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体育教学运动负荷调整与控制初探

 

【作者】 陆伟峰

【机构】 山东省郯城县第二中学

【摘要】 体育教学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在教学开展中极易出现一定的运动负荷情况。所谓的运动负荷则是指学生在体育教学活动的展开中所产生的运动量对自身的生理所产生的负担。在学校体育运动的展开中,运动负荷与运动方式都是运动效果的真实体现。在体育教学中,适当的运动负荷能够加强学生运动效果的提高。但是负荷较小或过大都会造成不良的实践效果。基于此,本文对体育教学运动中运动负荷的适当调整方式与控制措施展开深入的探讨,促进学生运动效果的最优化实现。

【关键词】 体育教学;运动负荷;调整控制;措施探讨;
【正文】随着素质教育发展的要求不断完善,学校体育课的开展主要是为了对学生身体素质的培育,因此,在教学中体育运动的展开需要教师教学方式与学生学习情况的适当结合选择良好的体育运动方式。同时,体育教学活动的展开中需要确保学生运动负荷量。由于学生在体育锻炼中的运动项目较多,且身体处于成长期,对运动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活动行为的负荷量有限。负荷量过大会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过小则难以对学生的实际发展起到实际作用。因此,无论何种体育运动的展开都需要设定适合的运动量。达到对学生健康发展的有效促进。
  一、对体育课运动负荷产生影响的因素分析
  (一)锻炼强度
  锻炼强度是指学生在一节的体育课堂中所展开的运动量以及活动展开所消耗的力量大小,在体育运动中,对锻炼强度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运动活动的训练速度与训练的负重量。在一般的体育课堂开展中,锻炼强度较大的运动项目主要包括:快跑、跳、攀登等行为活动。
  (二)锻炼时间
  锻炼时间是对运动负荷产生影响的主要因素之一,当锻炼强度与运动密度达到一定程度时,运动负荷则主要是有锻炼的时间所决定。例如,学生在一节体育课中长时间处于高密度与高强度的运动中,则出现负荷量过大的情况对学生的健康造成影响。
  (三)练习密度
  练习密度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的运动训练次数,当练习次数越多,则练习密度同样会变大,练习密度的大小能够将运动时间与运动量之间的关系充分体现。在体育课堂的开展中,练习密度的打小鱼学生运动负荷有直接关系。在一定的时间内,练习目睹与运动负荷成正比关系。
  (四)学生自身差异
  学生自身发展水平与自身生理情况的不同对运动负荷量的承受度各不相同,因此,在运动负荷的合理安排时,教师需要与学生自身差异相结合。
  二、体育教学运动负荷的调整与控制措施
  在现阶段的体育运动中,学生体育能力的实际提高需要通过对学生体育教育作用的实现达到。而运动负荷作为体育教学中对学生练习效果的实际作用,是确保学生体育能力提高的重要因素。在运动过程中,过大的运动负荷会造成学生生理负担过重,不利于学生自身的健康成长;而过小的运动负荷无法保障体育锻炼的实际效果,难以达到对学生体育能力提高的教学目的。因此,在运动过程中所开展的体育教学需要对运动负荷达到适当的调整与控制,通过采取一定的措施保持运动负荷量的合理性。
  (一)合理安排体育课程中的运动负荷量
  体育教师对体育教学课堂中运动负荷量的安排需要与学生的整体发展情况相结合。根据学生的实际生理情况、体育能力水平等作为教学出发点,在体育运动展开中教师需要做好准备工作,对教学中的所有学生的身体情况与身体素质达到全面的了解,在教学课程的安排中,体育理论知识的掌握极为重要,因此应该适当的与相关教材相结合对运动项目的负荷量加以适当控制。在实际的运动展开中运动负荷量的大小应该适当的均衡配比。将多种不同负荷量的运动项目适当结合。此外,学生运动过程中的体育活动密度同样需要适当的调整,在运动中不宜使学生的运动量过大,且教学活动的展开需要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通过新颖体育知识与体育技巧的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学活动中的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二)合理分配运动负
  一般而言,在一节的体育课堂中,体育运动的负荷模式类型各不相同。如:标准型、双峰型、前高后低型与前低后高型等。运动活动的开展需要与教学情况适当结合,对运动活动的展开合理调整,控制运动负荷。所谓的标准型运动负荷运动形式主要是指在体育运动过程中的运动负荷由最小值逐渐发展至饱和状态,通过一段时间的持续保持再逐渐下降;而双峰型的主要是在指学生在体育运动中会经历两个运动负荷较高的训练过程;前高后低型则是指体育课中前半节的课堂运动负荷量较大,后半节的运动荷量较小;前低后高型则与之相反,总而言之,在体育运动的展开中,无论选择何种训练模式以及运动项目,都需要保持运动负荷的合理选择,遵守高低结合、动静交替的教学原则。
  (三)合理调节负荷节奏
  体育老师在体育课的开展中对运动负荷的训练度把控需要根据学生的自身生理机能的不同变化情况与心理变化情况相结合,根据教学任务以及教学特点对不同特征的学生根据教学条件的不同采取有差异化的教学设定。在运动中,对学生的运动负荷控制需要与高低结合的教学原则相符合,当学生在运动中的负荷量达到一定的程度之后确保其状态的维持,经过一段时间之后使其自然香江,这种情况的产生是因为学生在运动活动中的影响因素较多,对生理负荷会造成一定程度的刺激,因此,在每一节的体育课程开展中,对教学运动负荷曲线的制定需要与具体的教学内容相结合,根据学生的个人情况安排运动负荷的量值大小。在体育教学活动中,无论运动项目与运动负荷模式的采取为哪一种,都需要与“高低结合、动静交替”的运动原则相结合
  结束语:综上所述,在当前的素质教育中,学校中体育运动的展开是十分必要的,而运动活动的负荷量控制是十分重要的。由于学生在运动活动中的锻炼能力不同,自身的运动负荷承受力不同,则对学生运动活动的开展需要采取适当的且有针对性的教学方式,避免运动负荷量的不同对学生的教学效果无法起到实际作用。
  参考文献:
  [1]黄涛.体育教学运动负荷的调整与控制的探讨[J].现代经济信息,2017(11):452.
  [2]张纬杰.初中体育教学中运动负荷的调整与控制[J].当代体育科技,2016,6(35):150-151.
  [3]李世宏.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及面临的问题与实施策略[J].体育学刊,2016,23(01):121-126.
  [4]罗永义,仇军.基于体育本体论的“快乐体育”教学理念反思[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5,38(02):105-111.
  [5]于素梅.对体育教学质量内涵及影响因素相关问题的研究——从强化体育课谈起[J].体育学刊,2014,21(02):81-85.
  • 【发布时间】2018/10/24 11:30:03
  • 【点击频次】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