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自主学习的空间

 

【作者】 罗珍和

【机构】 贵州省三都县大河镇丰乐社区和平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一、创设自主探索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与习贯
  学生有了自主学习的愿望,并不代表就能够进行自主学习,要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在探索新知、解决问题中敢想、敢说、敢做、敢争,充分展示其求知欲、表现欲、创造欲,教师应努力构建自主探索的教学情境,以满足学生学习的能力。
  1.设“疑”的环境空间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围绕重点和难点引疑、导疑、设疑,通过“疑”激发学生去思考、探索,使学生在生疑、质疑的过程中迸发创设的火花。例如,学习“小数的性质”,师出示“7、70、700”三个数时,问它们相等吗?你有办法使它相等吗?在学生体验解题的乐趣后,教师接着激趣:数学王国里还有一位奇妙的人物,只要它到场,三个数也能划上等号,想把它找来吗?学生带着疑问踊跃活动。此时教师适时引导:看看从第一种加单位的方法中通过单位换算能给你启示吗?让学生思维层层深入展开,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知识的探索中去,获取新的知识。
  2.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策略
  为促进社会化发展,学习一门学科不仅是“学会什么”,更重要的是“知道怎样处理”即“学会如何学习”。例如,学习相遇问题,可以运用假设策略,首先设问:有一个电工检修线路,他上午八点出发,到中午十一点到达工作点,第二天上午八点下山,经过两小时到达山下。问在上山和下山途中他会不会同一时间经过同一地点?有的说会,有的说不会,如何判断呢?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假设,设想有这么一个地点,如何验证呢?让学生将上山和下山转化为两人行为,通过移动两人,不难发现他们必将在某一地点相遇。解决了第一个疑问后,教师再一次激疑,不知道路程,能否计算出在什么时间到达这一地点呢?引导学生进行第二次假设,可以将路程设想为一数,看看计算结果会不会相同,由此推算出这一时间应为早上的九点十二分。通过培养学生运用假设、对照、操作发现技能,不仅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有效的组织,有助于其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增强了学生的信心,培养了自主探索的精神。
  二、创设多向互动的情感氛围,培养学生自主意识与自主学习空间
  现代教学认为,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因此,为了保证学生能生动、主动、活泼地发展,教师首先应努力营造一种和谐民主的氛围,用浓浓的师爱架起桥梁。对学生课堂中出现的偶发事件,教师应尽可能做到正确与冷静地对待,别伤学生的自尊心,能课下解决的不在课上解决,能单独解决的不在全班面前解决,使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得以发挥,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信心得以培植,懂得学习是自己的事,应自己发现。如果把数学放在一个行动活泼的情境中去学习,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善于协调学生之间正常的情感交流。课堂上任何不和谐的学习氛围,不仅会阻碍自主探索的进程,还会使学生游离于学习之外,被无关因素所左右。
  学生对许多事物都喜欢问“为什么”“怎么办”。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好奇心理,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寻根问底的心理趋向,自发探索求知兴趣。例如,教学“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先出示三种不同的三角形,让学生根据已知条件用数方格方法数出三个不同的三角形的面积。学生认真一格一格地数,然而在汇报结果时,却发现有许多不同的答案。教师抓住这一矛盾,巧设悬念,激发学生思考以前学过的知识从而推出三角形的面积,这一悬、一激、一导,学生探索欲望油然而生,顿悟的“机关”被打开。解决问题的钥匙交到学生的手上,学生便自主地进入学习的情境之中,给学生创设了一个良好的自主学习空间。
  三、培养学生的兴趣,增强主体意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数学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要让学生像一个小“数学家”一样自己去研究、去学习。为了让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我们可以创设一些悬念,启发学生把生活中的现象与问题变为数学的对象,把生活的实际问题和数学紧密联系起来,从数学的角度,并运用数学知识对其进行思考,对之进行解释、阐述,让学生认识到平时学习的数学知识对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很有帮助,唤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引起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好奇心,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只有当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时,才能使学生从“要我学”转化为“我想学”、“我要学”。例如:在“三年级下册应用题的学习中,为了让同学们更了解题意,老师在讲述例题时加入与生活实际相关的内容,如:在教学96页例5时,可以先以学生、老师的年龄为例出一题(学生的年龄是十岁,老师的年龄是学生的二倍,老师多少岁?校长的年龄比学生和老师年龄的总和还大十三岁,校长多少岁?)让学生思考。然后再进行例题的学习。学生们的兴趣被调动起来了,学习热情很高涨,他们以积极主动的态度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中。这样学生的思维在教师提供信息的撞击和引导下得以活跃,使双方都沉浸在一种轻松愉快的研讨气氛中。
  四、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主动提问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儿童学习数学的本质是一种发现问题、探索问题、提炼出数学模型,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解决问题的过程。“创设贴近儿童生活的情境”是广为数学教师所接受的。但是,情境不应是绚丽多彩的动态画面,其要旨是必须暗含着数学问题。数学问题可是来自数学外部,即现实的生活实际,也可以来自数学内部;可以是学生自发探究生成的,也可以是教师事前有目的预设的;可以出现在课始,也可以出现在课中、课尾。所有问题情境只要能引起他们的思维冲突,就能激起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就能达到主动学习的目的。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推导时,我出示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各一个,通过实验演示,得出三角形的面积等于等底等高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后,我引导学生进一步提出问题。有的学生提出:老师,你是怎么想到用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来做实验,为什么不用其他的呢?有的提出:老师,既不等底也不等高的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他们的面积是不是也存在二分之一的关系呢?他们之间的面积关系又是怎样的呢???这些问题引起了全班学生的好奇,在争论中,我让学生拿出等高不等底、等底不等高和低和高都不等的几组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通过动手操作,验证以上这些情况是否存在二分之一的关系。这种新颖别致、妙趣横生的教学情境,既培养了学生的积极心态,又使学生的问题意识得到充分发挥。
  总之,教师要注意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的合作学习;树立学生的责任意识和主人翁精神,努力使全体学生都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致力于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性和参与性,引导他们的“最近发展区”,使他们的思维始终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让他们在自主学习的进程中,既长知识,又长智慧。
  • 【发布时间】2018/12/4 12:14:32
  • 【点击频次】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