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也谈小学数学问题意识的培养

 

【作者】 刘阿妮

【机构】 陕西省咸阳市礼泉县史德镇中心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问题意识是指在人们的认识活动中,经常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的实际的问题和理论问题,并由此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的心理状态。问题是数学的灵魂,没有问题就不会有较高质量的思维。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动力,是创新精神的基石;是学生探求问题并解决问题的保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探索创新精神的起点,在数学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敢问、想问、会问。
  一、营造民主氛围
  小学生思想活跃、求知欲旺盛,对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这就是问题意识的种子。然而,这颗种子能否萌芽,取决于是否有一个适宜的环境和氛围。在现实课堂教学中,许多学生还存在无疑可问,即使有疑也不敢问,或者根本就没有机会问。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教师没有真正转变教育观念,对问题的培养意识重视不够。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首先转变自己的教育教学观念,除了应具有和蔼可亲的态度,大方的仪表,清晰而富有激情的言语等,还必须树立新的教师观,尊重每一个学生,倡导“思维无禁区”。同时还应该具有一份童真、童趣,从内心到外表与学生融为一体,神形合一。这样才能把握学生的心理,使学生享亲其师信其道而乐其业。在教学中要营造积极、宽松、自由、和谐的教学氛围,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鼓动学生大胆质疑、提问,鼓励学生求新求异,正确对待学生的提问,不讥讽、不嘲弄,挖掘其可贵之处。如:有学生提问时,立刻为他大声喝彩:“问得好! ”或者说:“我怎么没想到这一点?”当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后。要笑容满面的向全体学生说:“这么好的问题,哪位同学有自己独特的想法?”同学们自然会争先恐后的发表意见。当学生充分发表了看法后,教师再作适当的评价。但要注意由于每个学生的认知特点,思想观念,生活经历和个体特征,不要因为他们不符合自己预设的答案或自己思考问题的方式,就轻易否定。
  二、创设问题情景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应该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依赖于教师的教学设计。因此,教师要善于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通过多种手段呈现问题情境,制造学生的认知冲突,诱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确实感到有问题要问。
  1、找准“最近发展区”
  前苏联著名的心理学家维果茨基就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理论,他认为,只有当教学走在发展的前面,这才是好的教学,教育应当以儿童发展的明天作为方向。根据他的理论,我们在数学教学中,设置的问题应该尽量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相适应。准确定位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并努力促使学生从“实际发展水平”向“潜在发展水平”不断转化,才能真正使教育走在发展的前面,做到发展有度,发展适度,也才能真正体现教育的价值——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2、生活化导入
  数学内容虽然是抽象的,然而大部分可以在生活中找到适合小学生接受的原型。生活是学习的大课堂,是探索问题的广阔空间。将问题创设在学生熟悉的现实情境中,特别是学生亲身经历的比较关注的生活原形中,能够极大的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在教学《认识厘米,用厘米量》时,我就给学生创设了我们班开学布置教室展示台的情景,让同学们自己设计。看有什么困难。他们就用手比要多长的花边,要多大的装饰纸……可没办法用语言来表达。于是我就导入课题。这种生活化的导入,有利于调节学生的心理状态 让学生产生好奇心,跃跃欲试,急于探 索;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的价值与魅力。数学是生活的一部分,数学充满趣味,留给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问题自己提,规律自己找,结论自己总结。
  3、制造认知冲突
  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就是不断发现矛盾和解决矛盾的过程。一是利用数学知识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导入,同样能满足儿童希望自己是研究者,探索者的学习本能。如:在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时,我利用教材中主题图“游乐场”创设了很多相同加数求和的情景,使学生感受乘法的意义,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那么多相同加数连加很麻烦,也容易出错。这样制造了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他们想探索一种更为简便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二是老师用恰当的导语同样能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制造学生的认知冲突,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空间。如:你已经知道了关于今天话题的那些知识?你联想到什么?你还想知道些什么?这样的课堂用语,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还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发展。
  三、鼓励质疑问难
  质疑问难是培养创新精神的一把金钥匙,是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和热情,是释放每一位学生的潜能和才干的好办法。因此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质疑问难的氛围,让学生警觉问题时时处处都存在,提倡鼓励学生质疑问难,使学生由不敢质疑到敢于质疑,通过引导使学生逐步做到会问。从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教学中,敏锐地建立一些疑点,大胆放手,让学生积极思考,自主探索。真正成为知识的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例如:我在教学《估算》时,我出示的探究例子中,故意没出现个位数字是5的数,当学生通过探究,知道了接近整十数的数就估成整十数计算。我故意问:“你们还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于是就有一个学生提出:如果这个数是45 估成40? 呢?还是50?我大声说:“这个问题问得好啊!怎么老师没想的呀! ”同学们开始有点困惑了。但看得出,个个都在动脑筋。一个怀疑的学生说:“我想是看成40算! ”又有一个学生充满信心地站起来说:“我认为可以当40 ,也可以当50 。”还有一个学生说:“我觉得看50比较合理。因为我们买东西时经常就是那样算的。”这时有更多的学生就小声议论了。我妈妈说过的,我那次买东西……后来又有一位学生说:“我妈妈教过我要看成 50算!因为要 4舍5入! ”最后我说: “同学们说得对,按照人们的习惯是“四舍五入”,一般就看成50 来计算” 。学生们自己提出问题,通过学生自 己质疑,互相启发与争辩,最后成功释疑,这样既使学生对问题有了清晰的认识,又保护了学生的积极性。增强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 【发布时间】2019/3/11 10:56:09
  • 【点击频次】298