美意境、缜密思路、象征意义、传神描绘、观点主张、常能得到充分、酣畅的体现。《山中访友》这篇文章的语言丰富生动,作者对山中景物的观察细致人微,体验十分深刻,许多描述能以极富变化的句式来表现,是学生学习语言、积累语言的好材料。因此,教学本文时,我重视朗读,让学生在入情入境地朗读中感悟,在朗读中感受语言的魅力。像第5自然段,作者采用第二人称,跟山中的“朋友”打招呼。教学时,我让学生模拟当时情境,跟山中的“朋友”打打招呼。同时,利用多媒体,配上图画音乐,让学生反复地诵读课文,学习作者那种诗一般的语言、诗一般的韵律、诗一样的情怀,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再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部分背诵。
  总之,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我们语文教学应“读”占鳌头,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读书,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抒情,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角。
  • 【发布时间】2018/10/24 11:26:41
  • 【点击频次】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